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打開“共享爸爸”卻是家居廣告,創意行銷該有邊界

講故事、開腦洞、吸引眼球都沒問題,問題是,不能產生額外的誤導、困擾和損失。先兜售“共享爸爸”的噱頭,吊足了觀眾胃口後,再跳到另一個商品,這不是“逗你玩”嗎?

廣告視頻截圖

文 |與歸

最近,一款名為“共享爸爸”的小程序火遍朋友圈。在小程序中,用戶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共享爸爸”,但在下單後卻跳轉到視頻廣告頁面,隨後又跳轉到家居產品推薦頁面。原來,這個小程序並不提供“共享爸爸”服務,只是一家居企業做的廣告行銷噱頭。

熱鬧過後,當大家從“虛驚一場”或者“大失所望”中醒來。有律師立即指出,“共享爸爸”涉嫌虛假宣傳,有違廣告法。按照廣告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商品或者服務不存在的,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構成虛假廣告。

雖然在行銷視頻的最後,製作方做了“共享爸爸僅為虛擬角色,並非真實租賃平台”的提示,但“共享爸爸”的問題在於,它和一般的創意廣告還不一樣。

一般的創意廣告,無論是以自媒體為代表的軟文形式,還是以泰國廣告為代表的微電影風格,大多是先講一個或溫暖或感人或勵志的故事,最後引出一個廣告。前面的這個故事只是個精神消費產品,本身並沒有虛假宣傳,用戶享用後的代價是猝不及防看了個廣告,這樣的創意大體是沒有問題的。

“共享爸爸”的突破之處在於,故事本身就是以“實際產品”的面貌出現,吊足了觀眾胃口後,再來一句“逗你玩”,這就有了欺騙的意味。它裡麵包含了兩個宣傳:一個是對“共享爸爸”的宣傳,一個是對家居品牌的宣傳。後者是實際存在的,沒有問題,但前者卻不存在,總給人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

或許在部分閱聽人看來,看了個不存在的創意想法,消磨下時間或者引發對家庭的思考,也無所謂。但也有些閱聽人可能覺得受到了欺騙,浪費了時間和情感。還有些人可能沒有完全看完視頻,就信以為真。

有人指出,最近這些年,“爸爸”成了一個被玩爛的梗,比如管知名富豪叫某某爸爸,管擁有漂亮女兒的男性叫嶽父,甚至有人初看這個行銷廣告,下意識聯想到的是“隔壁老王”……

這次行銷事件,或許就利用了這樣的亞文化和大眾心理。只是這麽玩“爸爸”的梗,有沒有考慮過親爸爸的感受呢?

當然也要看到,“共享爸爸”的疑似虛假宣傳,其後果更多的是欺騙時間、情感和流量,和通過銷售虛假宣傳的產品或服務牟利有些區別。這也需要法律層面的審視。

讓法律的歸法律,而對公眾而言,由該事件引起的輿情反響,也該引向對創意廣告邊界的探討。在我看來,講故事、開腦洞、吸引眼球都沒問題,問題是,不能產生額外的誤導、困擾和損失。先兜售“共享爸爸”的噱頭,吊足了觀眾胃口後,再跳到另一個商品,實在有些過了。

與歸(媒體人)

編輯:陳靜 校對:危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