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文秒懂:全年的養生關鍵點,你該吃點什麼來調養?照著吃就對了

一年分二十個節氣,二十四節氣的氣候變化,隨時都在影響著人體的生理節律,而為人體提供必要營養的飲食又與人體的五臟六腑有著密切的聯繫,所以飲食也必須順應節氣的變化,符合二十四節氣更替的自然規律,達到有病治病、無病防病的目的。

立 春

(2月4日)

養生推薦·紅棗

【別名】壺、木蜜、乾棗、美棗、良棗、紅棗、乾赤棗、膠棗、南棗、白蒲棗、半官棗、刺棗。

【性味】甘;溫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氣血;安心神;調營衛;和藥性。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心悸失眠;婦人臟躁;營衛不和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注意】凡有濕痰、積滯、齒病、蟲病者,均不相宜。

《醫學入門》:心下痞,中滿嘔吐者忌之。多食動風,脾反受病。

《本草經疏》:小兒疳病不宜食,患痰熱者不宜食。

《本草匯言》:胃痛氣閉者,蛔結腹痛及一切諸蟲為病者,鹹忌之。

《隨息居飲食譜》:多食患脹泄熱渴,最不益人。凡小兒、產後及溫熱、暑濕諸病前後,黃疽、腫脹長並忌之。

雨 水

(2月19日)

養生推薦·靈芝

【別名】三秀、茵、芝、靈芝草、木靈芝、菌靈芝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肺;心;脾;腎經

【功能主治】益氣血;安心神;健脾胃。主虛勞;心悸;失眠;頭暈;神疲乏力;久咳氣喘;冠心病;矽肺;腫瘤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研末,2-6g;或浸酒。

【注意】實證慎服。

驚 蟄

(3月6日)

養生推薦·山藥

【別名】薯藇、署預、薯蕷、山芋、諸署、署豫、玉延、修脆、薯、山薯、王薯、薯葯、懷山藥、蛇芋、白苕、九黃薑、野白薯、山板薯、扇子薯、佛掌薯

【性味】甘;平

【歸經】肺;脾;腎經

【功能主治】補脾;養肺;固腎;益精。主脾虛泄瀉;食少浮腫;肺虛咳喘;消渴;遺精;帶下;腎虛尿頻;外用治癰腫;瘰癧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60-25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補陰,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黃用。

【注意】濕盛中滿或有實邪、積滯者禁服。

天下養生網養生小課堂:

現在市場上山藥的品種很多,有一種很細的鐵棍山藥價格賣得很高,和普通的菜山藥的價格差別很大,那麼這兩種山藥有什麼區別?

普通山藥表皮相對光滑,而鐵棍山藥表皮毛糙,外形細細長長,雖然價格懸殊,但專家介紹,鐵棍山藥和菜山藥所含的營養成分並沒什麼大的差別,不同的只是產地和品種,營養價值差別不大。但鐵棍山藥產量低,加上作為品牌在做推廣,有的甚至是當做禮品贈送,所以附加了部分品牌價值,但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無論是鐵棍山藥還是表皮毛糙的山藥,其實所含的營養成分差別都不大。

春 分

(3月21日)

養生推薦·百合

【別名】白百合(《日華子本草》),蒜腦薯(《綱目》)

【性味】

甘微苦,平。

《本經):味甘,平。

《別錄》:無毒。

《救荒本草》:味甘辛,平。

《長沙葯解》:味甘微苦,微寒。

【歸經】

入心、肺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肺、大、小腸四經。

《本草匯言》:入手足太陰,手足厥陰,手足陽明經。

《藥品化義》:入肺、心、膽三經。

【功能主治】

潤肺止咳,清心安神。治肺費久嗽,咳唾痰血;熱病後餘熱來清,虛煩驚悸,神志恍惚;腳氣浮腫。(1)潤肺止咳:用於肺燥或陰虛之咳嗽、咯血,常配川貝。(2)清心安神:用於熱性病後餘熱不清、虛煩不眠、神志恍惚,常配地黃。

《本經》: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

《別錄》:除浮腫臚脹,痞滿,寒熱,通身疼痛,及乳難。喉痹,止涕淚。』

《藥性論》:除心下急、滿、痛,治腳氣,熱咳逆。

《食療本草》:主心急黃。

《日華子本草》:安心,定膽,益志,養五臟。治癲邪啼泣、狂叫,驚悸,殺蠱毒氣,熁乳癰、發背及諸瘡腫,並治產後血狂運。

《本草衍義》:治傷寒壞後百合病。

《本草蒙筌》:除時疫咳逆。

《醫學入門》:治肺痿,肺癰。

《綱目拾遺》:清痰火,補虛損。

《上海常用中草藥》:治肺熱咳嗽,乾咳久咳,熱病後虛熱,煩躁不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兩;蒸食或煮粥食。外用:搗敷。

