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鼠疫還可怕嗎?專家:抗生素治療下病死率小於10%

最近這段時間,“北京市接診兩例鼠疫患者”的消息牽動著許多人的心。有的人談鼠疫色變,對於“鼠疫”是隻聞其名不識其真面目。於是,一旦有關於鼠疫患者的消息都可能瞬間點燃公眾的關注。

根據最新的官方消息,目前來京就診的兩鼠疫患者正在朝陽區相關醫療機構進行救治,一名病情穩定,另一名經專家會診,病情仍然危重,略有好轉,正在進行對症治療。

“鼠疫”到底是怎麽回事兒?老鼠身上的傳染病怎麽會跑到人體呢?它對人的健康傷害究竟有多大?我們該怎麽做才能預防鼠疫呢?這不,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及時發布了《關於鼠疫的那些事兒》,為大家解惑。快來看看專家是怎麽說的吧!

關於鼠疫的那些事兒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副主任醫師 李侗曾

提到鼠疫,很多人感到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為大部分人已經很多年都沒有聽說過鼠疫這個名詞了,很多朋友第一反應都是“還真有這個病呀?”,或者說“我還以為只是歷史書中的一個傳說呢”,而說熟悉是因為大家在很多文學作品中看到過關於鼠疫的記錄,知道這種“臭名昭著”的疾病在歷史上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給人民健康和社會發展帶來重大的損失。

在我國法定報告傳染病中,鼠疫被列為甲類傳染病。甲類傳染病都是烈性傳染病,具有傳播性強、病死率高的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甲類傳染病目前只有鼠疫和霍亂兩種疾病(乙類傳染病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需要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在我們普通群眾的認識中,甲類傳染病的患者必須采取隔離措施,如果拒絕隔離,可以由警察機關來“強製隔離”,可見其對群眾健康的威脅是比較大的。

歷史上的鼠疫

人類歷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6世紀的“查士丁尼瘟疫”, 最嚴重的時候,一天就有5000到7000人,甚至上萬人不幸死去;14世紀的第二次大流行,人們稱鼠疫為“黑死病”,大約三分之一的歐洲人口死亡,估計死亡人數1700萬到2800萬人;第三次流行是在19世紀,這次鼠疫流行波及到了中國。

從2000年到2009年,全世界共有16個國家報告了21725例鼠疫病例,其中1612人死亡(病死率7.4%)。2010年至2015年期間,世界衛生組織(WHO)收到了3248例鼠疫病例,其中584例死亡(病死率18%)。不過各地報告的鼠疫發病人數有可能被低估,因為在鼠疫流行最廣泛的地區往往是監測和報告系統不夠完善的地區。最近一次鼠疫疫情發生在2017年的馬達加斯加,一份報告中提到,在1309例疑似鼠疫病例中死亡93例(病死率約7%)。

鼠疫是怎麽引起的?有什麽表現?

引起鼠疫的罪魁禍首是一種叫做“鼠疫耶爾森菌”的細菌,也稱為“鼠疫杆菌”,1894年第三次大流行期間由法國科學家耶爾森(Alexandre Yersin)和日本科學家北裡柴三郎(KitasatoShibasaburo)從香港的鼠疫病人身上分離出了鼠疫杆菌,並在動物身上證明了鼠疫杆菌就是導致這場瘟疫的元凶。

鼠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至少2800年前,之所以難以消滅是因為這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傳染源來自野外的動物,而且在自然界感染鼠疫的動物主要是鼠類和旱獺等齧齒類動物,想想老鼠有多難消滅,就知道鼠疫有多難徹底消滅了,野生動物間如果發生鼠疫流行,也就是我們說的鼠間鼠疫,那麽理論上鼠疫從野生動物進入人類導致人間鼠疫的風險也會增大。

那麽鼠疫是如何從野生動物到人類身上的呢,這就離不開另一種動物的為虎作倀了,這個助紂為虐的家夥就是鼠蚤。這個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東西辦起壞事來危害可不小,鼠蚤叮咬是鼠疫從野生動物到人的主要媒介,實現了從動物到人的重要一步,現在已經發現有大約30種跳蚤被證明是鼠疫的傳播媒介。

人被帶鼠疫杆菌的鼠蚤叮咬後,細菌從皮膚進入身體,到了叮咬部位附近的淋巴結,細菌大量繁殖就會導致人淋巴結腫大和疼痛,同時還有高燒,這也就是我們說的“腺鼠疫”,鼠疫患者大部分都是腺鼠疫,淋巴結腫痛最常見的部位是腹股溝淋巴結。而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從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獵殺、剝食旱獺的人、牧民接觸染疫動物可能性大,還有一些到這些地區旅遊並且喜歡親密接觸野生動物的遊客,感染腺鼠疫的風險高於一般人群。

