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體育讚助:沒那麽簡單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高拓

  在運動員眼中,領獎服或許只是形式;但對讚助商來說,每一件領獎服都代表著账上的真金白銀。孫楊事件之所以上升到了全民大討論高度,安踏的公開發難是直接原因,明星運動員/隊背後讚助商利益的長期博弈才是根本。

  披國旗的男人

  “這種對我來說,已經見怪不怪了,真的,小事情,不會影響我。”

  孫楊口中的“小事情”掀起的討論聲浪之大,甚至蓋過了他亞運賽場連斬多金激起的泳池水花。

  8月19日,孫楊身著個人讚助商361度的鮮黃領獎服登上200米自由式領獎台,與同樣站在領獎台、卻身著中國代表團讚助商安踏一襲白衣的隊友形成了鮮明對比——同一國家運動員穿著不同讚助商服飾登台,在國際大賽頒獎史上可謂聞所未聞。

  一天之後,孫楊再度登上冠軍領獎台,這一次他雖身著代表團領獎服,卻用“國旗加身”與“Logo貼旗”為自己上了“雙保險”,此舉不禁讓人想起了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身為Nike頭牌的喬丹身披星條旗躍上領獎台,只為遮擋胸前美國代表團的銳步Logo。

  直到21日晚,斬獲第三金的孫楊“猶抱吉祥物半遮Logo”,官方領獎服才首次上身泳壇一哥;22日,四登領獎台的孫楊不再對Logo進行任何遮擋,讚助風波暫且告一段落。

  在運動員眼中,領獎服或許只是形式;但對讚助商來說,每一件領獎服都代表著账上的真金白銀。孫楊事件之所以上升到了全民大討論高度,安踏的公開發難是直接原因,明星運動員/隊背後讚助商利益的長期博弈才是根本。

  體育讚助:沒那麽簡單

  體育讚助,作為體育行銷的最前線,早已成為各大品牌的兵家必爭之地。過去十年以來,世界範圍內的體育讚助總費用由379億美元上升至658億美元,且每年都呈現升勢。

  從地域分布看,坐擁四大體育聯盟的北美仍是體育讚助的最大金主,但亞太地區已成最快增長級——俄羅斯世界杯賽場隨處可見的中文廣告牌就是最佳例證。

  從運動員的“供給側”看,在世界上最能賺錢的十位運動員中,足球、籃球、網球等球類運動明星的代言收入比例更高。其中雷霸龍詹姆士與史蒂芬柯瑞兩位NBA球星的代言費都超越了各自從球隊領取的天價頂薪,網壇天王費德勒的代言費甚至達到了其巡回比賽獎金總和的5倍。

  從球隊角度看,“戰績誠可貴,讚助價更高”:在1993年繞開NFL,與Nike、百事等公司率先達成讚助協定的達拉斯牛仔隊,如今已是全世界最值錢的球隊;而在上賽季排名NBA倒數的“難兄難弟”洛杉磯湖人與紐約尼克隊,也憑借讚助商的青睞,在球隊價值上力壓“四年三冠”的金州勇士一籌。

  最後,除了對運動員/隊的讚助以外,大型賽事的讚助爭奪同樣趨於白熱化:“美國春晚”超級碗的中場廣告堪稱“寸秒寸金”,世界杯、奧運會等高級別國際賽事的讚助商名額也一席難求,而美國大學男籃聯賽(NCAA)背後讚助體系之完善,足以令許多國家的職業聯盟汗顏,就連NBA都要為其“瘋狂3月”的決賽停播讓路。

  筆者認為,安踏與孫楊在亞運會領獎台上的角力,正是運動員(孫楊)、運動隊(中國代表團)與賽事(亞運會)三大“讚助漩渦”的交匯點,利益錯綜,問題複雜。

  根據麥肯錫在2014年的研究,體育讚助是否成功可用“五維體系”進行衡量:

  1.       部門閱聽人花費(Cost per reach):讚助商一方面要注意成本控制(分子),另一方面,更需要精準找到目標客戶群體(分母),避免追求無效流量。

  2.       未提示知名度(Unaided awareness per reach):找到流量,更重要的是激活流量(Activation),這是體育讚助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即讚助商能否在代言人與品牌之間建立自然聯想,這取決於品牌是否在讚助後投入足夠後續精力。例如提到孫楊/游泳,大多數人不會想到361度,但實際上361度簽約孫楊已有6年;但提到科比/籃球,消費者自然想到Nike ,表明Nike通過讚助科比而獲得的未提示知名度較高。

  3.       邊際花費回報率(Sales/margin per dollar spent ):如果部門閱聽人花費是“節流”,那麽邊際花費回報率就是“開源”,高性價比簽約永遠比高價簽約更值得。

