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產後抑鬱不分男女?新爸爸也會得產後抑鬱!

十月懷胎,一朝瓜熟蒂落,組建一個完美的家庭,本應是一片祥和。近日,河南洛陽一位27歲的新手媽媽,抱著剛出生的孩子,選擇縱身一跳,最終搶救無效,母子雙亡。而這並不是個案。

「長沙一位31歲的媽媽,從26樓墜樓身亡,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大的8歲,小的1歲多。」「一位38歲的媽媽抱著只有7個月的女兒,從24樓一躍而下,當場死亡。」……讓她們選擇死亡的原因正是產後抑鬱症。

產後抑鬱離我們有多遠?產後抑鬱的艱辛幾何?爸爸也會產後抑鬱?

我成了「林黛玉」

近日,一則短影片觸動了諸多網友的心。影片中,一位媽媽抱著繈褓中的嬰兒在屋頂徘徊,有市民發現後爭相勸阻其不要衝動,可是女子並未在意,未過片刻,女子扔下嬰兒後,自己也縱身跳下。隨後,當地警察局情況通報,女子石某27歲,患有產後抑鬱症,逝去的嬰兒正是其剛出生14個月的親生女兒。

家中添丁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沒想到成為石某走向死亡的導火索。一時間產後抑鬱這個話題引起大家熱議。在濟南市婦幼保健院婦女心理門診,記者也了解到這類患者並非個案。產後抑鬱症是指女性於產褥期出現明顯的抑鬱癥狀或典型的抑鬱發作,與產後心緒不寧和產後精神病同屬產褥期精神綜合征,發病率在15%—30%。典型的產後抑鬱症於產後6周內發生,可在3—6個月自行恢復,但嚴重的也可持續1—2年,再次妊娠則有20%—30%的複發率。

今年30歲的張女士,曾經深受產後抑鬱的干擾。在她來看,那段經歷就像從地獄走了一遭一樣。3年前剛一懷孕的她,就開始恐慌,孩子發育的健不健康,能不能順產,什麼睡姿才適合胎兒……考慮的多了,張女士也變得患得患失,原本積極樂觀的她,會因為一次超聲檢查指向不明的結果,害怕恐懼四下打聽,多次複查。這種顧慮在她順利分娩後,並未消減。

「那段時間我成為了『林黛玉』。」張女士回憶,生完寶寶後的一段時間她始終是無精打采,做什麼事情都力不從心,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一個人的時候情緒非常不好,經常用自己的頭撞牆,情緒失控的時候,也想到過一了百了。有一次,張女士推著寶寶下樓去玩,走著走著情緒就控制不住了,呼吸一下子變得非常急促,當時的她就已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然後一邊大喊一邊哭,情緒非常不穩定,直到家人把她送回家,才逐漸緩解。這種經歷她持續了一年的時間,通過藥物控制、加強心理疏導後,才逐漸好轉。

她們更需要呵護

產後的女人最敏感,在這個特殊時期,情感的波動也尤為明顯。這時候就容易出現產後抑鬱症,這是一個極易出現但又極易被忽略的疾病。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西方發達國家抑鬱症的患病率為7%—40%。我國報導的患病率為1.1%—52.1%,平均為14.7%,也就是說,大約每100個產婦中就有近15人患有產後抑鬱症。患者可以出現自傷、自殺行為,產婦跳樓事件就是血淋淋的事實。

據山東省率先開展產後心理檢測的濟南市婦幼保健院婦女心理門診的孔美榮醫師介紹,現在針對產後抑鬱症,有專門的愛丁堡產後抑鬱量表進行檢測,自測表的分數大於等於13分患有產後抑鬱症的可能性極大。從2015年1月1日門診開診以來,共篩查3萬餘新手媽媽,篩查出產後抑鬱症患者近6千人,患病率近19%。

新媽媽為什麼會遭遇產後抑鬱?孔美榮表示,在妊娠後期,孕媽們體內的內分泌會產生變化。像雌激素黃體酮、皮質激素、甲狀腺激素等,會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在這個時候,孕媽們會有非常幸福愉悅的感覺。但是在生完寶寶之後,孕媽們體內的這些激素會迅速下降,因此,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抑鬱癥狀。

另外,有研究者提出遺傳因素、孕期血壓升高、產後大出血等都可能是引起產後抑鬱的罪魁禍首。康涅狄格大學學者Beck指出,一系列高危因子會增加產後抑鬱的可能性:孕期抑鬱、低自尊、低社會經濟地位、生活壓力、養育壓力、較少社會支持、糟糕的婚姻狀況、意外懷孕等,奶粉餵養、抑鬱史、抽煙會顯著增加患病風險。隨著現代人對精神及心理健康關注度的持續增加,產後抑鬱逐漸被公眾認知。

男人也能患產後抑鬱

準媽媽會因為特殊時期的身體激素誘發導致產後抑鬱症,而爸爸也會患產後抑鬱?美國《兒科》雜誌發表的一項數據調查結果表明,媽媽患產後抑鬱症的比例為14%,而爸爸在孩子出生後患上產後抑鬱症的比例隻比媽媽低4%,也就是10個爸爸當中就可能有1個爸爸遭遇「產後抑鬱」。

對此,心理專家表示,媽媽體內激素的變化可以導致產後抑鬱,爸爸在這個時期,面對新生命的誕生,內心的波動,生活的改變,家人關係的精力分配等,都成為導火索,而他們更多的選擇隱藏情緒致使身旁的人不易察覺,一旦情緒失控就表現為「產後抑鬱症」。另外也有研究顯示,不僅僅是母親在懷孕和分娩後經歷荷爾蒙變化,男人的睾丸激素在妻子分娩後往往會下降,這種內分泌變化也可能在男性產後抑鬱中發揮作用。

另外,針對網友提出「生男孩產後抑鬱幾率大」的疑問,山東省婦幼保健院專家表示,臨床並未看出明顯區分,造成產後抑鬱的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原因,與性別相關的話,或多或少應該與老舊的「重兒輕女」觀念相關,這在醫療範疇並無相關性。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