【注意】

風寒痰嗽,中寒便滑者忌服。

《本經逢原》:中氣虛寒,二便滑泄者忌之。

《本草求真》:初嗽不宜遽用。

清 明

(4月5日)

養生推薦·桑葚

1、營養豐富

桑果營養成分十分豐富,果實中含有豐富的活性蛋白、維生素、氨基酸、胡蘿蔔素、礦物質、白藜蘆醇、花青素等成分,營養是蘋果的5~6倍,是葡萄的4倍,此外,還含有活性多糖、黃酮類物質和蘆丁等藥理成分。

由於桑果具有多種功效,1993年國家衛生部把桑椹列為「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農產品之一,排列在漿果之首,被譽為「第三代水果之王」

2、藥用價值

《本草綱目》有詳細的記載,桑椹能「止消渴、利五臟關節、通血氣,久服不餓,令人聰明,發黑不老,搗成汁飲,解中酒毒,釀酒服,利水氣消腫。

3、禁忌:

桑椹有黑白兩種,鮮食以紫黑色為補益上品,未成熟的不能吃;

熬桑椹膏時忌用鐵器,因桑椹中含有溶血性過敏物質及透明質酸,過量食用後容易發生溶血性腸炎;

少年兒童不宜多吃桑椹,因為桑椹內含有較多的胰蛋白酶抑製物一一靴酸,會影響人體對鐵、鈣、鋅等物質的吸收;

脾虛便溏者亦不宜吃桑椹,桑椹含糖量高,糖尿病人應忌食;

拉肚子、消化不良的人不要食用。

因有行氣破氣的作用,所以孕婦也要忌用桑椹,而桑葉性寒,腸胃較寒者要慎用。

谷 雨

(4月20日)

養生推薦·枸杞子

立 夏

(5月6日)

養生推薦·蓮子

【別名】藕實、水芝丹、蓮實、澤芝、蓮蓬子、蓮肉。

【性味】甘;澀;平

【歸經】心;脾;腎;胃;肝;膀胱經

【功能主治】補脾止瀉;益腎固精;養心安神。主脾虛久瀉;瀉久痢;腎虛遺精;滑泄;小便不禁;婦人崩漏帶下;心神不寧;驚悸;不眠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

【注意】

中滿痞脹及大便燥結者,忌服。

1.《本草拾遺》:生則脹人腹,中薏令人吐,食當去之。

2.《本草備要》:大便燥者勿服。

3.《隨息居飲食譜》:凡外感前後,瘧、疸、疳、痔,氣鬱痞脹,溺赤便秘,食不運化,及新產後皆忌之。

天下養生網養生小課堂

紅蓮子和白蓮子有什麼區別呢?紅蓮子和白蓮子哪個好呢?營養價值方面哪個對身體健康更有好處呢?

白蓮子色白、粒大、味甘、清香、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燉煮易爛、湯清肉綿、味美鮮甘。中醫認為,白蓮子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具有潤肺養心,強胃健脾,滋陰補血,固精益腎的功效,是傳統的滋補保健佳品。

紅蓮子呈紅色,長橢圓形。果穗大,功效與白蓮類似,差別不是很大!紅蓮白蓮只是品種不同而已,營養都差不多,有觀點認為紅蓮子補血作用較大。較多用於養心安神。紅蓮產量小,所以貴,其實味道都一樣。

很多人看到上面兩種蓮子會認為都是白蓮,其實不然,右圖是純正的白蓮子,而左圖是經過打磨的紅蓮,紅蓮的表皮往往口感不佳,商家打磨,打孔去芯後再出售,購買時一定要看清楚哦。

小 滿

(5月21日)

養生推薦·苦菜

【別名】苦苦菜遍布全國,醫學上叫它敗醬草,寧夏人叫它「苦苦菜」,陝西人叫它「苦麻菜」,李時珍稱它為「天香草」。也就是市場能買到的苦苣菜、有的地方叫取麻菜、苣蕒菜,藥名「敗醬草」。

【功效】苦苦菜,苦中帶澀,澀中帶甜,新鮮爽口,清涼嫩香,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膽鹼、糖類、核黃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熱、 涼血和解毒的功能。《本草綱目》:(苦苦菜)久服,安心益氣,輕身、耐老。醫學上多用苦苦菜來治療熱症,古人還用它醒酒。

