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太極拳「開合、鼓盪」體悟

播放GIF

文|網路 編輯 | 禪音

靜心音樂純音樂

李經梧老師說:「輕靈活潑求懂勁,陰陽既濟無滯病,若要四兩撥千斤,開合鼓盪主宰定。」就是說只有會了開合鼓盪才能言懂勁,才能「引進落空合即出」。故練太極拳講開合,實際上練形意拳和八卦掌都應講開合,隻不過以前老拳師們叫法不一。懂開合是內家拳的基本要求,開合的精力旺盛小是衡量一位武師內功好壞的標準。武功水準的不同又導致對開合不同的理解。我體悟開合、鼓盪作如下釋義。

外開合:

拳式無非是一起一落,一去一回,一來一往而已。『以手為例,一去一回或一往一來手的運行路線是兩個半圓弧,或一個圓,即去的半圓弧為開,回的半圓弧為合;弧的一端是起始,另一端是終止,內徑日:「物極之謂變」,開到極點即變為合,合到極點即變為開,此是拳式軀體的開合,叫外開合。

內開合:

開合是什麼?開合是內勁的運用,開合又是練內勁的方法。所謂內勁,丹書雲,「虛無一氣』乃天地之根,陰陽之宗,萬物之祖,即金丹是也。所謂金者,本質空固之意,丹者元氣充滿之形,此即拳之內勁,也是拳之奧旨。」

內勁即是金丹,金丹又叫「靈根」,叫「聖胎」,叫「人身太極」。孫祿堂先輩把「金丹」叫「太極一氣」。「人身太極」簡稱太極,是練武「修道」、「神氣合」、「神形合」、「天人合一」所生化的產物,是經過正確修鍊在人身丹田中生化的高能物質。此物質是能量、資訊的統一體。練武功就是鍛煉、培養、壯大、圓滿這種能量場,這種資訊場。過去凡得道之武功家、拳師,無一不是由「太極一氣」的開合鼓盪之運用遨遊天下,馳騁江湖的,故一直視為不傳之秘。所以有「寧傳十手不傳一口」之說。

故開合是太極的運用,開合又是修練太極的方法。

太極是精氣神三寶的凝聚物。煉太極靠精氣神三品大葯。神為主宰,氣為動力,精為基礎。氣由神生,神注則氣聚,氣聚則太極成。太極即先天真一之氣,藏之為真空,發之為妙有,是人身至寶,是武功之內勁。氣象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沁潤於百骸之內,無處不有,無時不然。通過打樁、行拳中的種、采、練、養,化後天之精返先天之氣,將氣聚於丹田。練功日久遍體虛靈,圓活無礙,神形氣混融為一,內外一氣,流行不息。於是拳中開合動靜即根此氣而生,放伸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動。


練武功不和丹道結合,練到老也是一場空。所以行拳走架,以氣運身,就是一開一合。夫開者,不指軀體的外開合,是內在的神氣的開合。

人身太極的切入點和深造點。

第一步:下丹田的開合,也有叫丹田呼吸的,呼為開,吸為合。下丹田即小腹部,由心意的主導,內氣的作用,丹氣催丹田向四外鼓起,向四外膨脹,向四外擴大為開。注意不是硬鼓小腹。相反向丹田收斂、歸納為合。以皮球為例,給皮球打氣,皮球鼓起、膨脹、擴大為開,相反則為合。

開合是由道家「胎息」演變而來。張三豐祖師日:「神人息則為胎,氣歸臍則為息。」胎息是煉丹要訣。丹靠練養結合,靜功心動為練,心靜為養。練武以靜功為養,動功為練。靜養功三豐祖師告訴我們:「大凡打坐須將神抱住氣,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轉悠揚,聚而不散;則內藏之氣與外來之氣交接於丹田,日充月盛,達乎四肢,流乎百脈。」動功練拳要明「三害九要」(省略),三豐祖師又告訴我們:「拳未到而意先到,拳已到而意也到。」太極功就是丹道之功,是融動靜一體,開發人體精氣神潛能的高層次的內功修鍊法,靜功以養內氣,動功以練內氣,內氣不足則不能催姿勢的運行,氣勢也不能圓滿,內裡沒有東西則是空架子。所以有人說:「練拳術不在形式,只在神氣圓滿無虧而已。」