  4.       長期品牌溢價(Long-term brand attributes):據統計,品牌價值貢獻了60%-80%的銷售,通過讚助打造長期品牌溢價比一次性行銷更有意義。

  5.       非直接好處(Indirect benefits):好的讚助具有“光環效應”式的外溢性,比如讚助活動對公司形象的提升將帶來更多銷售,對明星代言產品的饑餓行銷也將提振公司其余產品線。

  在下文中,筆者將以麥肯錫五維體系為框架,通過加權打分機制,對體育讚助的幾大經典案例進行比較評價。

  Under Armour(UA):成也MVP,敗也MVP

  以緊身訓練衣出道的UA恐怕不會想到,有朝一日自己會因籃球成為北美第二體育品牌。

  2013年休賽期,NBA金州勇士隊當家後衛史蒂芬柯瑞告別了腳踝習慣性扭傷的詛咒,出戰了82場常規賽中的78場,並在“籃球麥加“紐約麥迪遜花園球館轟下54分,彼時他腳下穿著的,是74% NBA球員都選擇、幾乎將所有巨星都聚之帳下的Nike球鞋。

  正當所有人都認為Nike會毫不猶豫與這位冉冉升起的新星推出簽名球鞋時,Nike似乎表現出了對另一位後衛凱裡歐文更濃厚的興趣:他們不僅沒給柯瑞舉辦個人訓練營的機會,甚至在與柯瑞團隊的會面中讀錯了柯瑞的名字。

  在柯瑞團隊的沮喪溢於言表之時,觀望已久UA斜刺殺出,憑借隊友感情牌與簽名鞋承諾,僅用1年550萬美元的白菜價,就將這位在Nike眼中“有傷病風險、打法過於飄忽”的“雞肋球星”招致麾下。

  之後的故事無須贅述,史蒂芬柯瑞在四年內為金州勇士帶來了三座總冠軍獎杯,自己也榮膺兩次常規賽MVP,以一己之力開創了NBA的“小球時代”。

  對於UA而言,幸福來的太過突然:伴隨著球鞋銷量超300%的增長,公司原本的“健身肌肉男”形象變為了“籃球顛覆者”——在簽約柯瑞後,UA締造了連續26個季度銷售漲幅不低於20%的業內神話,股價在兩年內實現翻倍,並一度超越Adidas成為北美第二運動品牌。

  嘗到“點球成金”甜頭的UA沒有選擇“見好就收”,而是開啟了極富野心的新一輪擴張。2016年初,UA完成了與美國四大體育聯盟MVP的簽約,以“MVP戰隊”向Nike發起挑戰。

  然而,相比於當初1年550萬美元的廉價讚助,UA為了完成“MVP戰隊”的拚圖斥入巨資,部門閱聽人花費水漲船高的同時,邊際花費回報率出現顯著下降。與此同時,高價、多領域讚助的打法,也使公司產品品類擴張過猛,原本主打“健身+籃球”的品牌價值內核模糊化——四大MVP的光芒完全蓋過了公司品牌價值,簽約後續工作的疲於奔命,使得UA的未提示知名度出現裂縫。

  而2016年初“MVP戰隊”的倉促建立與夏天柯瑞的意外失冠,標誌著UA的增長奇跡由盛轉衰:伴隨股價一路下跌,UA不僅沒能挑戰Nike成功,反被Adidas奪回了亞軍位置。事後看來,UA股價的轉折點,正是2016年2月“MVP戰隊”組建的極盛之時。

  如今,深陷增長泥淖的UA只能無奈選擇戰略收縮,“成也MVP,敗也MVP”成為了UA品牌故事的最好注腳。

  Adidas:“不瘋魔不成活”

  2014年,Adidas“千年老二”的位置旁落UA,以嚴謹與專業著稱的德國品牌被年輕人打上“呆板”、”老氣”的標簽,在北美市場似乎已窮途末路。

  但Kanye West與Yeezy Boost的出現改變了一切。

  早在2013年,Adidas就已簽下美國嘻哈圈的OG級人物Kanye West,與別個大佬不同的是,Kanye不僅歌曲創作別出心裁,行為舉止更是特立獨行(與“黑人公敵”川普稱兄道弟,並承諾將競選2020年美國總統),其此前在Nike期間創造的Yeezy鞋履系列就已大獲好評。與其說Kanye是個歌手,不如稱他為“大娛樂家”。

  與Nike在產品設計上的“層層把關”不同,Adidas給予了多有抱怨的Kanye最大自主權,使其可以不拘泥於傳統鞋履造型,完全去打造與他本人一樣“離經叛道”的產品。

  2015年2月,Kanye“兩年磨一劍”推出的Adidas Yeezy Boost 750,憑借“次世代“造型與Kanye本人的聲望一炮而紅。此後,Yeezy Boost系列推出的每一款鞋履都能引發哄搶,而隔壁Nike家每每複刻都能引發狂熱的Air Jordan,則開始現身各大奧特萊斯。

