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武器和戰術的進步催生了“現代軍服”的出現

著:喬納森·諾思(Jonathan North)

譯:劉萌

始於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犯下的一個可怕錯誤,並對他們自己造成了永遠無法估量的損失。這場戰爭由一系列各國在政治、軍事和外交上的誤判所引發,最終以被卷入其中的國家和民眾陷入巨大悲劇而收尾。這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除此之外,還有什麽詞語能夠形容戰爭中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呢——比如歐洲,在戰爭剛剛結束的1919年,保加利亞這個小國竟然增加了208641個寡婦(該國女性總共才2426187名);在法國動員到前線的男性中,也有高達73%的人出現了傷亡。

本文要探討的主題:一戰中各參戰國軍隊所穿的軍服,事實上,它們在戰前的1913年和戰後的1919年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1900年,歐洲的軍隊大多使用著深藍色、紅色、綠色和白色的軍服;到1919年,他們的大部分軍服已經統一成了卡其色——這是一個旨在挽救士兵生命的過程,並且伴隨著作戰戰術的迅速發展而不斷取得進步。

(上圖)歐洲軍服從1853年到1915年的變化:圖左,1853年,法軍第2槍騎兵團,上尉;圖中,1858年,英軍第2輕型機車兵團,上尉;圖右,1915年,德軍第17步兵團(第4威斯特伐利亞步兵團),中士。

技術的發展和軍服的進步

大約在1910年,為了在敵人越來越猛烈的火力下保護己方士兵的安全,歐洲各國軍隊普遍換裝了中性顏色的軍服。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舉措,而對此不適應的人將會在未來發生的戰爭中付出失去生命的代價——那些最適合服役以及最訓練有素計程車兵通常會首當其衝被敵人殺死。各國軍隊使出了渾身解數來發展新型武器——馬克沁機槍、法制75毫米野戰炮,以及配備光學瞄準鏡的毛瑟步槍等新銳武器紛紛破繭而出。其中,新式軍服也是各國裝備革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上圖)第4來複槍旅擲彈兵分隊的一名二等兵,1917年。俄軍用擲彈兵組成了突擊部隊。圖中這名士兵輕裝簡行,可隨時對敵方塹壕發動攻擊。他戴著一頂配有俄軍帽徽的法制阿德裡安頭盔。該部隊成員通常會避免使用步槍——手槍才是其首選裝備;此外,他們還攜帶了鋒利的掘壕工具(帶有短柄)和匕首,一般還配備有一把斧子和7到8枚手榴彈。

那麽,顏色鮮豔的軍服是怎麽被它那些看上去黯淡無比(譬如綠色或棕色)的同類所取代的呢?徽章和配飾的外形是怎樣從華麗變得樸素的?還有,個人防護設備又是如何逐漸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的呢?這些研究課題都是令人著迷的。在此舉一個小例子:師級或者旅級部隊徽章的使用。當大部分國家的軍隊發現對敵軍保守秘密至關重要時,便紛紛更換了一系列新的徽章和標誌。使用它們的主要目的是迷惑敵人,但這也同時使歷史學家對其的研究變得更加困難。

一個普遍的觀點認為:現代軍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誕生的。事實上,在1914年之前,絕大部分歐洲列強的軍隊就已經採用了與現代軍服非常相似的設計;那些對此反應滯後的國家(如法國、比利時和奧匈帝國)也很快在1914年末迎頭趕上。

(上圖)第1禁衛騎兵團的一名騎兵,1914年他穿著一件相對樸素的制服,但騎著一匹品質優良的戰馬。這名騎兵手中擎著的是M1908式直刃騎兵劍,它配有漂亮的鍍鎳劍柄。

鮮豔色彩的弊端

早在七年戰爭(1756—1763年)期間,普魯士輕步兵(j?gers,即獵兵)就表現出了對深綠色制服和黑色皮製裝具的偏愛;在炎熱氣候條件下服役的歐洲軍人則普遍配備了實用的白色、淺黃色或棕色制服。在當時硝煙彌漫的戰場上,交戰雙方使用的都是精度不高的武器,因此偽裝向來都不是什麽棘手的問題(即使發現了目標也不容易打中)。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將軍能從遠距離認出並控制自己的軍隊才是最重要的。這就導致歐洲步兵們穿著異常鮮豔的制服,並在戰場上排著整齊而緊密的縱隊和橫隊;就連拿破侖麾下的大軍也以其色彩絢麗的軍服而聞名,他們用灰色和棕色的大衣蓋住裡面鮮紅或亮藍顏色的制服——這些制服的布料都是用天然色素染的色,所以很容易褪色。

