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柏邦妮:最珍貴的禮物,是與偶像同行

每周一位嘉賓

口述一段關於物件的故事

讀者原創版

等待你的聆聽

合作公號| 惟物論

本期嘉賓 / 柏邦妮

柏邦妮,知名作家,編劇。曾參與編劇《浪子燕青》、新版《紅樓夢》、《花木蘭》、《撒嬌女人最好命》等影視作品,並出版《像邦妮一樣愛你》、《不實》、《不華》、《老女孩》、《見好》等著作。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個故事,是從我青春期到現在,對我來說特別重要的一個人和一件有很深意義的一個東西,這個故事要從我18歲的時候講起。

我18歲的時候是一個小城女孩,我是三線城市連雲港的,當時我一意孤行想去考藝術類院校。但是在我們學校往上數三屆往下數三屆都沒有人考過藝術類院校,什麽北電啊都沒有人聽說過,當時我就很想去。因為我從小喜歡寫作,而人在很年輕的時候會有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那個勁兒和精氣神,就無端地覺得自己很牛,覺得自己一定可以,充滿了自信。

柏邦妮:我18歲的時候是一個小城女孩

我們那時候藝考是在三四月份,大概在過年的時候就已經有同學說我們想去哪藝考了。我就回去跟我媽說,我說:“媽媽我想去考什麽北廣啊什麽的。”

我媽說:“想這些幹嘛?你就好好學習,上一個什麽師范類大學就很好了。”家裡人覺得你喜歡寫東西嘛,當個老師教教語文已經是非常好的一條出路。

我就跟我媽說:“媽,你讓我去考,你頂多後悔一陣子,但你不讓我去考我會後悔一輩子的!”

當時,我媽背著我蹲在地上洗衣服,這句話她真的是聽進去了。

南京藝術學院

後來來年大概在三月份的時候,有一天我媽就特別神秘又小心翼翼地跟我說:“哎,閨女。我跟你說,南京藝術學院在招生啊。有一個寫作專業,你要不要去考?”然後我就特別開心,拿這個消息去問我們班主任,我們班主任說:“張珊珊,你現在就不要上學了,你立刻騎自行車回家把你媽喊過來。因為藝術類的招生已經截止了。”然後,我就騎上自行車去找我媽,這些過程就不贅述了,總而言之就是我媽媽帶著我,拿著兩千塊錢去南京藝術學院參加這個藝考。

我完全不知道要考什麽,也不知道這個影視專業要學什麽,只有那種很年輕的心裡無端的自信和對一個很廣闊的世界那種向往,還有那種對文學、對電影充滿孩子氣的癡狂。那個時候,我有一個特別喜歡看電影的好朋友,他攢了大概有七八十本《環球銀幕》,我看的所有關於電影的資訊都來自於那本雜誌,他就跟我說:“張珊珊,你好好考,一定能考上。”就送給我三十本《環球銀幕》,我就背著這三十本《環球銀幕》去考學。

背著朋友送的《環球銀幕》去考學

我記得很清楚,我跟我媽媽住在南京大概是鼓樓前邊還是哪兒的一個小旅館裡邊,晚上跟她去逛夜市,在夜市裡看到了一本書,說來慚愧,我現在想想一定是盜版書,就是張曼娟老師寫的書。當時張曼娟啊、簡媜啊、張小嫻啊,她們的書是一些賣得非常好的流行文學讀物。那個時候我只有18歲,完全靠著自己的精神養分在看自己喜歡的東西,那本書厚厚的,現在這本書就放在我對面的書架上,現在還是我珍藏的一本書,時不時就會拿來看的一本書。

