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任澤平:未來政策重心應加大降成本和補短板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任澤平

  過去每次遇到內外部重大挑戰,我們都很幸運地選擇以改革開放應對,而不是選擇封閉倒退。中國這個國家從來都不怕開放,怕的是不開放。

  四十年來,人間巨變,滄海桑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深刻改變全球政經版圖,贏得全世界尊重。

  不忘初心,飲水思源,我們要感謝鄧小平、朱鎔基等為改革開放事業作出的偉大貢獻。撫今追昔,繼往開來,最好的紀念是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邁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開啟新時代、新周期。

  過去每次遇到內外部重大挑戰,我們都很幸運地選擇以改革開放應對,而不是選擇封閉倒退。中國這個國家從來都不怕開放,怕的是不開放。1978年前後面對“文革”之後國民經濟處於崩潰邊緣,第一輪改革開放推動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鄉鎮企業、沿海開放特區、放活民營企業、要素市場化等。1998年前後面對亞洲金融風暴衝擊和國企全面虧損,第二輪改革開放推動了國企抓大放小、建案改革、分稅制、金融體制改革、加入WTO等。2018年前後,面對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劉易斯轉捩點和中美貿易摩擦,內外部形勢異常複雜嚴峻,社會各界對第三輪改革開放滿懷期待。

  縱觀全球經濟史、大國興衰史,改革開放並不神秘,就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尊重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普遍規律,以解放生產力造福人民為根本目的,對內改革擁抱市場,對外開放擁抱全球。

  中國在轉型期面臨三大挑戰:增速換擋、人口紅利漸遠、中美貿易摩擦

  從巨集觀上,當前中國經濟社會轉型面臨三大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增速換擋。2010年作者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服務的時候,參與劉主任牽頭的研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長期增長”,課題組研究得出“增長階段轉換”的重大判斷。自1960年以來,在全球100多個追趕經濟體中,絕大部分經濟體在中等收入階段止步。只有12個國家和地區完成了追趕任務,邁過高收入經濟體門檻,大約在人均GDP11000國際元附近,經濟增速平均從8.3%換擋至4.5%。2014年作者提出“新5%比舊8%好”,即未來通過改革構築的5%新增長平台,比過去靠刺激勉強維持的8%舊增長平台要好,產業更新了,企業利潤上升了,居民生活改善了。

  第二個挑戰是人口紅利漸遠。隨著劉易斯轉捩點到來,人口老齡化加速,中國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傳統低成本的比較優勢逐步削弱,倒逼經濟增長模式從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同時,隨著逐步縮小與前沿國家的技術差距,技術進步必須從簡單模仿向原始創新轉變。

  第三個挑戰是中美貿易摩擦。從世界大國興衰的世紀性規律和長官權更迭來看,貿易摩擦是中國發展到現階段必然出現的現象和必將面臨的挑戰。其未來演化的參考模式不是過去四十年中美貿易摩擦的模式,而應參考英美世界長官權更迭、日美貿易摩擦等的演化模式。中美貿易摩擦從狹義到廣義有四個層次:縮減貿易逆差、實現公平貿易的結構性改革、霸權國家對新興大國的戰略遏製、冷戰思維的意識形態對抗。中美雙方要控分歧、避免誤判,在第一、二個層次多談判、合作、尋求共贏,盡可能避免將分歧引向第三、四個層次。今天的中國已經開啟市場化全球化導向的改革開放,不是40年前的中國,也不是二戰後的前蘇聯。

  當前中國經濟表面上是增速換擋,實質上是結構更新,根本上靠改革轉型。2008-2018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長期存在,有外部性、周期性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深層次結構性和體制性因素。為了應對短期經濟過快下滑,在每次觸及底線時均頒布穩增長乃至刺激措施。但每一次穩增長拉動的主要是基建、重化工業和國企,造成了維持落後產能、延緩市場出清和固化舊增長模式的負面效果。由於隱性擔保的存在,大量金融資源通過影子銀行和銀行表外配置到地方融資平台、產能過剩國企等領域,資源配置效率下降,債權懸空,金融風險加劇。

  因此,面對內外部嚴峻形勢,根本的出路在於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類似1960-1980年日本、1960-1990年德國、上世紀80年代英美,放開國內行業管制、降低製造業和部門服務業關稅壁壘、大規模降低企業和個人稅負、改善營商環境、發展基礎科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和執行、下決心實施國企改革、改革住房制度等。

  從供給側改革國際案例中汲取經驗

  供給側改革在國際上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最典型的是上世紀80年美國裡根、英國撒切爾和德國科爾時期,面對內憂外患,均通過成功實施供給側改革,為經濟轉型創新驅動、激發企業活力、新經濟崛起、股票市場繁榮等奠定了堅實基礎。

  供給側改革的理論基礎是供給經濟學,興起於上世紀70、80年代,屬於古典主義的流派之一,主要思想是鼓勵市場競爭和減少政府乾預。

  美國、英國、德國等供給側改革的成功經驗主要有8條:

  1、大規模減稅,降低企業成本。

  2、大規模放鬆行業管制和乾預,打破壟斷,促進競爭。

  3、推動國企產權改革,增加微觀主體市場活力。

  4、嚴格控制通貨膨脹、資產價格泡沫和貨幣供應。

  5、增加勞動力市場工資價格彈性,限制工會力量。

  6、加大對中小企業和創新企業的支持力度。

  7、削減社會福利開支和財政赤字,擴大公共產品市場化供給。

  8、推動利率市場化、金融自由化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多層次金融市場發展。

  從鄧小平理論中汲取力量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總設計師鄧小平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在1978和1992年的歷史谷底,兩次掀起了改革開放的高潮。鄧小平理論中傳遞出的信念,至今像火把一樣照耀著我們前進的路線。鄧小平講話中提出的問題,時刻提醒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改革仍任重道遠。

  鄧小平同志經典名言:

  黑貓白貓,多抓老鼠是好貓!