【營養成分】每100克苦菜嫩幼苗含蛋白質2.8克,脂肪0.6克,粗纖維5.4克,糖類4.6克,胡蘿蔔素540微克,維生素B10.09毫克,維生素 B20.11毫克,維生素PP0.6毫克,維生素C19毫克,維生素E2.93毫克,鉀180毫克,鈣66毫克,鐵9.4毫克,鋅0.86毫克,磷41毫 克,還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精氨酸、組氨酸、谷氨酸含量最高,佔氨基酸總量的43%。此外,另含有蒲公英自醇、甘露醇、蠟醇、膽鹼、酒石酸等多種成分。 苦菜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等功效,主治痢疾,黃疽,血淋,痔瘺等病症。

【保健作用】

(1)防治貧血,消暑保健

苦菜中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以及鉀鹽、鈣鹽等,對預防和治療貧血病,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促進生長髮育和消暑保健有較好的作用。

(2)清熱解毒,殺菌消炎

苦菜中含有蒲公英甾醇、膽鹼等成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葯菌株、溶血性鏈球菌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對肺炎雙球菌、腦膜炎球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等也有一定的殺傷作用,故對黃疸性肝炎、咽喉炎、細菌性痢疾、感冒發熱及慢性氣管炎、扁桃體炎等均有一定的療效。

推薦吃法:開水燙後,涼拌、做湯、炒食或者拌面蒸食均可,(天下養生網)如涼拌苦菜、苦菜豬肝湯、清炒苦菜、蒸苦菜等。

【宜忌人群】一般人,肥胖、糖尿病、黃疸性肝炎、流感、大便乾結等症患者都可食用,脾胃虛寒者禁食。

特別提醒:吃前一定要先用開水焯燙,這樣可以除去草酸,有利於鈣的吸收。

芒 種

(6月6日)

養生推薦·淡竹葉

【別名】竹葉門冬青、迷身草、山雞米、金竹葉、長竹葉、山冬、地竹、淡竹米、林下竹

【性味】甘;淡;寒

【功能主治】清熱;除煩;利尿。主煩熱口渴;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小兒驚啼;小便赤澀;淋濁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注意】無實火、濕熱者慎服,體虛有寒者禁服。

夏 至

(6月21日)

養生推薦·金銀花

【別名】

忍冬花(《唐本草》),銀花(《溫病條辨》),鷺鷥花(《植物名實圖考》),蘇花(《藥材資料彙編》),金花(《江蘇植葯志》),金藤花(《河北藥材》),雙花(《中藥材手冊》),雙苞花(《浙江民間草藥》),二花(《陝西中藥志》),二寶花(《江蘇驗方草藥選編》)。

【炮製】

金銀花:篩去泥沙。揀凈雜質。銀花炭:取揀凈的金銀花,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褐色,噴淋清水,取出,曬乾。

【性味】

甘,寒。

《滇南本草》:"性寒,味苦。"

《本草正》:"味甘,氣平,其性微寒。"

【歸經】

入肺、胃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經。"

《得配本草》:"入足陽明、太陰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癰瘍,腫毒,瘰癧,痔漏。

《滇南本草》:"清熱,解諸瘡,癰疽發背,丹流瘰癧。"

《生草藥性備要》;"能消癰疽疔毒,止痢疾,洗疳瘡,去皮膚血熱。"

《本草備要》:"養血止渴。治疥癬。"

《重慶堂隨筆》:"清絡中風火濕熱,解溫疫穢惡濁邪,息肝膽浮越風陽,治痙厥癲癇諸症。"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治外感發熱咳嗽,腸炎,菌痢,麻疹,腮腺炎,敗血症,瘡癤腫毒,闌尾炎,外傷感染,小兒痱毒。(天下養生網)製成涼茶,可預防中暑、感冒及腸道傳染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注意】

脾胃虛寒及氣虛瘡瘍膿清者忌服。

小 暑

(7月7日)

養生推薦·藿香

【別名】土藿香、貓把、青莖薄荷、排香草、大葉薄荷、綠荷荷、川藿香、蘇藿香、野藿香、貓尾巴香、貓巴虎、拉拉香、八蒿、魚香、雞蘇、水麻葉

【炮製】藿香:揀去雜質,除去殘根及老莖,先將葉摘下另放,莖用水潤透,切段,曬乾,然後與葉和勻。藿梗:取老草,水浸潤透,切片曬乾。

【性味】味辛;性微溫

【歸經】歸肺;脾;胃經

【功能主治】祛暑解表;化濕和胃。主夏令感冒;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泄瀉;妊娠嘔吐;鼻淵;手;足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先;或研末搽。

