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集團化辦學十七年,促進教育公平的故事講通了嗎?

作者|芥末堆 9蛋

編輯|芥末堆 天一 吉吉

2013年3月19日,一大早,8位新入職的清華附中永豐學校老師來到清華附中本部,與本部老教師拜師結對。懸掛巨大清華附中校徽的藍色背景板前,年輕教師手持聘書,合影留念,笑容十分燦爛。

作為集團校,與本部清華附中的“血緣關係”顯然為清華附中永豐學校帶來許多實際收益。除教師隊伍建設外,清華附中永豐學校還與本部共享辦學理念、管理模式、課程教研、場地設施等。

“所以集團化辦學不是簡單的物理整合,而是一種化學反應。”在本部派駐集團校的執行校長孟衛東看來,集團化辦學本質上是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作為教育部及各地力推的教改重要方向之一,自2002年全國第一個公辦基礎教育集團成立以來,發展至今,集團化辦學的規模、影響都已初現。但與此同時,由於問題複雜、牽涉面廣、利益衝突激烈等原因,推進常常很難。那麽未來,集團化辦學還有哪些亟待突破的難點,又有哪些新的發展方向?

背景:公平導向,政策支持的“集團化”

“集團化”概念最早出現在企業。所謂集團,是指以母公司為基礎,連接多個公司,組成共同體,集團成員在研發、管理等各環節緊密聯繫,資源共享,共同發展。

在教育領域,職業教育、民辦教育最先關注集團化辦學。2002年,全國第一個公辦基礎教育集團杭州求是教育集團成立。

雖然講得同是“複製”優質教育資源的故事,但與民辦教育擴大規模、邊界的初衷不同,對公辦基礎教育來說,集團化辦學的關鍵詞無疑是“公平”。

也正因如此,在公辦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探索之路中,可以清楚感受到政策的支持與護航。

中央層面,除多次發文明確支持推進外,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也曾強調,推進教育均等化要做好的三件事,第一就是推進優質學校集團化辦學。

地方層面,以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為例,四地都在其《“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提出,要支持推進集團化辦學,並頒布具體實施意見,通過政策傾斜,幫助學校解決經費、教師編制等問題。

“政策(對辦學)幫助很大,如果不是政府給政策,我們很可能連老師都招不來。”作為“名校+新校”的集團化辦學模式的典型代表,清華附中副校長、清華附中永豐學校執行校長孟衛東說。

公開資料顯示,清華附中永豐學校由清華附中冠名並承辦,海澱區教委斥資近3億,全額撥款。教委對學校的期待不低,希望學校“九年分三步走,快速建成一所海澱區北部新區的優質完全中學,為海澱區北部新區高科技技術企業科研人員和周邊居民子女提供優質教育”。

學校建成後,海澱區教委相關領導也多次來到學校,進行調研,並表示要充分加強溝通,如遇困難,教委將給予必要指導與支持。

現狀:規模、質量能否兼得?

政策護航下,從2002年第一個公辦基礎教育集團成立發展至今,以規模論,以北京、上海為例:

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介紹,截至2019年1月,北京已形成158個教育集團、410余所集團學校,北京25%中小學已經入“團”。

《中國教育報》報導,截至2019年2月,上海已建設學區、集團190個,覆蓋70%以上的義務教育學校,基本形成學區化集團化辦學格局。

發展不可謂不快。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同時,集團化辦學的高歌猛進似乎總與“有名無實”、“流於形式”的質疑相伴而行。

《瞭望》新聞周刊曾報導,杭州教育集團推行之初,有的區一夜之間就出現了8個教育集團,甚至有的校長都不知道自己學校已經換了牌子。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西城區黃城根小學校長麥峰也在今年北京兩會,相當不客氣地指出:“對於集團化辦學,家長們會發現,儘管孩子們穿著同樣的校服、別著同樣的校徽,甚至做著同一張試卷,但實際上並沒有享受到同質的教育。”

為了解家長對集團化辦學的看法,不久前,芥末堆調查了近五十位家長,結果顯示,58.82%的被調查者擔心規模質量難以兼得,收效有限;17.65%的家長擔心名校優質資源被稀釋透支,對名校造成傷害。此外,52.95%的被調查者表示,對教育集團中的相對薄弱校並不認可。

或許是看到這一現狀,2018年,北京發布《推進中小學集團化辦學的指導意見》,著重強調中小學集團化辦學要在研究基礎上,合理確定集團規模,避免盲目求大求全。

清華附中永豐學校執行校長孟衛東也在採訪中表示,集團化辦學不是物理整合,而是化學反應,因此重點不在擴張規模和速度,而是帶給教師學生實際效益。

“鋪得太大、太快,一是容易出現‘有名無實’現象。二是即使總校真心幫助,一味輸血,造血能力跟不上,資源、精力也容易被透支。”

