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有些癲癇不走尋常路,醫生教你「火眼金睛」一眼識破!

說起癲癇,相信大多數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口吐白沫、手足痙攣、意識不清的畫面。

有一個疑問:所有的癲癇患者發作時都會有這些癥狀嗎?事實上,癲癇還有一些不典型癥狀同樣值得關注。

大腦異常放電惹禍了

什麼是癲癇?

浙江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青年委員、浙江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劉小利主任醫師介紹,癲癇是腦部神經元高度同步化異常放電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常見於兒童,是兒童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的疾病。我國大約有一千萬左右的癲癇患者,是成人中樞神經系統第二大常見病。

圖片來源 / 銳景創意

癲癇的誘因很多,包括腦部損傷,如腦炎、頭部外傷、腦腫瘤、腦卒中等;先天性疾病,如遺傳性癲癇和一部分查不出具體病因的癲癇;勞累;熬夜;情緒激動;飲酒;濃茶、咖啡因攝入過多;洗澡時冷熱刺激等。

癲癇的非典型表現

大家都知道癲癇發作時會口吐白沫、四肢抽搐、雙眼上翻等。但並不是所有癲癇患者都有這些表現,總有些癲癇不走尋常路。

腹痛型癲癇

黎女士來醫院就診那年30歲。劉小利醫師對她的第一印象是「臭」。「患者來時身上異味特別濃,頭髮也油膩膩的。按理說女士都很注重儀錶,像她這般不修邊幅者還是蠻奇怪的。」

細問病史後劉小利醫師得知,黎女士於5年前生了孩子後就得了怪病。先是肚子咕咕叫,然後劇烈揪著般疼痛,全身出冷汗,一般1~2分鐘後緩解,有時還有腹瀉。發作次數較頻繁,平均1天發作10次以上。去過各大醫院消化科檢查,均沒有查出問題。家人認為黎女士為了不帶孩子而裝病。黎女士本人也很苦惱,既然查不到病因,吃藥也沒效果,就尋求了很多偏方。

其中一位「鄉野郎中」得知黎女士曾在洗澡後發病後,便信誓旦旦地說這是中邪了,以後只要不洗熱水澡就可安然無恙。黎女士聽信了「郎中」的話,再也沒洗過澡。可時間一長身上難免不舒服,又常發怪病,黎女士情緒愈加低落,易煩躁發怒。家人懷疑她精神有問題,將她送至醫院就診。

劉小利醫師結合病史、癥狀高度懷疑黎女士不是精神出問題而是患了腹痛型癲癇。「腹痛型癲癇是癲癇的一種,主要表現為短暫的、發作性的消化道癥狀,以肚子叫、劇烈腹痛為主,有些患者還有腹瀉。可以短暫的一過性發作,也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反覆發作。胃腸鏡檢查往往查不出異常。」隨後進行的動態腦電監測證實了劉小利醫師的判斷。

失神發作

除腹痛型癲癇外,失神發作也是癲癇一種常見的不典型癥狀,多見於學齡期兒童及嬰幼兒患者。

具體表現為:兒童活動時突然呆住、手裡的物品突然掉落等,發作時間短,有時僅為幾秒鐘,如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

嗅覺異常

如果影響到自主神經也可表現為嗅覺異常。患者發病可聞到並不存在的異味,如刺鼻的橡膠味等。

「這些都是癲癇的不典型癥狀,比較常見但很少有老百姓知道,需要大家提高警惕。」

腦電圖檢查不能少

癲癇發作後,要通過多個檢查方式幫助診斷和明確病因,比如頭顱CT和MRI檢查及血化驗檢查等,其中腦電圖檢查是不可或缺的項目。

關於腦電圖檢查,劉小利醫師有幾個關鍵點需要提醒大家。

①疑似癲癇患者無論是否在發作期,都需要進行腦電圖檢查,最好做24小時或以上的動脈腦電圖監測;如果一次腦電圖沒有發現異常,後期複查時可能會出現異常,因此需要複查腦電圖;

②腦電圖檢查可以幫助診斷,並指導藥物治療;

③腦電圖檢查結果正常也不能排除癲癇,需要綜合分析方能診斷。

癲癇可治不可怕

癲癇在民間又被稱為羊癲瘋,也不少人認為這是一種可怕的疾病,一旦患病就被打上「瘋子」的烙印。

事實上,癲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是神經系統疾病中為數不多的可治癒的疾病。「通過規範治療,患者完全可以康復,回歸正常生活。」劉小利醫師說。

大多數患者確診癲癇後,醫師會建議用藥物治療。對此,劉小利醫師提醒,癲癇藥物治療需要規範,不能自行停葯、減葯、加藥、改葯,更不可相信虛假廣告和偏方。

偏方一般分兩種,一種是對控制病情有效的,一種無效。有效的偏方中往往會加入多種不同成分的癲癇葯,有些甚至是已經淘汰的、肝腎損傷嚴重的藥物。而癲癇的藥物治療原則是小劑量單葯治療。

迷信偏方很可能出現嚴重的副反應,也不利於後續治療。無效的偏方會延誤病情,加重癲癇發作。不正確的減葯後再次調整藥物劑量,很可能會使治療無效果。

另外,劉小利醫師提醒,癲癇藥物雖有一定副反應,但對於患者而言總是利大於弊。建議患者規律用藥並監測藥物濃度及副反應,如有異常及時與醫生溝通。

生活中細節要注意

癲癇發作常常猝不及防,而且隨時隨地,為避免發作時患者出現不必要的損傷,劉小利醫師建議,癲癇患病避免單獨登高、游泳、在河邊或其他危險的地方行走、避免開車。外出就餐聚會時,可提前服用抗癲癇藥物。飲食上,避免飲酒、咖啡、濃茶及其他興奮性的飲料和食物。

此外,通過預防誘因發生,可以一定程度上預防癲癇。如接種腦膜炎、肺炎疫苗,可預防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如細菌性腦膜炎;加強安全教育,避免創傷性腦損傷;乾預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避免腦卒中。

作 者 / 謝文竹 吳婧 來 源 / 浙江醫學科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