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宜人貸這7年,正確的事“不易做”

出品 | 子彈財經

作者 | 張誠

5月28日,宜信迎來了13歲生日。

在宜信創始人、CEO唐寧看來,儘管走過了13載,但今天的宜信還是一個13歲的創業企業,而宜信一路走來,就是要做正確且不容易的事情。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宜信旗下的金融服務科技平台——宜人貸。

從2012年創建以來,宜人貸也走過了7載,經歷了國內互聯網金融產業快速成長、監管趨嚴、行業動蕩、轉型蛻變的發展歷程。

“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每一次變革,對我們而言,既是新的發展機遇,又是全新的考驗。”一位宜人貸高層直言,作為互聯網金融服務行業發展的見證者與親歷者,宜人貸一路走來遇到了諸多誘惑,但唯一不變的,是宜人貸秉承合規運營、科技驅動業務創新成長的決心——前者是確保業務可持續平穩發展的基石,後者是促進業務更上一層樓的最大驅動力。

“未來,我們還會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他直言。

“從普到惠”的實踐者

2007年,格萊珉銀行創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Yunus)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讓全世界看到普惠金融的巨大發展潛力與社會價值。

受此激勵,以P2P平台為代表的一大批互聯網金融服務平台相繼面世,開啟了中國普惠金融征途。

在這個趨勢下,宜人貸應運而生。

當時宜信對普惠金融有著三步走的規劃,從小額信用借款入手幫助借款人建立信用記錄,到理財保險、支付等各種金融服務的融入,進而幫助未能享受傳統金融服務的人群培養自己的財務規劃與財富管理能力,讓他們充分借助普惠金融提升生活品質與拓寬業務發展空間。

“事實上,宜信對普惠金融的規劃,是相當具有前瞻性的。但在國內普惠金融發展初期,整個行業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打造適合中國國情的個人信用評估體系,通過風險精準定價擴大普惠金融受益人群,讓更多得不到傳統金融服務的人群得到金融服務。”

這背後,是中國信用問題阻礙了普惠金融的發展步伐,一方面是國內征信體系不夠完善,個人信用數據缺失,導致數億人沒有征信記錄,另一方面是當時中國法制體系尚未健全,欺詐成本偏低容易誘發個人信用風險。

因此,盡早建立一整套適合中國國情的個人信用評估體系,儼然成為當時普惠金融能否在中國覆蓋更多人群,得以迅猛發展的最大掣肘。

2013年,宜人貸便在業界做了一件“大事”——在全球範圍內率先推出基於手機端,從借款申請、審批、資金到账、還款全流程的APP,引導國內普惠金融產業邁入“數字化時代”。

在2012年宜人貸面世期間,這個APP應用是他們內部孵化的一個創新小項目。

這背後,是宜人貸管理運營團隊洞察到基於移動端的普惠金融服務具備兩大好處,一是可以用更多精準行銷方式觸及借款人群體,二是移動APP能幫助我們了解借款人很多行為,大幅提升風控效率。

宜人貸的這項創新,無疑對互金行業“數字化”變革產生不小的啟發——繼宜人貸後,越來越多平台紛紛跟進研發基於移動端的普惠金融服務全流程,將國內普惠金融的“數字化進程”推向新高度。

具體而言,這些平台引入大量最新科技,挖掘借款人全方面數據信息並建立關聯,讓更多借款人擁有建立信用與獲得信用借款資金的機會,解決信用問題對國內普惠金融發展的掣肘。

與此同時,AI身份識別、智能服務、安全防護、大數據風控、KYC等最新科技在移動端得到廣泛應用,也直接幫助互聯網金融服務平台大幅提升產品創設與管理能力,為眾多借款人與出借人提供更安全、便捷、個性化的金融服務。

這些最新科技之所以能在國內普惠金融數字化變革進程發揮巨大的協同效應,還離不開海量數據的積累——比如宜信10余年的個人借款谘詢服務領域數據積累,幫助宜人貸充分發揮金融服務科技優勢,構建一整套強大的風控模型,實現最快幾分鐘審批、30分鐘極速資金到账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既不影響借款人消費過程的體驗,還能滿足借款人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需求,提升他們的消費能力。

