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阿修羅》:生存還是毀滅?

文/琢紫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在楊真鑒編劇、張鵬導演的神話題材電影《阿修羅》中,牧羊少年遭遇的重大人生問題,就是方向選擇,立場將決定著命運的未來,而性格和視野在則他做出選擇的原因。吳磊飾演的如意,在數百年前,曾經是阿修羅界三王之一的洞察之頭,打天失敗之後,輪回到人界成為牧羊少年。如意再度遇到三巨頭的另外兩位,梁家輝飾演的欲望之頭和劉嘉玲飾演的謀略之頭,他們依然連體在等待謀略之頭的回歸,再度掀起攻打天界的六道輪回之逆戰。

        讓我們先回到《阿修羅》的世界觀,自創世以來,六界輪回是根本。天界、阿修羅界、人界、魔獸界、惡靈界和煉獄界,既生生不息又彼此抗衡。阿修羅王道法凶惡,持凶打天,可以說是六道之中的殘暴者,從煉獄界回到阿修羅界之後,自然要重新出發。如意是一個天真爛漫的牧羊人,牧者守正也,由此展開《阿修羅》的內在價值觀之戰。 

        如意在世俗生活中習慣了人間道的諸多尋常,善惡法則在他的腦海中成為思想鋼印。而欲望和謀略則將終生看做芻狗,一切都是可以隨時利用和犧牲的物件。如意終究要與他們三合一,問題在於兼容難題。洞察的關鍵在於立場,假如從來不曾沉浸在一般人的生活場域,那麽洞察便可以繼續是欲望和謀略的幫凶,然而一旦神話中的神祗在民間以普通人的面目不自知的生活,就會充分吸收並接受人界的道德準則。人類是萬物的尺度,人類本身不能被壓抑和奴役,欲望與謀略在阿修羅界采取的是高度恐怖的極端統治,如意更傾向於張藝上飾演的反抗者華蕊的理念,即便他在稀裡糊塗之間接受了加冕,也無法改變他的自然而然的道德契約。

        如意在人間,普普通通,每天的小日子不過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正所謂是帝力於我何有哉!的淳樸生活。突如其來,他必須在一系列選擇中做出判斷:是要做還是留下、是要克制自我還是放縱快活、是要助紂為虐還是奮起反抗、如果可以犧牲自我而拯救秩序還是接受宿命的判決?正是這不間斷的淘汰賽,如意的形象非常飽滿,他在逐步抬升的推進中成為傳奇英雄,最終擺脫外部世界(即使在前世的宿命)的影響而回歸自己的身份,做一個好人,電影從開篇到結局都是田園世界,這個循環經過了變化莫測的阿修羅道的迷惑,在現代電影特效中可以說是充滿著誘惑的光怪陸離,現實的平靜與幻象中的暴政,當個人遇到他不是他自己的迷津之時,如意的身份得而複失、失而復得,電影《阿修羅》給出了飽滿的故事,拷問著主角和觀眾,最終是慈悲為懷擊碎了欲望的夢想,樸素的、清醒的、尋常的現實生活,才是人界的好時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