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現存詩歌數量最多的詩人,數量達9362首且品質極高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燦若恆星戰役的詩人創作了浩瀚如海的詩歌作品。現存的詩歌數量中,以陸遊詩歌為最多,達9362首。《全宋詩》中,他一個人就佔了幾乎3本。江山代有人才,為何現存的陸詩最多?究其原因,我們就要從他所處的那個時代說起。

眾所周知,宋朝重文輕武,源於宋太祖趙匡胤。宋太祖出身於行伍,親歷了五代十國極其黑暗的武人混戰、奪權,加之他本身由“陳橋兵變”而建立宋,總害怕手下也來這麽一出。因此,宋朝的基因裡對兵權有著天生的敏感和恐懼。立國後,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把兵權回收,暫時解決眼前的疑慮。而為江山長久計,宋太祖以及他的子孫都大力完善和推行科舉制度,以文臣代替武將。這對宋朝的社會風氣產生了極大影響。

圖1 趙匡胤(927年-976年)

與唐代相比,宋代科舉考試的規模和範圍不斷擴大,只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的人都可以前往應舉,錄取人數較唐代也大大增加,且殿試後不再經過任何吏部考試直接做官,這就成為平民進入上層階級的主要手段。平民遂蜂擁而至,甚至不少和尚道士還俗來應考,考場遂代替了戰場。每次考後發榜之日,各地富紳們集體出動,爭相挑選登第士子做女婿,說是挑,其實就是搶,民間戲稱為“榜下捉婿”。當時科舉之盛,可見一斑。社會熱鬧,皇帝也來洗腦,宋真宗就寫了一首對國人影響甚大的《勸學詩》(書中自有黃金屋),後人又有《神童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科舉製的發展,導致了考生的激增。據史料統計,公元1093年,北宋的太學生人數達3100多人;1203年,南宋報考太學的考生就多達37000人。讀書的人多了,需要的書籍也就多,這又就推動了印刷業的發展。宋朝印刷技術發達,朝廷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機構都有在刻書。而由於經濟利益原因,民間也湧現大量書商開設的書坊,專門刻印書籍,還有些老百姓乾脆就靠刻書謀生。印刷業發達,刻印方便,使當時出現大量的詩文集。在歷經歲月的洗練後,現今保存的宋詩作品數量遠超《全唐詩》。

圖2 陸遊(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

印刷業的興盛,造就宋朝藏書與印書的風氣。陸家就是宋代著名的私家藏書和刻書家族。陸遊祖上世代為官,高祖陸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陸佃(王安石學生)官至尚書右丞,父親陸宰曾為地方官,後隱居鄉裡潛心讀書,並建了一座很大的藏書樓,叫做“雙清堂”——一不小心就成了藏書家。子承父業,陸遊也做官,也成了藏書家,也建了書屋(“高齋”和“書巢”),藏書自然更多了。

史書記載,紹興十三年朝廷要建國家圖書館(秘閣),但藏書不夠,要從民間裡找,首先想到的就是陸家,抄了整整13000多卷——專業藏書家族。陸遊在《渭南文集》傲嬌了一把:“吾室之內,或棲於櫝,或陳於前,或枕籍於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你看,書架、桌子、床,一屋子全是書,抬頭低頭,左右前後,沒有不是書的。

圖3 《渭南文集》陸遊自編詞文集

陸遊不但藏書,還刻印書籍。南宋孝宗時期,因《世說新語》一書之前遭火焚,陸遊重新刻印出來,此後又印《劉賓客集》,稍帶完成自己《劍南詩稿》前20卷,這是陸遊詩歌的最早刻本。陸遊之後,他的小兒子陸子聿(就是那個《冬夜讀書示子聿》的兒子)刻書比他還勤奮,先後刻印其曾祖父陸佃的《陶山集》、《爾雅新義》,其祖父陸佃校注的《鬻子》、《鶡冠子》,其父陸遊的《劍南續稿》、《老學庵筆記》、《渭南文集》等,把祖上的著作刻印了個遍。相當於他們陸家既有圖書館,也有出版社。

可以想象這樣一個畫面:陸遊這邊在寫詩,他兒子在那邊忙著刻印。這使得陸遊的作品第一時間、極大豐富的被留存下來。相比唐代詩人們牆壁題詩、寄贈傳唱等方式,詩歌遺失無數,令人扼腕的情景,陸詩實在是一種幸運。

圖4 陸遊 苦寒帖

當然,除了客觀的因素,陸詩能流傳下來還有其自身原因。陸遊生於兩宋之交,親歷靖康之恥,生逢亂世卻一生筆耕不輟,按現存的詩歌數量,以他的年齡算,平均每兩天左右寫一首,他也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說明還有遺漏的詩)。詩不但寫得多,品質還有保證。國人熟悉的如憂國憂民的《書憤》、《示兒》,熱愛生活的《遊山西村》,當然還有和前妻那一段令人動容的愛情故事,以及被稱作“絕等傷心之詩”的《沈園二首》等等。

後人評價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既有宋詩議論說理的特徵,也不乏唐詩的張力,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陸遊在當時有“小李白”之稱)與杜甫的沉鬱悲涼(現實主義精神更接近於杜甫),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梁啟超《讀陸放翁集》: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有價值,才有流傳的可能。倘若如乾隆皇帝,寫詩四萬餘首,只得一個“濫且爛”評價,沒有價值,最終還是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文:恆星

參考文獻:《渭南文集》《宋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