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讀往丨忽必烈當年為何沒能征服日本

我以為拖下的鬍子倒是蒙古式,是蒙古人帶來的,然而我們的聰明的名士卻當作國粹了。(清末)留學日本的學生因為恨日本,便神往於大元,說道:“那時倘非天幸,這島國早被我們滅掉了!”

這是魯迅先生在《墳·說胡須》中寫下的話。

魯迅先生所指,是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兩次派軍隊跨洋征伐日本,即元朝伐日之戰。這場戰爭對中日後來的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在日本,形成了“神風”的國家神話;在中國,則有天時不濟的感慨。看法殊異,卻共同認定:如果不是遭遇台風,日本絕非元朝對手。

事實真的如此嗎?

通過翻檢史料,學者周思成發現,事實遠比傳說複雜:

首先,兩次遠征,元朝軍力明顯不足,在戰爭過程中,元軍戰果甚少,基本處在下風;

其次,元軍未派出一流指揮官,幾名高級將領互相掣肘。

其三,元朝準備嚴重不足,甚至不知對手是誰,不了解對方的地理環境。

其四,元軍艦船雖多,但為趕工期,粗製濫造,甚至是河船改裝的,經不起風浪。

綜合以上因素,可知元朝伐日之戰必敗。忽必烈甚至有取敗的動機:元軍參戰主力是南宋降卒,這些士兵社會地位低,皆被刺青,放歸社會亦為害,不如在戰場上消耗掉。

基於這些對細節的鉤沉,便有了《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漢唐陽光·山西人民出版社),本書最大特色在於:在描繪大歷史進程的同時,呈現出以往被忽略的、卷入戰爭中的小人物們。

比如南宋僧人祖元,曾得南宋權臣賈似道欣賞,因戰禍到了日本,又被北條時宗(鐮倉幕府第八代執權)推重,後者恰是元朝伐日之戰的日方主持者……

再如竹崎季長,本是下級武士,多妄言,飽受鄰裡嘲笑。幸元軍來襲,建功心切又無紀律的竹崎率先衝陣,受傷而還,意外成了勇氣的象徵。可戰爭結束後,卻未得封賞,竹崎只好踏上漫漫上訪路……

還有日將少弍資時,才十二三歲。按當時日本作戰禮儀,單騎來到陣前,射出一支小響箭,表示戰鬥開始。沒想到,元軍竟爆發出一陣哄笑,因元軍作戰前,“種種樂器之聲及歌聲群起”,與這樣的熱鬧相比,響射太過兒戲。少弍資時滿臉通紅,跑回本陣……

《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雖是一本小書,卻呈現出歷史的豐富與多元。為更好解讀它,特專訪了本書作者周思成先生。

日本首次被別人打

問:從本書後記看,您在寫博士論文期間,完成了這本小書,您為何如此關注這段歷史?

周思成:中日有兩千多年的友好歷史,其間發生過三次大戰,即唐朝白江口之戰、明朝壬辰倭亂(即明朝抗日援朝之戰),再有就是元朝伐日之戰了。白江口之戰的史料甚少,人們較多關注後兩場戰爭。

元朝伐日之戰對日本的民族主義形成意義重大,在近世之前,日本這是首次被別人打,刺激了民族意識,此前都是它打別人。從明治維新起,一直到昭和時期,日本反覆提起這場戰爭,強調“神風”的作用,將自己稱為“神國”。二戰時,日軍成立自殺式攻擊隊,便命名為“神風攻擊隊”。

在中國,元朝與傳統中原王朝是什麽關係,尚有爭論,不像強漢、盛唐那麽受重視。但元朝伐日之戰打的是日本,所以近代以來,一旦受日方刺激,人們又會想起這一話題。

不論在日本還是在中國,人們對這場戰爭仍有不少的刻板印象,有必要對事實加以鉤沉。

主要史料已經窮盡

問:元朝伐日之戰的史料太少了,還能鉤沉出什麽新東西嗎?