數據與科技的雙輪驅動,推動國內普惠金融發展很快從“數字化”進入“共享化”階段,即通過不同平台在數據、風控、場景方面的共享,推動普惠金融從普到惠發展,即最大限度提高用戶獲得普惠金融服務的效率同時,盡可能降低用戶獲取普惠金融的各類成本。

作為行業頭部平台,宜人貸在普惠金融共享化時代同樣“身先士卒”——作為首批加入中國互聯網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互金平台,宜人貸從2016年10月至今,每個月都會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上報借款人征信數據,包括用戶身份信息、借款額度、是否逾期等,且相關數據每月更新,如今累積上報數百萬條個人信用記錄,為行業完善個人征信體系提升風控能力做出很大的貢獻。

強監管時代下的合規經營征途

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會有。

隨著國內普惠金融的迅猛發展,一些動機不純的個人與機構紛紛打著普惠金融的旗幟,開設所謂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台,暗中玩轉資金池、自融、借新還舊、非法集資等違規手法,向公眾募集大量資金“為己所用”,一旦東窗事發則跑路逃避責任,引發相關部門對互聯網普惠金融行業從嚴監管。

從2015年起,國內普惠金融產業進入了強監管與合規運營時代。對很多互金平台而言,能否抵禦行業波動帶來的經營衝擊,能否守住合規經營底線抵禦誘惑,能否強化風控與穩健經營能力,儼然成為他們能否在行業洗牌大浪潮裡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

“在過去數年行業波動期間宜人貸始終秉承一個信念,就是監管不但不會影響普惠金融的發展前景,還能讓行業發展步伐走得更穩更好。”

從那一刻起,宜人貸積極擁抱監管——除了明確自身的信息中介身份,將業務聚焦在幫助借款人和出借人對接需求與撮合交易;宜人貸還繼續堅持開業以來的小額分散出借、專業個人非抵押類信用線上借款服務業務。

與此同時,宜人貸迅速與廣發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躋身最早一批實現第三方資金存管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台。

去年6月起,宜人貸作為首批代表,正在實時對接百行征信,向後者系統全面、準確、及時地報送共享征信信息。而百行征信則對信用信息進行采集、整理、保存和加工,向接入機構提供更完善的信用信息查詢及相關增值服務。

今年1月,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與中互金協會企業代表合作簽約,正式開通面向宜信等12家互金會員企業的涉訴數據查詢系統,進而有效提升接入平台的風險管理水準,有助於行業風險防範與增強法律執行效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正是多方資源的協同整合,讓宜人貸等合規操作平台不但具備更豐富的信用借款共享數據,進而降低行業風險管理成本,還對推進中國信用體系健全發揮長期積極的作用。

海外上市力爭境內外“認可”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以來眾多國內互金平台積極尋求海外上市,通過接受中國相關部門與美國SEC的雙重監管,證明自身的合規運營能力。

2015年8月,宜人貸在業界率先登陸美國資本市場,成為國內首家實現海外上市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台。

作為第一家吃螃蟹的平台,宜人貸面臨不少挑戰,一方面需要向海外投資機構證明自身的業務合規性,另一方面又要讓他們堅信中國普惠金融產業的廣闊發展空間。

所幸的是,宜人貸的成功海外上市,無疑讓海外資本市場對中國互聯網普惠金融平台業務模式可持續性與業務成長空間有了清晰深入的了解,為眾多平台相繼登陸海外資本市場做了良好的鋪墊。

某種意義而言,如今眾多互聯網金融平台成功海外上市,既表明海外資本市場對中國普惠金融產業的持續看好,又給國內互金行業增添了不少信心,激勵眾多平台積極滿足監管要求爭取備案,以贏得更長遠的發展空間。

在力爭備案與強化合規運營同時,中國互聯網普惠金融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績與技術優勢,同樣備受知名國際金融媒體關注。

在素有“金融界奧斯卡”之稱的《亞洲銀行家》頒獎典禮上,宜人貸在2017年與2018年連續獲得“中國最佳網貸平台”(Best Peer-to-Peer Lending Platform in China)與“最佳網貸平台”(Best Lending Technology or Platform)的獎項。

這些獎項的獲得,一方面是國際金融媒體對中國普惠金融行業近年迅猛發展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標誌著中國互聯網普惠金融平台積極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算法等最新科技,在精準獲客、風險評估、平台運營、客戶體驗等全流程環節迭代優化方面的成就,已經走在全球普惠金融行業發展的前沿。

