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帶孩子看戲有講究,這篇最管用丨調查

撰文:查拉

製圖:新京報許驍

新媒體編輯:報報

除署名外,其他圖片均來自立裡太空

暑期檔正酣,除了大銀幕,舞台演出也有熱門的“ 暑期檔”。每年7-9 月間將有多部兒童劇上演,如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每年7-8 月主辦的中國兒童戲劇節,歷時43天61台劇目的演出目前已跑過半程。

當劇場成為家長為孩子選擇的新主力消費場所,“看演出”在一線城市親子消費中的比例已漸漸趨於大眾消費時,我們開始試圖探討,孩子究竟需要一個什麽樣的兒童劇?

在新京報記者走訪33 位家長和孩子,採訪兒童心理谘詢師、兒童劇導演及引進兒童劇的演出商後,“將兒童劇推薦做出年齡分級”的話題屢屢被提出,從業者們一致認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觀看適合他們的兒童劇才能得到有效的成長引導。

據悉,曾經是“國際國例”但在中國兒童劇創作中一度是認知盲點的“ 兒童劇分齡理念”,近幾年開始在中國普及,不僅越來越多的兒童劇演出在宣傳得標注了“推薦年齡”;家長們在給孩子買票時,也越來越傾向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作品。

那到今年,兒童劇分齡實際反饋如何?為何創作者越來越重視“兒童劇分齡”?家長對兒童劇的真正訴求又是什麽?

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

調查

82%的家長選戲“有標準”

2016 年5 月,抱著女兒走進劇場的張雪有些緊張——小朋友剛一歲半,這將是她生命中第一次進入劇場,感受一部戲帶來的色彩、聲音、氣味的刺激。

在演出開始前的短暫時間裡,張雪依然在擔憂,“我當時已經做好了隨時離場的準備,就怕孩子鬧場。沒想到,看戲過程非常順暢。”

滿意的看戲體驗讓張雪信心倍增,隨之開啟了女兒的看戲之旅。從2016年5月至今,小朋友保持了每年2-3 部戲的看戲頻率,已經看過來自世界各國的7 部兒童劇。

但在看戲過程中,張雪發現“越是低齡的孩子,越適合簡單的表演。演出中可能需要有形體、音樂和互動。在一歲多到兩歲這個階段不太在意劇情,更在意劇目的表現形式。”

根據經驗,張雪覺得一歲多的孩子能接受的演出時長大概在30-40 分鐘。等到孩子年齡大一些之後,無論是專注力還是對劇情的理解力都是明顯提升,選擇的余地也更多,因此兒童劇分齡對於3 歲以下的孩子更為必要。

“孩子還比較小的時候,我帶她看過兩個面向0-3 歲小朋友的兒童劇--《圈圈圓圓圈圈》和《翻滾吧,寶貝!》。觀眾圍坐在演員周圍,舞台上一會兒出現一個圓圈,一會兒出現一個方塊,顏色鮮亮,給孩子很直接的視覺刺激,她就非常喜歡。現在孩子三歲多了,她就覺得這些沒意思了,開始想要看情節和情感,而且會在看戲之後提出很多問題。”

《翻滾吧,寶貝!》 圖源網絡

除了張雪,新京報記者也對33 位家長做了個小調查,調查中發現有超82%的人在為孩子挑選兒童劇時最看重年齡匹配度。

現狀

遵循“國際慣例”

心理學家呼籲分齡創作

一直做兒童劇引進且堅持要進行“兒童劇分齡”的立裡太空創始人立竹表示,她最初對此理念有所觸動是因為,2014 年前她在與外國藝術家的交流中發現,一些被視為“國際慣例”的理念,在國內卻依然屬於盲點:比如國外兒童劇對孩子的年齡有明確的要求;兒童劇演出對每場的觀眾人數和劇場技術也有嚴格的要求。

“國外兒童劇創作者們大多會在初期深入到幼稚園、早教機構或者學校,定期觀察特定年齡孩子的言行,和孩子一起玩耍,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一些實驗性質的藝術創作者還會和老師合作,通過老師將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融入與孩子的日常交流,觀察、匯總孩子們的反饋。這種初期創作積累,短則一年,長則持續三年,以大量實地觀察研究為基礎,有明確的作品分齡意識,更容易讓孩子產生共鳴。他們的創作不是為了迎合孩子,而是嘗試讓自己做回孩子。”立竹分享道。

兒童心理谘詢師路靜也表示,呼籲兒童劇分齡創作是因為同一件事,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完全不同的表現方式,整體來說,女孩的發展階段又會比同齡的男孩提前一點兒,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年齡越小,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會表現得越明顯。

因此路靜在結合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知識之上,為我們總結出了不同年齡階段孩子對於舞台上認知不同的具體表現,以此來建議父母分齡選戲。

運營

分齡對演出運營影響不大

一部來自意大利的兒童劇,每場演出只能容納120 個觀眾——這意味著如果一個家長帶一個孩子,最多只能容納60 個家庭。而經過成本核算,每場演出平均票價定在200-300元/人,每個來看戲的家庭因此就要支付500-800 元看戲成本——即便對於北京的中產家庭來說,這樣的演出消費也不算便宜。

然而這部面向3-6 歲孩子的意大利作品《魔毯夢花園》,在3 周29 場的北京巡演中票務全部售罄。

“這是我們的第一個項目,運氣真的很好”,引進《魔毯夢花園》的立竹將這種成功歸因於對於目標群體的精準定位,劇目宣傳中除了常規的內容簡介和劇照,還著重標注了適合“年齡3-6 歲”的孩子觀看。