周思成:確實如此。因年代久遠,留下來的記錄很少,日本相關研究較多,所用材料、陳述方式大同小異,主要史料已基本窮盡了。

相比之下,明朝抗日援朝之戰的材料就豐富得多。可以從中、日、朝三方記載中,還原出歷史的原貌,而元朝伐日之戰的記錄太簡單。相關研究的突破點在兩方面:

首先,相關海域的考古記錄,這些年陸續有成果出來。

其次,從元朝文人的文集、碑傳中,找一些相關材料,畢竟元朝伐日之戰有較大社會影響。

在後一方面,我做了一些工作,將找到的細節材料組合起來,放在本書中。

渲染此戰,是為捏造“舉國一致”

問:為何日本這麽重視這場戰爭?

周思成:黑船來航(1853年)後,日本被迫打開國門,為凝聚民族認同,需要豎立一個“舉國一致”的標本。元朝伐日之戰被塑造成民族神話——天皇親自祈禱,強藩全力作戰,武士表現勇猛,國民也很支持……這一神話被反覆宣講。

其實,當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是鐮倉幕府,它是軍政府,一旦對元妥協,其統治合法性便消失了,只能死戰到底。可見,鐮倉幕府是為了自身利益而參戰的,並不是“舉國一致”。

當時日本武士參戰,也只是為了獲取個人的榮譽和利益,並不像日本民族史學所強調的那樣,是所謂“一致對外”。

忽必烈為什麽要伐日

問:一些通俗歷史作品稱,忽必烈之所以伐日,因貪圖日本出產黃金,是這樣嗎?

周思成:在伐日前,忽必烈沒有制定完善的計劃,具體目的是什麽,從史料中,目前找不到任何證據,寫作者只能各自發揮想象力。

我認為,忽必烈面臨合法性危機的壓力,他靠權謀上位,不被其他家族成員認同,只能不斷開疆拓土,來證明自己是合格的大汗。

然而,如果內部問題解決了,是一個健康帝國,擴張可能是有利的,如果內部問題沒解決,不是一個健康帝國,擴張不僅治不了病,反而可能是毒藥。

問:元朝戰力超強,為什麽伐日卻兩度慘敗?

周思成:蒙古帝國能所向披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情報工作做得好,充分了解對手,可在伐日之戰中,卻毫無作為,甚至不知敵將是誰。當然,鐮倉幕府對元朝也不太了解,只是籠統地稱為“異國人”。

在戰略上、戰術上,忽必烈可能太藐視對手了。兩次伐日失敗後,元朝吸取了教訓,做了一些改變,比如雇了兩名海盜頭子領導水軍,改用抗風能力更強的船隻,忽必烈本想第三次伐日,但他去世了,未能進行。

忽必烈沒拿出全部力量對付日本,包括打安南失敗,犯的也是同樣錯誤。

沒有台風,伐日也未必能成功

問:在戰爭中,日本也沒派出主力部隊,卻幾乎全程壓倒元軍,為什麽?

周思成:戰爭開始時,正是鐮倉政府最盛期,它是一個武家政權,非常尚武,重視軍事訓練,武士的作戰能力很強。元朝伐日之戰後,大量有功武士要求兌現賞賜,鐮倉政府拿不出這麽多資產,由盛轉衰。

忽必烈不了解相關信息,派兵數量太少。我認為,以當時元軍規模,勉強能打下九州,很難征服日本全境。

問:既然如此,日本為何將元軍視為勁敵?

周思成:日本的作戰方式、武器有問題。當時日軍的作戰方式還是單打獨鬥,武士騎馬對衝,到一定距離後互相射箭,決定勝負,有點像近代歐洲騎士的戰法。這種作戰方式決定,日軍披甲重,箭也重,射距、頻率均不及元軍。

元軍則採用集團作戰,用快弓進行覆蓋式射擊,會戰時滿天箭雨,日軍很吃虧,死傷較多,所以視元軍為勁敵。

元朝百姓竟以為打贏了

問:對於伐日這一錯誤決策,南宋降將均大力支持,為何他們能忽悠了忽必烈?