初步煉丹要用武火,要知武火不是著意於口鼻,並不是呼吸猛烈,只是將心力提起,一團真意,存想丹田之氣,盈結凝聚。停自然之呼吸,行有為之呼吸。開有心,合有意:「鼓動巽風」即是抽動風箱(呼吸),「扇開橐龠」(丹田),不過借後天之氣機,一呼一吸,息息歸根(歸丹田),激動先天之氣機。使先後天二氣鼓盪於丹田之內,盤旋於氣穴之中,自然闔辟相應。

丹田在臍後腎前,前七分後三分,兩腎中間,其中空懸一穴,上通泥丸,下通湧泉,為先天大道之祖,逐日生氣之根。道家日「氣穴」,日「玄關」等,醫家日「命門」,武家日「丹田」。

有形意拳大師言:「俗雲:拳中之內勁是鼓小腹,硬如堅石,非也。拳中之內勁是人之元神、元氣相合,坎離相交於丹田,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小而大,由一氣之動而發於周身,貫串四梢。」楊澄甫雲:「心意一動則分發四肢。」一氣活活潑潑,無時不然,隨意所至,意志所向,如《中庸》雲:「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

中醫和氣功理論認為,人之生命規律主要是升降,開合,人與大自然通過開合保持平衡。人無時無刻不在與大自然進行氣的交換。人的皮膚、肌肉、血管、五臟、骨骼等都有膜,不練功的人與大自然進行氣的交換主要在膜及皮膚淺層。通過練功,把外界混元氣攝入體內,提高了人體混元氣的密度,加強了膜絡的功能,同時感覺器官也敏感起來。隨著練功的深入,要求形體和精神緊密結合,使大自然的混元氣逐漸從體表向體內深層滲透,增強了體內之氣對身體充養的深度與廣度。把皮、肉、筋、脈、骨都練通,氣滲入肌肉、骨骼、軀體,各部分氣充足,功能得以加強,身體日趨健壯,就能祛病延年,開發智慧,激發潛能,功夫逐漸提高。

練功是後天返先天,練後天呼吸氣返先天元氣,是練功時口鼻之呼吸,要勻、細、深、長。行氣沉丹田之法,心息相依。肺的後天之氣與腎間先天精氣通過降納結合,化生為人體的真氣,而使內部力量迅速聚集加強。肺和身體毛竅呼出濁氣,吸入清氣,清氣又和飲食經消化後產生的「谷氣」相結合而輸布供養機體、臟腑、器官各部。通過練功中丹田的呼吸開合,帶動全身開合的鍛煉,吐出臟腑中的濁氣,納入天地清氣,不但充實了內氣,而且血管會增粗,毛細血管會增多。又因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肺朝百脈」能進一步推動氣血在全身的運行,使全身氣血流暢,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了營養與活力。練功中氣沉丹田,形成腹式深呼吸,有時會感到毛孔的開合與丹田的呼吸直接聯繫起來,久之則進入先天胎息。道家和內家拳講「虛心,實腹」,「氣息歸根」。虛心:收心入靜,一念不生,是性功,是無為之妙;虛心使頭腦清明,心神空靈。實腹:采煉守取精氣,以神火煉成內丹,是命功,是有為之術。實腹使元氣充盈,內氣旺盛,精力充沛,這是深根圖底的辦法。

練到此階段,人體潛在神奇功能的開發與運用會完善地與拳架融會貫通。拳經言:「及柔軟然後及堅剛」即此意也。練到此地步就懂了鼓盪,就有了抗擊打能力,就能做到意到氣到力到。鼓盪是開合的過程,是鼓起而動蕩。人練一輩子拳而不實戰推手,到老也沒功。只有練拳和推手相結合,只有明師指點,才能明白和體悟內開合,才能明白「爭」、「長」和「開」的微妙之別。要明白「苦練三年不如明師一點」。只有在實戰推手中,受明師指點,練增大內開合的能量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在內開合的基礎上練出點鼓盪。會了點鼓盪,才會在接觸點變點,會了變點,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


練到此階段,以丹氣催姿勢完成的拳架確實給人以氣勢渾厚,運轉自如,姿勢優美的舒適之感。拳中之意氣,身體手足聽其指揮,循著次序規矩漸漸練習,則能盡其性,盡其性則能力合於氣,氣合於意,故能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混元一氣,此時先天后天,形上形下合一之體,非求外壯者所不可同日而語。

