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A股要搞IPO “邀請製”?不靠譜

近日,關於首次公開募股(IPO)規則調整的消息漫天飛舞,增加了市場對新股發行政策的不確定性預期。市場傳言主要分為兩類:一說IPO執行“邀請製”,IPO從嚴監管是為了給“獨角獸”公司回歸騰挪太空;一說在審企業要在IPO現場檢查和業績達標“二選一”,報告期3年內淨利潤合計低於1億元,且最近1年淨利潤低於5000萬元的企業,要麽接受勸退撤材料,要麽接受現場檢查。仔細分析,這兩種觀點均站不住腳。

企業有選擇上市地的權利,只要符合標準就能在A股IPO,不管是“獨角獸”企業還是傳統企業,只要足夠優秀,經得起從嚴監管的考驗,登陸A股就不存在問題。並不是所有披著“獨角獸”外衣的新經濟企業都能進入A股,也不是沒有新經濟概念的優質傳統企業就會被擋在A股門外。

“邀請製”的說法實屬無稽之談在考慮市場承受力的前提之下,監管層有步驟有節奏地推動資本市場服務新經濟新業態,是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的有益探索,而非徹底改變現有的規則體系。“獨角獸”一詞現在已被濫用,一些企業只要披著高科技概念就自稱“獨角獸”。真正的“獨角獸”企業應該是那些傾國傾城的“絕世美女”,數量極少且一望而知,最終能夠順利登陸A股的“獨角獸”企業純屬鳳毛麟角,A股的“活水”更多還是來自傳統的優質企業。

至於現場檢查,熟悉規則的市場人士都知道,這一模式由來已久,監管部門從2014年起就開始對部分在審企業開展現場檢查,實行IPO全鏈條監管。現場檢查是向市場有效傳導監管壓力,督促IPO申請企業提高申報品質,提醒中介機構勤勉盡責,並非要逼迫企業撤材料。當然,不排除有些自認為不合格的企業在現場檢查前撤回材料,這是發行人和中介機構的自主行為,不是監管硬性要求,也不存在勸退一說。

同時,報告期3年內淨利潤合計低於1億元且最近1年淨利潤低於5000萬元的企業在不撤材料的情況下必須接受現場檢查的說法,也極不靠譜。本月開始,新一輪IPO企業現場檢查工作開啟,證監會主要對資訊披露品質抽查抽中的企業、日常審核中發現存在明顯問題或較大風險的企業、反饋意見或告知函等回復材料超期未報的企業等開展檢查,上述傳言極不靠譜。

IPO在審企業能否順利過會,需在盈利能力、業務合規、資訊披露完整度等各方面滿足要求,完全簡化成為淨利潤指標過於簡單粗暴。客觀而言,發行人要成功闖關資本市場,認真修煉“內功”,穩扎穩打做好主營業務才是正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