張曼娟老師的文筆娟秀,她在文學系一直讀到很高的學位,古文的那種修養特別深厚,有一種古韻在裡邊,她所傳達的那種情感也好,那種哲思和情思也好,非常的綿長。台灣作家本來就很擅長描寫人的情感和情愛嘛。當時就特別打動我十幾歲的心。我一直是張曼娟老師的書迷,其實在拿到她那本書之前,她的很多書像《火宅之貓》《我的男人是爬蟲類》,我都已經看過了。那天我就拿了一本她的散文集,裡面還有一些短篇小說編在一起,我看的時候非常非常喜歡,特別受影響。

台灣作家張曼娟

我覺得我可能被張曼娟老師給保佑了吧,正好第二天我去考試的時候,有一道寫作的題目叫春天的故事。我記得特別清楚,因為我剛剛看過張曼娟老師的幾篇文章,她有一系列是以古代的傳說和著名故事改編的小說,文字特別美。我好像就是借到了她那股文氣,就寫了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故事。我寫的時候就有老師在我旁邊看,我覺得好奇怪為什麽在看啊。那個人說:“你寫的真好。”然後,寫完的時候,最後一個句號正好打在最後一個格子裡,我覺得好完美。

其實當時去考試的時候,能感到藝考裡邊學生家庭的實力,三六九等,你能看到有的是家裡條件非常好的孩子,還有像我這種平民的孩子。我媽媽就覺得十分對不起我,覺得我們沒有任何的背景。但那個時候我覺得是金子就一定會發光啊!我一定能考上啊!學校要是不選我,學校就太沒眼光了,然後果然就考上了。

張曼娟老師寫的書,它裡面有一個故事叫做《喜歡》,大概是我少女時期的一個情思和一個情結。她寫的是一個中年女性,婚姻破裂帶著孩子,她用了一個很巧妙的故事手法,把現在的時空和過去的時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雖然篇幅很短,小說可能也只有萬把字,但裡邊那種悠悠長長、綿綿回回的情思很東方也很動人。我印象非常深。

皇冠出版社的《喜歡》封面

在20歲的時候,我做了一個決定,那是我人生中特別大的一個決定,就是離開南京去北京電影學院旁聽。因為我是南藝第一名專業考進去的學生,決定不要這個了,而去電影學院旁聽。這是一個挺大的人生決定。但是特別幸運的是我父母非常支持我。於是,我20歲的時候一個人來北京,真的是舉目無親,不認識什麽人,隻認識一個電影學院的老師。他當時來南藝教書教過我,然後到了北京以後在旁聽的時候當然會有點自卑,因為人家是正式考進來的學生,我是一個旁聽生嘛,即便你在南藝的考試第一名又有什麽用呢。但還好就是有那麽多豐富的課程,那麽好的老師,同學也很接納我,總的來說非常愉快!

那個時候我們有一個劇本寫作課的老師叫張巍,她現在是著名編劇,《陸貞傳奇》都是她寫的,是一個大編劇。當時,老師就讓我們每個人寫一個小品,寫一個小作業,然後我就寫了《喜歡》,作為寒假作業寫好交過去。然後呢,張巍老師在班上表揚我了。她說:“邦妮,我喜歡你的《喜歡》。我覺得這東西寫的很好。”其實,當時我在班上有種落差啊,心裡有點自卑啊,但專業課老師還專門表揚了我,我是特別高興的。後來我就很幸運,在我21歲的時候,當時張巍老師給我介紹了我人生第一個劇本給我寫,叫《浪子燕青》,男主角是當時的一個武打演員叫吳樾。當時就寫了這樣的一個戲。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副教授、編劇張巍

我覺得好像張曼娟老師又幫了我一把,又有一個這樣的緣分,所以說要改這個《喜歡》是我心裡的一個夙願。從我18歲到我20多歲,在電影學院一心要想把這個《喜歡》改成一個影視作品,想把它變成一個真的東西。在我28歲左右的時候,我認識了一些製片人,然後認識了許晴小姐,她當時很想為自己量身打造一部電影,我就推薦了這個小說的故事,然後對方也蠻喜歡,就說要不要我們聯繫一下張曼娟老師,我做編劇來改編這部電影,然後就開始了漫長的給張曼娟老師寫信的歷程。