周思成:在南宋降將中,確有一些人是有才乾的,但此時他們的年齡都已比較大,剩下的人在元滅南宋中沒出什麽力。忽必烈看不起這些人,為給未降的南宋將領樹個典型,也會重用一些降將,封個“江漢大都督”之類聽上去很漂亮、其實沒什麽職權的官。南宋滅亡後,降將們連這樣的虛銜也撈不到了,他們鼓動打日本,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在元朝伐日之戰中,忽必烈沒把降將放在重要位置上,只是當成炮灰用。可見,彼此在互相利用而已。

問:第一次伐日失敗,元主將之一劉複亨反而受了賞賜,他後來的墓志銘中竟說他“統軍四萬、戰船九百征日本,與倭兵十萬遇,戰敗之”,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

周思成:不奇怪,當時百姓對這場戰爭既不關心,也不了解。《元史·日本傳》中說:“惟虜掠四境而歸。”《元史·世祖本紀》也說:“賞東征元帥府日本戰功,錦絹、弓矢、鞍勒。”元朝單方面宣布取勝了,大家也就以為勝了,所以看到劉複亨的墓志銘,也不知道他在說謊。

個體命運是歷史魅力的所在

問:本書中涉及了很多小人物,在以往寫作中常被忽略,為什麽您特別關注他們的命運?

周思成:個人興趣吧。我喜歡歷史,就源於對個體命運的關注,他們或處在戰亂中,或處在和平中,從中能體會出人在不同環境中會如何,所以我特別喜歡讀傳記,這是歷史研究的魅力所在。

在歷史研究中,主要分析的是思潮、制度等,但我很關注歷史中的個人。畢竟歷史是由各種小人物呈現出來的,在元朝伐日之戰中,觸動我的不只是忽必烈,也包括被斬首的元朝使節,乃至被卷入戰爭的監視者。

在史料中,我讀到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小人物,他生活在北方,因受大戶欺壓,族產盡失,還背上一身官司,只好跑到南方,參加了元朝伐日戰爭。對他來說,這場戰爭只是為了滿足野心而已,他想在遙遠的國度建功立業,以擺脫個人困境。這場戰爭是統治者為證明自己的威望而發動的,個人參與,是為滿足個體所需,而非民族主義。

在書中,我沒寫這個案例,但它深深地打動了我。

對那段歷史應有距離感

問:對於今天讀者而言,了解這歷史的意義何在?

周思成: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歷史。歷史的意義不只是勝負,還有勝負背後的東西。

元朝伐日之戰變成日本現代民族神話的資源,反而給社會心理造成扭曲,進而影響了民族發展,對於這一歷史教訓,所有人都應引為鏡鑒。

此外,真實的歷史和塑造的歷史是有區別的。比如明朝抗日援朝戰爭,明朝為樹立萬歷皇帝的形象,將其列入“萬歷三大征”,成了帝國榮耀。後人也引用它,用來證明“歷史上能打贏”。但歷史學家的任務在於探求真相,而不被帝國的意識形態塑造的刻板印象迷惑。

歷史有不同的側面、不同的人物,不能標簽化。如果這本書能幫助讀者意識到這一點,我就很滿足了。

問:閱讀這本書,您的建議是什麽?

周思成:讀書是個人的事,每個人的感受差異很大,我不好提什麽建議。我個人有點希望,就是希望大家能對那段歷史有一點距離感,這樣才能客觀、冷靜。帶入感過強,可能會有先入之見。

文/唐山

周思成: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現就職於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主要研究領域為蒙元史、民族史和軍事史,通曉英語、法語、德語,能閱讀日文、俄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拉丁文、波斯文、阿拉伯文、藏文、維吾爾文和蒙古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