《魔毯夢花園》劇照

《魔毯夢花園》在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讓不少人覺得兒童劇引進是“好的生意”。但是對於堅持分齡和演出人數限制的立裡太空來說,運營壓力也自始至終存在。

藝術家的國際演出差旅費很貴、好作品的演出費也不會便宜、還有國內租場地的成本,綜合運營成本核算下來,絕對不是一個能讓人輕鬆的數字。立竹直言是“風險非常大的成本收入比”。

“儘管我們有很多重複購票的觀眾,但和成人演出不同,兒童劇單場的看戲成本很高,而分齡作品中針對低齡小朋友的戲,時長可能只有30-60分鐘,我們又建議按照年齡段觀看,所以要撬動家長買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好在好的兒童劇有不同的層次,不是說分齡作品就只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才有感受,家長也會因為自己的閱歷看到更深刻的東西。”

《魔毯夢花園》劇照

而同樣從事國際兒童劇演出引進的美利通創始人周曉黎也表示,如今兒童劇分齡已經成為很多家長挑選劇目時必會參考的條件,然而在十多年前自己開始接觸國際兒童劇時,兒童劇分齡對於中國還是一個十分陌生的概念。

當時國內甚至沒有那麽多小劇場和藝術太空,有時候曉黎和同事只能通過鎖票的方式,來保證觀眾的看劇體驗。

可以說,做兒童劇演出其實並非如想象中能”一拖二/三“形式賣票那般有高利潤,做一個優質的兒童劇,考慮到觀戲體驗和年齡細分後的諸多限制因素,其實演出成本相當高,而一口氣要買出好幾張演出票的形式也會擋住家長,從而選擇其他娛樂活動。

問題

孩子到劇場是體會,並非去學習

即便是將國外嚴格貫徹兒童劇分齡創作的作品引進到國內,一些適齡孩子在觀看中也會有“意料之外”的反應。

周曉黎記得在一場針對6 歲以下孩子的作品中,舞台上方傾瀉的大米象徵了雨水,藝術家們在雨中舞蹈。有的孩子沉浸在“雨”的氛圍中,另一些孩子卻直白表示,“這不是雨,這是大米。”

在周曉黎看來,這種分齡之外的偏差可能源於中國傳統的“小大人”教育方式。孩子的內心是純粹的,但在模仿成人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成熟”,他們因為早期藝術教育的不足,表現得過於理性。“我其實希望更多專業的兒童心理學從業者能夠與藝術家們進行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地解決實際分齡中存在的一些具體困擾。”

兒童劇工作坊能看到不同年齡段小朋友的視角差異

“別人看色彩起舞,我看到了頭頂上的燈光”

為此兒童心理學家路靜也建議家長們,在帶孩子進劇場前先給孩子構建一個環境,描述一下“我們要去哪裡,要去做什麽”,給孩子進行充分的心理鋪墊。

對於膽怯的孩子,還可以提前告訴他/她可能會出現什麽(比如暗場、或者一些特殊的舞台效果)。“不要抱著讓孩子學習的心態去看戲,劇場可以教會孩子愛與自由。演出中的情節、互動等等,都是一種關係的連接,並不需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以免產生挫敗感。”

而家長張雪覺得劇場從業者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入戲”。她曾帶女兒看過一部電光劇《科學怪龍進化論》,演出全部是暗場,靠演員操縱電子冷光線打造奇妙形象。

“我是在中間劇場看的這個戲,形式特別美。記得在開場前劇場的工作人員會做演出導賞,告訴家長和孩子們這部戲會有暗場,小朋友們不要害怕--我覺得這個環節就特別好,家長如果知道一部戲在演出中會出現哪些情況,帶孩子看戲就會從容很多。”

隨著兒童劇演出競爭的日漸激烈,中國的演出商們正在全世界“ 掐尖兒”挑選著最好的劇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北京和上海的小朋友所看到的作品品質已遠超世界平均水準。

當然任何事情都不可一概而論,就劇目分齡而言,還是建議家長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選劇,畢竟沒有人能夠比家長更了解孩子,年齡劃分只是大概率的推薦,家長在日常與孩子的接觸中用心觀察,根據自己的對孩子理解選擇劇目,才是最適合的。

輸入關鍵詞查看精彩內容

逼 死強迫症丨高端吃貨丨成人學英文丨精神處男看高中女生丨陰三兒丨奇葩道具保存丨藝術品成emoji丨最美50書封丨恐怖片教父|50歲芭蕾 天后丨妓院裡的藝術丨真正的民謠|偽作大師丨跟劇照學拍照丨AV女優的真實生活丨中國最文藝美術館丨欣賞裸體畫的正確方式丨最勵志自拍丨你的姓對應的殺手 丨照片變海報丨銀河映像丨偶戲大師丨文藝片女王丨身價幾十億的樂隊丨冰火花式死法丨中國最懶最窮藝術家丨文青測試丨陳粒丨我愛我家總攝影丨人藝最純老炮兒丨最難聊的社恐藝術家丨當代戲劇30年記錄者丨陳佩斯寵物經丨椎名林檎丨寫盡SM的作家|與向京聊欲望|中國最毒舌影評人|任素汐|華語歌手愛撐傘|好妹妹樂隊|鍾立風|王梵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