第三步:丹田氣貫串至五梢並向體外放射,體外氣場擴大為開;氣從體外從五梢回歸到丹田,體外氣場縮小為合。

丹氣由中達梢,五梢足則武功成矣。血為氣之海,發為血之梢,發欲衝冠,血梢足矣;肉為氣之囊,舌為肉之梢,舌欲催齒,肉梢足矣;氣生於骨髓,齒為骨之梢,齒欲斷筋,骨梢足矣;氣連於筋,指甲為筋之梢,甲欲透骨,筋梢足矣;氣又連於神經末梢,皮膚為神經末梢,「一羽不能加」,神經末梢足矣。

神不能獨用,神靠精氣才生作用,練到此步神能馭氣,「心靈能」發揮了作用,就由武藝進入了道藝。這時才能真正明白武禹襄的四字秘訣:「敷,蓋,對,吞。敷者,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勁也。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這時不但能調動自己的氣血,而且能調動彼方的氣血,能控制彼的魂魄。心動體外氣場的變化對彼有刺激,能把彼方的中定點吸空,這時放人如擲彈丸。

按道家功理,上品金丹是身為鉛,心為汞,身心合一就結丹,形神合一便是上品金丹。有人以為靜功高級,動功低級,實際練功達於高層次不存在動靜之分,舉止動作,精神專一,心如止水才是高級境界。故《拳經》言:「身雖動,心貴靜,氣宜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意念指導動作,它符合古氣功的練功要求,也符合上乘功法,人的生命活動無非身與心,也即形與神,形神合一,氣也就在其中了。張全亮師兄說:「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練意就是練氣,就是這個道理。

道家功和內家拳煉的是心意,是「性靈光」之煉養,「心靈能」之孕育。凡物皆有能,皆有光,光和能可相互轉換,由能生力,由力生電,由電生光,由光生能。心有心能,性有性光,兩者實為整個「生命能」與「生命光」之根源。由「人體光學」之科學證明,人頭腦放射光最大最遠,且成圓形,故無論中外古今,凡神像頭部均有圓形光圈,即所謂神光者,實非虛構或迷信。盡人皆有不少欠缺,修之則得,合者失之。神光大者瀰漫天地,而充乎宇宙,故神能無所不在,物質不滅,能量不滅,精神不滅,靈魂不滅,故道家追求長命久視其理即在靈光不滅之道法,則可修成神通之境界,謂「神功」。

有人極力誇大「心靈能」的能量,則走向偽科學;有人又否定「心靈能」的存在,則是愚昧無知,更是對中華文明的褻瀆。

開的起始、運行、終止、變換釋義:

開的起始:起始不是身形手勢的起始,是意氣萌動之初,拳經雲:「心為令」,「神為統帥」首先是意動,其次是氣動,再次是形動,意氣的作用是催姿勢。

開的運行;不要單—做形體動作,身形手勢始終依賴心意的引領和內氣的催動而運行,內氣在意的指導下由丹田向力點運行,如力點在手則氣向指梢運行。把「凡此皆是意不是形」的至理名言在練拳中落到實處。內氣的運行是無體內體外的,是纏著胳膊螺旋行進的。在骨髓中也是螺旋行進的。形體的運行和內氣的運行有時同步有時不同步,即內開合和外開合有時同步有時不同步,內開即內氣向指梢運行時手也向外展開,此時是同步;反之則是不同步。

開的終止:身形手勢的開合是有限度的,而意氣能量的運行是無限度的。姿勢的開出或合入,身形手勢都要體現直中有曲,曲中有直,動轉自然的妙趣。然形到終點時,意並不到終點而是更加用意,意氣凝神集中於力點並遠放;如陳氏太極拳的懶扎衣式,最後定式整體歸圓時,右手沉腕亮掌神意氣集中於右手,神意遠放時內氣氣束由勞宮穴通出而追神。又如吳氏太極拳的單鞭式,在左腳邁出成馬步的過程中,左手手心向裡,手指向上由胸前向左運行,意念從食指到中指再到無名指。在手心向外旋轉的過程中,意念又從無名指到中指再到食指,這時完成定式整體歸圓時,神意遠放,手追神,腳追手。

開的變換:這一勢的終止即下一勢的起始,神氣開到頭即變為合,此時心一靜,神一收,體一松,丹田一吸,外放之氣回歸丹田。開合的變換之處是陰陽相互轉換之機,是神意氣自現奧妙的發生地。