難點:如何促進教師流動

具體到辦學層面,外界一直有聲音認為,名校的核心是名師。因此,教師流動無疑是目前集團化辦學的重難點,也是未來改革的重難點。

芥末堆調研數據顯示,在集團化辦學可能帶來的積極改變中,76.47%的被調查者最看重教師幹部交流。

但顯然,承擔集團校新教師培訓、發展責任,同時不斷輸出自身優質教師資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對於這個問題,目前清華附中的原則是“確保教師同質”。做法是從招聘環節開始,各個分校的老師,都由清華附中用同一把尺子招。招來的青年教師經過講座、師徒結對、崗位歷練等一系列規範化培訓,由一體化管理委員會安排,或留在總校,或分往各個分校。除此之外,日常工作中,分校與總校的老師也會頻繁交流,流動。

“但目前主要還是靠校風和情懷,教師待遇、編制、職稱評定這些相關機制不算健全。”孟衛東說。

他介紹,清華附中一體化學校的教師來源比較複雜,各種編制都有,有清華大學編制的、有清華附中合約編制的、還有海澱教委公辦學校事業編制、海澱教委人才庫編制的等,甚至還有跨區、跨省的編制問題。實際流動起來十分不便。“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做到一碗水端平,卻被相關機制限制住。”

而這帶來的同工不同酬、職稱評定困難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部分教師的積極性。

採訪中,有集團校老師告訴芥末堆,集團化如果辦得好,對提升辦學品質確實有好處,但問題是很多情況下,集團學校之間只有高層會重視彼此的關係,中層和老師參與意願較低。

“因為不管強校弱校,各自的工作升學壓力都很大。所以一旦教師的積極性損傷了,不管活動如何豐富,對教師來說都是負擔。”

不過,樂觀的是,政策層面已經關注到這一問題,並積極促進探索:

>>《北京市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將實行學區(教育集團等)內走教制度,給予相應補貼。

>>北京《推進中小學集團化辦學的指導意見》提出,探索建立集團牽頭校和成員校之間互派幹部雙向交流、互派教師輪崗交流的制度,探索集團內幹部教師培養、培訓、評價和考核等機制。發揮集團內優秀幹部和骨乾教師的示範帶頭作用,搭建幹部教師成長髮展平台,促進集團內幹部教師專業發展、素質提升。

作為支持,《意見》為集團化辦學提供了更加靈活和開放的用人制度。《意見》指出,中小學教育集團將創新編制管理方式,探索教育集團統籌協調與法人學校聘任相結合的教師編制管理機制。探索在集團內統一職稱評審,職稱評聘向跨校任職、兼課、指導的幹部教師傾斜。同時按照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績效獎勵激勵原則,科學合理核定人員薪酬。

再升級:減負背景下,縱向打造共同體

雖然挑戰仍存,見效也非一朝一夕。但在調研中,芥末堆發現,58.82%的被調查者仍認可集團化辦學理念,認為此舉對教育改革探索是一件好事。

那麽未來,被寄予厚望的集團化辦學還有哪些可能的發展方向?

值得關注的方向之一是,未來教育集團內除了更廣泛、更緊密的橫向協同,還有不同學段縱向銜接的趨勢。

北京《推進中小學集團化辦學的指導意見》就提出:

中小學集團化辦學將創新人才聯合培養和貫通培養機制。對於同一學區內的集團,在堅持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原則下,按照北京市中考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積極探索集團各校間學生聯合培養、貫通培養等試驗,進一步完善集團化辦學支持政策,擴大集團化辦學的受益面。

在減負大背景下,北京市新中考改革的總體方向,無疑是突出素質教育導向,淡化應試,扭轉唯分數的考試招生評價導向。

北京市教委於3月19日發布的《關於做好2019年高級中等學校考試招生工作的意見》再次驗證了這一點。根據《意見》,除了以往實行的初中畢業、高中招生“兩考合一”,實現一考多用,減少學生重複備考的時間外,2019年最大的變化,是將初中綜合素質評價成績首次納入校額到校招生,佔錄取成績的30%(滿分162分)。

孟衛東告訴芥末堆,在他看來,北京2019年新中考改革方案關鍵點中,有一點是“名額分配出局、綜合素質評價入局”。

“這與清華附中一體化學校(集團)辦學實踐中,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的構建思路是兼容的。”孟衛東介紹,清華附中設有一體化學校管理委員會,也一直在探索各校間學生聯合培養、各學段貫通培養。聯合培養方面,在高中學段,淸華附中本部接受一體化其他分校學生留學培養。貫通培養方面,以清華附中將台路校區為例,學校實行“初二貫通到高中”的培養模式,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依托高校資源,著力發展體育特色和藝術特色培養。

但探索未有窮期,正如教育本身一樣,集團化辦學是一項投入大、見效慢的複雜系統工程,不過無論如何,分享優質教育資源,提供更公平的教育機會這個故事本身,已足夠值得期待和等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