2015年球鞋銷售金額排行(紅框為Yeezy Boost系列),數據來源:Campless, 創見研究院2015年球鞋銷售金額排行(紅框為Yeezy Boost系列),數據來源:Campless, 創見研究院

  Yeezy Boost的成功激勵Adidas在“時尚化”路線上持續發力,2016年推出的NMD系列鞋款雖無Kanye加持,同樣萬人空巷;就連其主流跑鞋系列Ultra Boost也被球鞋愛好者賦予時尚內涵,成為“壓馬路”神器。

  2017財年,當Nike反思策略、UA後程乏力之時,Adidas在北美的銷售額同比增長卻達到27%。如今,Adidas的股價已是2015年推出Yeezy Boost系列時的4倍。

  如果說柯瑞與UA是“不被看好者”(Underdog)的攜手逆襲;那麽Kanye給予Adidas的,則是對品牌價值“不瘋魔不成活”的顛覆性改造:相比Yeezy Boost推出前“死氣沉沉”的品牌定位,Kanye為Adidas賦予了“時尚”內涵,使得原本的功能性成為時尚單品,為NMD、Ultra Boost等支線產品廣開銷路,從而在未提示知名度與非直接好處兩項上令Adidas脫胎換骨。

  新“四巨頭”:捉對廝殺

  與美國相比,中國體育產業呈現“重製造、輕服務”的特點——體育產業雖為朝陽產業,但體育用品製造業卻是不折不扣的“修羅場”。

  在經歷了前期的無序擴張與2013年“關店潮”的洗禮之後,中國體育用品製造品牌紛紛尋求差異化發展。就目前市值而論,安踏、李寧、特步與361度已成為國內體育用品新“四巨頭”。

  其中,安踏通過長期讚助中國體育代表團打造“國民品牌”形象,並通過收購FILA嘗試品牌國際化,市值領跑四大品牌;各項指標較為均衡,邊際花費回報率最高。

  李寧天價讚助NBA巨星韋德打造“韋德之道”系列,並通過“中國李寧”的時潮牌化改造,一舉擺脫庫存陰霾,走上高端路線;未提示知名度深入人心,非直接好處同樣居前,但部門閱聽人花費較高。

  特步作為後起之秀,通過讚助國內各大馬拉松賽事與多位娛樂圈明星,跨界打出“跑步+嘻哈”名號,“國潮崛起”更與李寧針鋒相對;未提示知名度上升較快,但部門閱聽人花費同樣較高。

  361度雖兼有孫楊以及國內各大賽事讚助,但主打路線相比其他三家始終不夠清晰,讚助後續工作也差強人意(簽約孫楊6年仍未建立自然品牌聯想),未提示知名度亟待提高;其業績也在2017下半年出現較大起伏,目前市值暫列第四。

  整體而言,安踏與361度的讚助策略有所重疊,均是通過“代表團+賽事”結構,利用高性價比鎖定國內主流消費群體;而李寧與特步則更多借道時尚,追逐潮牌、嘻哈與跑步等細分賽道,爭取縱深領域的高附加值與高利潤率。

  不難發現,“四巨頭”的差異化競爭目前已演化到了“捉對廝殺”的白熱化階段,而安踏與361度作為直接對手,雙方在亞運領獎台的角力早有伏筆。

  對於“四巨頭”而言,外部面對Nike, Adidas, UA等國際品牌的高端品類“製空權”,內部面對製造成本上升、規模優勢不再的中低端壓力,通過讚助策略取得佔據行銷制高點的重要性前所未有。

  筆者認為,國內體育品牌最需關注的並不是“讚助誰”,而是“花多少錢”與“效果怎樣”,即更需關注主觀的“未提示知名度”以及量化的“部門閱聽人花費”與“邊際花費回報率”。

  361度在本次孫楊事件中幾乎噤聲,實則浪費了又一次建立孫楊與自身品牌聯繫的機會;UA在“柯瑞策略”與“MVP策略”前後的“判若兩人”,彰顯了“開源節流”、追求讚助性價比的重要性;而Adidas採用的跨界顛覆策略,同樣能為李寧、特步等企業開辟體育時尚化路線所用。

  面對90、00後逐漸佔據主導的體育用品市場與日益增長的國貨認同感,只有建立妥善的讚助成本/回報核算體系,跟蹤打磨代言人與品牌之間的自然聯繫,並根據代言人特點製訂長期品牌價值計劃,才能避免斥入巨資的體育讚助“賭博化“與“一次性化”。伴隨長效、多維讚助評價機制的建立,代言人與讚助商、賽事組委會的關係才能真正理順,實現多方共贏。

  (本文作者介紹:淳石資本研究部負責人,創見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