美國內戰(1861—1865年)期間,南北兩軍的制服色彩都比較暗淡,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咎於雙方倉促之間擴大了軍隊規模,導致裝備難以跟上。到了普法戰爭(1870—1871年),交戰雙方再次身著鮮豔的制服,還因此出現了大量人員傷亡——1870年8月,在格拉沃洛特(gravelotte)戰役中,普魯士禁衛軍在向聖普裡瓦(St Privat)推進時,以密集的隊形衝向法軍陣地,遭到法軍後膛步槍火力的猛烈攢射。這支普軍幾乎被摧毀殆盡,傷亡數高達20163人。普法戰爭結束時,德國人已經意識到他們必須盡可能縮小己方目標,而穿著鮮豔軍服顯然就是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段。

(上圖)第7普通獵兵營的一名偵察兵,1914年。圖中這名獵兵即使沒有扛著自行車也得承受其他沉重的負擔——他的大部分個人物品都被存放在一個帆布袋或一個攜物袋(musette)裡;此外,袋裡還裝滿了每日的食物配給,並且總是裝有煙草。折疊自行車最初是由傑拉德上尉設計並製造,於1914年初裝備法國和比利時軍隊。然而,隨著前線陷入塹壕戰,這種機動裝備也基本停止了使用。

變革

鑒於布爾戰爭(1899—1902年)中的慘痛經歷,再加上在印度服役的軍官們所施加的壓力,英軍終於在1908年裝備了卡其色軍服。此後,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英國,或採用由本國設計的“低能見度”軍服(譬如保加利亞人就選擇了一種棕色制服)。當時兵力最為龐大的是德國和俄國,前者於1910年採用原野灰作為軍服的主色調;後者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落敗後,使用了淺綠作為軍服的顏色。1911年,法國人倉促地為他們的新軍服選擇了一種褐綠色布料,但僅僅停留在試驗階段,而且沒有得到官方的支持。到1914年夏天法軍奔赴戰場時,他們身上仍穿著藍色和紅色的制服——法國國內的保守派為這一愚蠢之舉辯稱,說偽裝是一種懦弱的行為(當時法軍的核心戰術是以步兵近距離刺刀衝鋒來威懾並攻擊敵人,鮮豔的軍服確實能起到一定積極作用)。然而,事實將會證明他們為這一做法付出的代價有多麽昂貴。

(上圖)第6海軍陸戰團的一名下士,1917年。美海軍陸戰隊員裝備的蒙大拿帽很快就被鋼盔或船形帽(不當值時使用)所取代。蒙大拿帽一般由兔毛毛氈製成,帽上有4個通氣孔以減少頭部出汗帶來的不適。士兵們通常把皮製下顎帶置於後腦杓,因為當他們行軍時,下顎帶(此時位於下巴處)會在下巴和脖子間來回摩擦,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戰地風雲制服的發展

各國的軍服都在野戰條件下得到進一步發展,並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現代軍服”。前線的惡劣環境使得各國對制服的改造勢在必行——比如軍官們很快就發現,要想避免成為眾矢之的,他們就得盡量遮掩住自己的軍銜。一些人因此改穿低級軍官的制服,並通過佩戴一個小徽章來表明真實身份。鋼盔很可能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從而引起敵人的注意,對此的解決辦法就是給它們(鋼盔)表面塗上沒有光澤的塗料或用布覆蓋。根據士兵們在戰壕中的經驗,軍方對軍靴的部分設計和衣物的防水性(在潮濕氣象裡,羊毛大衣會變得非常沉重)進行了改善,還將制服上那些五顏六色的飾帶換成了普通布條或小而精致的滾邊。

1918年計程車兵已經與1914年,剛剛開赴前線的那些人大不相同了,尤其是在穿著上。

本文摘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軍服、徽標、武器圖解百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