  空談誤國,實乾興邦。

  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

  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乾。一爭論就複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麽也乾不成。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發展才是硬道理。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現在,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比我們快,如果我們不發展或發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較就有問題了。

  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不抓呀,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

  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也正是為了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帳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要創造一種環境,使拔尖人才能夠脫穎而出。

  在人才的問題上,要特別強調一下,必須打破常規去發現,選拔和培養傑出的人才。

  我們說資本主義不好,但它在發現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膽的。它有個特點,不論資排輩,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並且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從這方面來看,我們選拔幹部的制度是落後的。論資排輩是一種習慣勢力,是一種落後的習慣勢利。

  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

  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 

  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防止“左”。

  左帶有革命色彩,好象越左越革命。左的東西在我們黨歷史上可怕呀!一個好好的東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

  以七大改革為突破口,開啟高品質發展新時代

  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中,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三大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未來政策重心應加大降成本和補短板。以七大改革為突破口,提振企業和居民信心。

  第一,大規模地降低微觀主體的成本。降低成本,包括降低稅負、辦事成本、物流成本、基礎要素成本等,釋放企業創新活力,能夠給微觀主體尤其是企業家帶來長遠發展信心,釋放企業創新活力。財政理念上,應從平衡財政轉向功能財政,在經濟下行及企業負擔較重時期,放水養魚;減稅方式上,“寬稅基、低稅率”,從縮減稅基式減稅轉向降低稅率的減稅,從碎片化減稅轉向一攬子推出的減稅,從政策式減稅轉向改革式減稅,從特定行業、特定主體的特惠式減稅轉向普惠式減稅;減稅稅種上,重點是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從25%降至21%)和增值稅稅率(以增值稅稅率簡並為契機將製造業稅率16%分階段降至10%),提高減稅後企業和居民的獲得感;減稅目標上,更加聚焦於穩定社會預期。減稅和上調赤字率的同時,優化支出結構,精簡機構人員,提高財政支出效率。

  第二,確立2019年為新一輪開放元年,放開新的投資機會,展現開放自信。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汽車和家電行業選擇了不同的路線:保護和開放。為什麽長期享受高度政策保護的汽車產業發展不如人意,而高度開放競爭的家電、手機、紡織、互聯網等行業自主品牌崛起和技術快速進步?這對於未來我們發展核心技術、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和新一輪對外開放有何啟示?我們應加大開放,降低關稅、放開行業投資限制、負面清單、國民待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尊重並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凡是對外企開放的都要對民企開放。在開放透明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下,相信中國優秀的企業家、工程師和產業工人一定能乾出來。

  第三,大力度、大規模地放活服務業。中國製造業除了汽車等少數領域大部分已經對民企外企開放,所以中國製造在全球競爭力強大;但是服務業領域仍存在嚴重的國企壟斷和開放不足,導致效率低下,基礎性成本過高。未來製造業更新需要生產性服務業大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消費性服務業大發展。

  第四,堅定推進國企改革,要以市場化取向和黑貓白貓的實用主義標準衡量,不要動輒上綱上線、陷入意識形態爭論。建國後三十年和改革開放後四十年的經驗教訓,已經證明什麽樣的制度更有效率、什麽樣的制度低效。改革的目的建立市場經濟,通過競爭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搞活微觀企業主體是巨集觀政策發揮市場化引導作用的基礎。應放開行業管制,推動國有資本戰略性調整,更多地在基礎性外部性的領域發揮作用。

  第五,通過地方試點方式,調動地方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的積極性。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方法論可以概括為六個字:漸進、增量、試點。漸進式改革符合人的認識規律。因為中國幅員遼闊,一些問題到了不同的地方就變得錯綜複雜,需要鼓勵各地結合自身實際開展相關試驗。過去,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國企改革“抓大放小”等,無一不最早來自於基層的實踐和智慧。

  第六,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促進金融回歸本源,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促進金融和實體部門的良性互動。同時,防止監管競賽和“一刀切”引發新的風險,誤傷民營和中小企業,把握好節奏、力度和結構。

  第七,按照“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建立居住導向的新住房制度和長效機制,關鍵是人地掛鉤和金融穩定。“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未來應推行新增常住人口與土地供應掛鉤;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長期穩定;從開發商為主轉變為政府、開發商、租賃中介公司、長租公司等多方供給,豐富供應主體;推進房地產稅改革,抑製投機型需求。

  虛心萬事能成,自滿十事九空。雖然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2017年人均GDP僅為8800美元,不到美國的六分之一,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在市場化機制、對外開放、科技創新、高端製造、關鍵核心技術、金融服務、軍事實力、教育、營商、民生、社保等領域跟發達國家還有巨大差距,必須客觀承認中國在降低關稅、放開投資限制、打破國企壟斷、激發民營和中小企業活力等方面還有很多的功課要做。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我們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上,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建設高水準市場經濟和開放體制,建設自由平等以人為本的公民社會,歷史和人民最終會給出最公平的答案。

  (本文作者介紹: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曾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巨集觀部研究室副主任、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董事總經理、首席巨集觀分析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