“更重要的是,宜人貸等國內互聯網普惠金融平台不再局限在網絡信用借款領域,而是借助技術輸出與跨界合作,形成網貸業務、線上財富管理、賦能平台的三駕馬車式新發展業態,引領普惠金融進入智能化時代。”

探索智能化時代跨界合作新路徑

如果前些年國內互聯網普惠金融的迅猛發展,主要得益於“1.0數字化”與“2.0共享化”的業務變革驅動,那麽在當前各類智能技術崛起的年代,普惠金融發展要更上一層樓,需要借助“3.0智能化”的扶持。

在3.0智能化時代,跨界合作+賦能平台成為普惠金融持續發展的主旋律。其中包括互聯網金融服務平台變身金融服務科技平台,向傳統金融機構輸出最新的風控、系統運營、獲客技術,幫助後者構建強大的零售業務與消費金融競爭力,實現共同發展。

以及金融服務科技平台與傳統金融機構攜手在流量分發、數據積累與分析、智能行銷、用戶觸達等方面開展合作,通過科技賦能共同推進精準獲客,提高運營效率,降低獲客成本,實現合作雙贏等。

這意味著在當前3.0智能化時代,普惠金融產業的新競爭壁壘正在悄然浮出水面。其具體表現在三大方面:

一是金融服務科技平台通過跨界合作引入相對低價的銀行資金,令自身消費金融信用借款業務風險定價更具競爭力,從而吸引更多優質借款人改善信用借款質量,幫助金融服務科技平台在行業動蕩環境下增強穩健經營實力。

二是跨界合作“賦能”金融服務科技平台構建更多元化的消費信用借款場景,從而獲得新的業務發展空間,助力平台在行業洗牌過程依然保持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是金融服務科技平台積極通過跨界合作模式,獲取大量最新的深度學習智能技術與大數據分析能力,從而比其他平台更早洞察細分消費金融業務風險並及時采取風險防範措施,就能最大限度抵禦行業波動所帶來的信用風險負面衝擊,贏得眾多出借人與合作機構信任。

對行業頭部平台而言,這無疑是一次鞏固自身業務優勢獲取未來業務巨大發展空間的新機遇。不過,行業頭部平台要把握這次新機遇,既需要跨界合作+賦能平台的先發優勢,更得依靠自身智能化運營的綜合實力。

早在2017年3月,宜人貸率先在業界發布金融服務科技能力共享平台YEP,向行業合作夥伴輸出科技、風控以及獲客等金融能力。如今YEP平台已服務70余家銀行、保險、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等機構夥伴。

不過,技術輸出+跨界合作能否成功,關鍵在於能否將金融服務科技行業的四大核心能力,即金融服務產品設計能力、客戶獲取能力、風險控制能力,金融服務科技合作運營能力有針對性地輸出,從而解決當前客戶獲取成本高、風控成本高、客戶體驗差等普惠金融行業發展過程的諸多痛點,從而為消費金融的資金方、場景方進行科技賦能,共同服務實體經濟。

這對金融服務科技平台的綜合運營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考驗。以宜人貸與新網銀行的合作為例,目前雙方已結合廣泛的應用場景,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創新應用為基礎,共同推動流量分發、數據積累與分析、行銷智能化、用戶觸達等多個業務鏈條的能力共享和技術升級。

事實上,在3.0智能化與跨界合作時代,金融服務科技平台能否贏得更大的發展機會,還取決於平台的社會責任——只有將普惠金融與服務實體經濟、造福民眾緊緊聯繫在一起,才能贏得更多金融機構的合作青睞同時,讓各項跨界合作業務在滿足監管要求下實現“陽光化”快速成長。

去年,宜人貸聯合金融城、新金融聯盟、上海銀行等近60多家機構,共同發起了“踐行責任金融聯合倡議”活動,倡議所有從事金融業務的機構,負擔起自身應付的責任,共同構建負責任的金融體系,推動行業穩定健康發展。

“其實,宜人貸一路走過7載,同樣在做一件正確且不容易的事。”這位宜人貸高層坦言。但這條路走下來儘管艱辛,每位宜人貸員工都過得很充實,很自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