慢開謂滋,快開謂爆炸。發力原理:心意一點火,丹田氣爆炸,氣由丹田同時貫到全身及手腳。氣貫到腳後,腳借地的反作用力,由腳及腿及腰而形於手:即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或到肩、肘等接觸點,把人擊倒。發完力後,渾身放鬆,氣從四肢回歸丹田。當然內氣一定要和形體外力合一,丹田為力源,在外腰為力源,腳為力根。拳經言:「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心靜則合成一氣,一氣是太極體。心動則分成陰陽二氣,陰陽是太極用。心一靜,神一收,體一松,竅一吸,氣從五梢回歸丹田合成一氣,體外氣場縮小,這時叫合;心一動,神一放,體一緊,竅一呼,氣從丹田貫向五梢分成陰陽二氣(丹田往上為清氣為陽,丹田往下為濁氣為陰),體外氣場擴大,這時叫開;開時雖然分成陰陽二氣但仍為一氣。用吹嘬蔥葉比喻,一吹蔥葉鼓起,即丹氣貫向四肢為鼓,為膨,為伸,為分,為開,為爭,為長(zhang),為放,為發,為氣場擴大;一嘬蔥葉癟了,即氣從四肢回歸丹田為松,為回,為蓄,為縮,為合,為卷,為收,為氣場縮小。開時胳膊和腿都變粗,合時胳膊和腿都變細。

注意體一緊不是肌肉僵力,是意氣膨力,是內中伸勁,內中開勁,內中爭勁,內中長勁。內家拳是以大地為母親,是手摸著地打拳。丹氣沉到腳底的感覺我無法形容,能感知從腳底上返的內勁如氣柱上升直達雙手;開時真氣入地與地氣交融後向四周擴散,同時由足下化生的氣柱似湧泉催促身形手勢動轉。兩胳膊好像骨頭往前伸,肌肉往後縮的感覺,十指指肚脹得發麻:心法一變,又好像沒有胳膊的感覺。渾身有騰虛之感,心情舒暢,渾身愉快,美不勝收,無法用什麼詞語來描繪,等你練到此地步自有感受。拳經言:「懂得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籌,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懂了開合,即懂了虛實,即懂了陰陽,——我們說八法歸一法,萬法歸一法,就是歸於此。

「太極一氣」通於經絡,充於肌膚,充於腠理,斂入骨髓;世人隻知太極是陰陽而不知太極是「一氣」,不知太極是物質、能量、資訊的統一體,不知陰陽只有在「一氣」這個統一體中才能變化;無「一氣」之本,陰陽變化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流。世之習形意、八卦、太極拳術者,未得混元一氣之意,雖能演示其拳式,演示十三勢之形,卻不知拳術精微之理,不知松中求順,順中求逆,逆中求丹之奧,不知一伸一縮,一開一合,一虛一實,一陰一陽之妙用。

《易》日「一陰一陽之謂道」。能悟徹陰陽,則武道雖玄思過半矣。先賢雲:固靈根而心靜謂之修道,養靈根而心動謂之武藝。

心靜為「道」之體,心動為「道」之用。動靜一源,有體無用弊在無變化,有用無體弊在無根本,故體用兼修。以形意拳、八卦掌、太極十三勢操練,練體日久,遍體虛靈,圓活無滯,將神氣收斂於丹田內,混而為一是太極體,此時後天之精白化,先天之氣自然生矣;將神氣散佈於外,化而為兩儀是太極之用,兩儀再化而為十三勢是太極全體大用也。一法通,百法通,萬法歸一,歸於太極也;一門精,門門精,一氣貫通矣。

十三勢是八卦和五行。八卦即八法,太極拳為擁、捋、擠、按、采、捌、肘、靠;八卦掌為推、托、帶、領、搬、攔、截、扣;形意拳為斬、截、裹、胯、挑、頂、雲、領。五行為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正如前輩孫祿堂所言:「以操手練用功純,能以手足靈活,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神氣散布而為十三,到此時,血氣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動靜變化誠偽虛實,機構未動,而我可預知,無論他人如何暗發心機,總不能逃我之妙用。」

太極之道,無形無象,無聲無臭,無在無乎不在,擬之則非,議之則失,不可畫圖,只可神會。宇宙一太極,天地一太極,人人一太極;故通神入化之功,人人本自具有,練之即得,取之不盡。太極本一氣,動而分陰陽,靜而合一氣。練太極功即練內丹不傳之秘,在「取坎添離」,「抽添採取」,用後天而返先天,不依後天而又不捨後天,也就是用有為無為各種方法實現陰陽合,陰陽合就是人身太極。

不識太極,不足以成智者;不用太極,不足以馳騁武林。

(廣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