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五臟久疾必取之十二原?學習針刺治療五臟病!

悅讀中醫 推送最新鮮的
小 編 導 讀

北京中醫藥大學陸壽康教授於2007年至2010年在德國一所針灸診所工作,應用《靈樞》針方治療多種疑難雜病,取得了滿意療效。現輯驗案分析,以饗讀者。

Bamadani Hyzer,男,1974年9月25日出生。

2009年10月7日初診:患者主訴10年來,一直有恐懼、抑鬱感,不能集中精力,走路時有心理障礙,兩眼發直,在家正常。在外跑步時,有時能吐半瓶白色的唾液,回家吃些東西就好了。洗澡時頭髮上常有白色沫狀物流出來。平時很怕別人笑話自己。睡眠不好,夢多,睡久更難受。曾於精神科求治,服用抗抑鬱葯(具體藥物不詳),未果。心臟、血壓、血糖及其他檢查正常。二便調,納差,自覺口中發膩,時有噁心,胃脘有堵塞感,易飢餓。常喝咖啡,有吸煙史。舌苔黃膩,脈沉。

筆者判斷該患者情志內傷,神氣不安。選用調神氣、調五臟法。

處方:百會、神庭、本神、中脘、氣海、膻中、鳩尾、關元、公孫、內關、足三裡、三陰交、太沖、太淵、太溪、神門、大陵。

針刺用毫針調氣法,即太沖、太淵、太溪、神門、大陵、公孫淺刺,百會、神庭、本神、膻中沿皮刺,用平補平瀉調氣法,取得微弱針感即可。鳩尾向下斜刺1寸,用平補平瀉調氣法。中脘、氣海、關元、內關、足三裡、三陰交常規直刺,用徐入徐出導氣法。得氣後均靜留針30~40分鐘。

以上針方,除因頭皮白色沫狀物多而加用風池穴祛風之外,基本未作變動。

10月12日二診,患者自述感覺自己像從另一個世界而來,喝咖啡減少了,不抽煙了,恐懼感和睡覺狀況均有好轉。

10月16日三診,出去散步時,吐唾沫見少,停吃抑鬱葯了。

11月2日七診,頭皮白色沫狀物逐漸減少,敢去人多的地方了。

11月11日九診,部門要求上班。胸已不悶,胃納、噁心好轉,胃脘部痞滿感減輕。

11月30日十二診,訴近日身體、精神狀態均可,已能工作。

12月20日十三診,自述工作狀態不錯,心情安定,部門也滿意。

1月22日十六診,人多時還是有些緊張,走路正常,眼也不發直了。

抑鬱症病因為五臟不安

《靈樞·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又,《素問·調經論》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與《靈樞·本神》曰:「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等義同,兩篇經文可以互參。

值得注意的是,在與上述脾、腎兩髒的相關經文中,都有「五臟不安」,聯繫後世「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說明脾、腎分別對其他諸臟神志病有重要的影響。再者,在本段經文中,以肝、心兩臟虛、實時出現神志病症尤其突出,可見肝、心、脾、腎是神志病的主要病臟,其間的病理聯繫很難絕對割裂。

再聯繫上述抑鬱症的臨床實際,其軀體癥狀往往很多,且常變化多端,很難絕對完全用心、肝、脾、肺、腎五臟一一分證。因此,我們在臨床上,為了較好地治療這樣的五臟久疾,有必要實行多經、多穴組方,將五臟相關原穴合用。

《靈樞·本神》篇對五臟因七情內傷而罹患的神志病有比較系統概括的表述。如:「腎之盛怒不止而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腎)恐懼而不解則傷精,時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說明在盛怒不止或恐懼不解等神志內傷時,喜忘、恐懼等精神癥狀常和腰脊不可以屈伸,骨酸、痿、厥、精時自下等軀體癥狀同時出現。在兩千年前,先哲已經對五臟內傷的七情神志病有非常精緻的觀察,值得重視和深思。因此,在臨床上針刺治療五臟內傷產生的七情神志久病時,有必要將神氣病和臟氣病綜合考量。

和氣之方,必通陰陽

此病案以百會、神庭、本神、神門、大陵調神氣,公孫、內關、足三裡、三陰交調脾胃。太沖、太淵、太溪、太白、神門、大陵為五臟原穴,是調五髒的必用穴組。脾之原太白常用公孫代之。因為,公孫穴較太白針感顯著而效佳,又可與內關配伍治心胸諸疾,使主治範圍更加廣泛。再配伍中脘、氣海、膻中、鳩尾、關元任脈諸穴,其中鳩尾、氣海為「十二原」方(《靈樞·九針十二原》)的組成部分,膻中、鳩尾理氣逆,關元、氣海調氣虛,中脘為胃之募,升清降濁。

《靈樞·終始》曰:「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除調五臟原就可以調和陰陽之外,針方中膻中、鳩尾、中脘、氣海、關元為任脈穴主陰,百會、神庭、本神為督脈穴主陽,任督合用同樣是調陰陽的核心,對調治神氣病尤其重要。

用五臟原穴針治

《靈樞·本神》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氣之虛實,謹而調之。」對於選穴處方的問題,我常以《靈樞·九針十二原》為指歸,即「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文中指出五臟有疾可取十二原,即太白、太溪、大陵、太淵、太沖各雙穴,和鳩尾、氣海(脖映)均為單穴,共12穴。

五臟神志不安,心神散而不藏,脾憂思而不解,腎恐懼而不收,肝魂傷而狂忘,肺魄傷而悲泣,致焦慮、抑鬱、恐怖、強迫等症,可用五臟之原穴針治。在臨床上,調五臟氣之虛實,即可以調五臟之神,從而使神、魂、魄、意、志、思、智、慮各歸正位,趨於正常。

《靈樞·九針十二原》文中還用拔刺、雪汙、解結、決閉等生動比喻,來強調用十二原方針治可愈五臟久疾,並諄諄告誡人們「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文中尤其強調了一個「久」字,說明此類病治療困難、病程長、病機複雜的特點,也就是疑難病。

靜、徐、微、久、留是毫針治五臟病之法

《靈樞·九針十二原》曰:「(余)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毫針者靜以徐往,微以久留」。《靈樞·九針論》曰:「(毫針者)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靈樞》認為毫針的基本操作方法,是靜以徐往,微以久留,通調經脈血氣,達到祛邪扶正目的。

《靈樞·官能》曰:「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以行針艾。」說明針家的基本要求,是神定氣閑、心靜手巧。《靈樞·官能》又提出毫針補瀉的基本要求,在於調氣出入,過程徐緩,用針端正、治神安靜。《靈樞·五亂》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即是其義。故調神氣常用徐往徐出的導氣針法和平補平瀉調氣法以取得微弱針感,且靜留、久留以養神氣為宜。同理,靜、徐、微、久、留也是毫針治五臟久病之法。

針灸是我們寶貴的醫學遺產,簡捷、方便,可以治療多種疾病。

想跟針灸老專家學校針灸治病的奧秘嗎?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本書濃縮了作者萬方琴五十年的針灸行醫經驗及心得體會,書中通過一些真實生動的病例,展現出作者高超的針灸醫術。作者針灸取穴少而精,還有獨到的經驗用穴,療效立竿見影,充分體現出針灸治病「簡、便、效、廉」的優越性,說明中醫文化高深奧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寶,世世代代造福於民。本書適於廣大中醫愛好者及中醫臨床人員閱讀參考。

掃描二維碼查看同步電子書

無需App,微信端直接閱讀

播放GIF

往期精彩回顧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歡迎轉發給更多的人。您的轉發、點贊和評論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播放GIF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