那些信我現在都還留著,那個時候我從18歲到28歲正正好好過了十年,然後我們一來一回一來一回地往返,她開始也有些顧慮啊,有一些對電影本身的這種糾結啊,還有對大陸的電影市場的不了解啊,我現在看看那些信真的很動人,都寫得挺長的。我給她寫,她給我寫,總而言之這些長信打動了張曼娟老師,她願意做這個事情,

張曼娟寫給柏邦妮的話:

“深深的愛一個人,令生命攀上高峰。”

後來,她來到內地我們就見面嘛。見面的時候就無端地覺得已經很熟識很熟悉了,就覺得好像是我很親近也很仰慕的一個人。曼娟老師她這個人的姿容儀態啊,就是很高雅,聲音也非常好聽,待人接物時那種溫婉動人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我從青春期到20多歲即將而立之年的時候,看到我在文學上的一個偶像,坐到我的面前跟我談人生。我們就變成了一個忘年交吧,就是一個跨年齡的朋友。

然後,在我29歲那年,有很多事情都不順利,其實後來我們這個電影改編也沒有成功,這個事情就擱淺了,但是我們倆這份緣分就留了下來。在我29歲那年遇到了很多的事情,自己情感上的人生上的困境,包括對未來的迷茫就走到了一個特別難的一個境地。

29歲時經歷了人生的困境和對未來的迷茫

有一次我們又在北京見面的時候,曼君老師就隨手從她的手上取下了一個鐲子給我。一個金鐲子,還挺沉的一個大金鐲子,她說:“邦妮啊,你不要嫌它太俗氣啊,我在29歲那年也特別不順利。我們那邊有風俗,就戴個金器啊金鐲子,能壓一壓一些不好的事情。我戴了以後,好像人生真的就轉好了,我送給你。”我就非常的感動,我完全不覺得俗氣,我隻覺得那份心意很扎實,很日常,很沉甸甸的,讓我非常感動。那個大金鐲子真的很重,戴在手上就做事情都不容易,但是我很喜歡,一直戴在手上。我覺得它給了我一些力量,給我一些庇護。

我覺得不是每個人都有運氣能夠見到你的童年偶像,像你的童年偶像那樣去生活去寫作。曼娟老師有一篇很短的小說,是我非常喜歡的,叫做《一個偶像的坍塌》。她就寫一個年輕人在學校做講座的時候,講座是他童年時的一個文學偶像,他強烈地質問他,犀利地去逼問他,其實不是因為他不喜歡他,而他曾經非常地去崇拜他,而是他發現那個人變了,他無法去面對自己的榜樣和偶像在他面前坍塌,好像一面牆的坍塌,所以他那種憤怒其實來自於這種東西。

無法去面對自己的榜樣和偶像在他面前坍塌

我也挺有運氣,就是我能夠能見到自己童年的時候的文學偶像,而且你的這個偶像沒有坍塌,見到她的時候,我覺得她真的是很美好,她用她的一生來傳達她寫的那些東西,她也始終在寫作,始終在生活。我又有幸能夠跟她做同樣的事業,同樣的職業,能夠把童年、少年、青春期到成年所相信的那個東西堅持下去,去那樣活著。我覺得很幸運。

她給我的這個鐲子成為我生命中很珍貴的一個禮物,我覺得是一份我對自己的承諾,也是一份對寫的東西,對未來我要走這條路的承諾,也是她一個長輩對我的那種期許和關愛。所以這個鐲子是我一直戴在手上,是很珍貴的一份禮物!

下期嘉賓 / 廖信忠

廖信忠,台灣作家,現居上海。2009年出版《我們台灣這些年》,被譽為六十年來第一本讓13億大陸同胞了解台灣普通民眾真實生活的書,後陸續出版《台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我們台灣這些年2》《這就是台灣,這才是台灣》等作品。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欄目合作公眾號:惟物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