腺鼠疫的患者傳染性並不強,偶爾可能會因為膿腫破潰流出一些帶病菌的膿液傳染周圍人,如果僅僅是這樣鼠疫就沒那麽可怕了,但是鼠疫在人間傳播主要是因為“肺鼠疫”,當腺鼠疫患者體內的鼠疫杆菌隨著血液循環來到肺部,就會引起肺鼠疫,肺鼠疫患者會胸痛、劇烈咳嗽、咳出粉紅色泡沫痰,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困難。如果不治療,肺鼠疫的病死率幾乎是100%,現在有了抗生素,即使最嚴重的肺鼠疫,病死率也可以降到了50%以下了。肺鼠疫最大的問題就是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如果不做好防護,密切接觸肺鼠疫患者就有感染風險,在過去人們對鼠疫認識不夠,防護不到位,一旦有人從腺鼠疫發展為肺鼠疫,很快就開始了人間鼠疫的疫情。

腺鼠疫和肺鼠疫都可能會因為鼠疫杆菌進入血流而發生敗血症型鼠疫,患者會寒戰高熱、昏迷、休克,有些患者病情進展迅速,如果治療不及時,病死率也將近100%,而且通常發展到敗血症階段1~3天就會死亡,患者常常因為皮膚廣泛出血、壞死而出現皮膚發黑的現象,讓周圍人更加望而生畏、不寒而栗,這就是大家熟知的“黑死病”稱號的由來。

鼠疫現在還可怕嗎?

不過鬥轉星移,我們現在和瘟疫的實力對比早已經今非昔比,鼠疫對於人類的威脅早就沒有那麽可怕了,這得益於人類掌握了兩種武器,第一個就是傳染病的網絡監測系統,人們早就意識到傳染病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因此很早就開始建立監測系統,我們對於鼠疫的監測既有野生動物監測,也有人間疫情監測,不管是動物間有疫情還是人間疫情,都能及時發現及時上報,果斷采取措施,把疫情扼殺在搖籃中。

第二個武器就是醫療救治系統,除了隔離措施、消毒措施、防護措施,我們現在有了抗生素和疫苗,這是讓人類戰勝眾多傳染病的重要武器。針對鼠疫,及時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可以讓鼠疫整體病死率小於10%,對密切接觸者給以抗生素預防可以避免發病,避免疫情進一步擴散。

北京並不是鼠疫的自然疫源地,多年來對鼠類等野生動物監測沒有發現動物攜帶鼠疫杆菌,所以北京市民不需要對此擔心。

我們應如何預防鼠疫?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鼠疫可以從野生動物通過鼠蚤叮咬傳播到人,也可在人與人之間通過呼吸道傳播,所以預防鼠疫要注意切斷野生動物到人的傳播途徑,也要注意人與人之間傳播途徑的預防,控制傳染源頭做好疫源地監測,在疫區滅鼠、滅蚤。大家要避免到疫區旅遊或活動,尤其是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如:鼠類、旱獺),旱獺雖然被人說是過氣的網紅動物,但是由於憨態可掬,很多人喜歡近距離接觸、撫摸和餵食旱獺,發個朋友圈什麽的,這可是有風險的。野生動物可能傳播很多疾病,野生自然生態很美好,但還是讓其保持自然狀態最好。如果因工作需要必須進入疫區,需要穿好能夠防鼠蚤叮咬的防護服裝,不裸露皮膚,減少被感染的跳蚤叮咬可能性,一些常用驅蚊劑一般也可以驅趕跳蚤。

發現鼠疫感染者後疾控部門和醫療機構會采取嚴格措施隔離感染者,也會隔離密切接觸者,如果需要與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觸時,盡量和病人保持2米以上的接觸距離,並戴好口罩,勤洗手。

如果曾去過疫區,或者懷疑接觸了鼠疫患者,應持續2周自測體溫,鼠疫潛伏期一般只有1~3天,通常不超過9天,如果在這段時間突然出現發熱、寒戰、淋巴結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症狀,應當立即就醫並告知醫生疫區旅行史或者接觸史,由醫生安排下一步預防或者治療措施。

總之,現在的鼠疫已經不是歷史書籍和文藝作品中的鼠疫了,借助現代的防控體系和醫療體系,鼠疫是可防可控的傳染病,我們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要過度恐慌,相信科學,理性對待就可以了。

編輯 嶽清秀 校對 何燕 圖片 視覺中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