【注意】

1.《本草經疏》:陰虛火旺,胃弱欲嘔及胃熱作嘔,中焦火盛熱極,溫病熱病, 陽明胃家邪實作嘔作脹,法並禁用。

2.《本經逢原》:其莖能耗氣,用者審之。

大 暑

(7月23日)

養生推薦·西洋參

【別名】西洋人蔘、洋參、西參、花旗參、廣東人蔘

【性味】味甘;微苦;性寒

【歸經】歸肺;胃;心;腎經

【功能主治】補氣養陰;清火生津。主氣虛陰專火旺,咳嗽痰血,虛熱煩煩倦,內熱消渴,口燥煙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注意】

中陽衰微,胃有寒濕者忌服。

立 秋

(8月8日)

養生推薦·杏仁

【別名】杏核仁(《本經》),杏子(《傷寒論》),木落子(《石葯爾雅》),苦杏仁(《臨證指南》),杏梅仁(《浙江中藥手冊》)。

【性味】

苦,溫,有毒。

《本經》:味甘,溫。

《別錄》:苦,冷利,有毒。

《本草正》:味苦辛微甘。

【歸經】

入肺、大腸經。

《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

《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大腸二經。

【功能主治】

祛痰止咳,平喘,潤腸。治外感咳嗽,喘滿,喉痹,腸燥便秘。

《本經》: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瘡,寒心奔豚。

《本草經集注》:解錫、胡粉毒。

《別錄》:主驚癇,心下煩熱,風氣去來,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殺狗毒。

《藥性論》:治腹痹不通,發汗,主溫病。治心下急滿痛,除心腹煩悶,療肺氣咳嗽,上氣喘促。入天門冬煎,潤心肺。可和酪作湯,益潤聲氣。宿即動冷氣。

崔禹錫《食經》:理風噤及言吮不開。

《醫學啟源》:除肺中燥,治風燥在於胸膈。《主治秘訣》雲,潤肺氣,消食,升滯氣。

《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潤肺,潤腸胃,消麵粉積,下氣,治疳蟲。

《綱目》:殺蟲,治諸瘡疥,消腫,去頭面諸風氣鼓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注意】

陰虛咳嗽及大便溏泄者忌服。

處 暑

(8月23日)

養生推薦·牛蒡

【性味】苦、辛,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疏風利咽。用於風熱感冒,咳嗽,咽喉腫痛,瘡癤腫痛,腳癬,濕疹。

【用法用量】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白 露

(9月8日)

養生推薦·龍眼

【別名】桂圓

【性味】甘、平溫、無毒。

【歸經】入心、脾、胃。

【功能主治】補心脾,益氣血,健脾胃,養肌肉。思慮傷脾,頭昏,失眠,心悸怔忡,虛贏,病後或產後體虛,及由於脾虛所致之下血失血症。

【注意】患有外感實邪,痰飲脹滿者勿食龍眼肉。

秋 分

(9月23日)

養生推薦·銀杏葉

【別名】飛蛾葉、鴨腳子

【性味】甘、苦、澀,平。

【歸經】歸心、肺經。

【功能主治】斂肺,平喘,活血化瘀,止痛。用於肺虛咳喘;冠心病,心絞痛,高血脂。

【用法用量】9~12g。

【注意】有實邪者忌用。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寒 露

(10月8日)

養生推薦·菊花

【別名】節華、日精、女節、女華、女莖、更生、周盈、傅延年、陰成、甘菊、真菊、金精、金蕊、鏝頭菊、簪頭菊、甜菊花、葯菊

【性味】味甘;苦;性微寒

【歸經】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疏風清熱;平肝明目;解毒消腫。主外感風或風溫初起;發熱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疔瘡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或泡茶。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本草匯言》:氣虛胃寒,食少泄瀉之病,宜少用之。凡陽虛或頭痛而惡寒者均忌用。

霜 降

(10月24日)

養生推薦·銀耳

【別名】白木耳、白耳子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補肺益氣,養陰潤燥。用於病後體虛,肺虛久咳,痰中帶血,崩漏,大便秘結,高血壓病,血管硬化。

【用法用量】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立 冬

(11月8日)

養生推薦·黃芪

【別名】綿黃芪

【性味】甘,溫。

【歸經】歸肺、脾經。

【功能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用量】9~30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小 雪

(11月22日)

養生推薦·肉蓯蓉

大 雪

(12月7日)

養生推薦·杜仲

冬 至

(12月22日)

養生推薦·人蔘

小 寒

(1月6日)

養生推薦·當歸

【別名】乾歸、馬尾當歸、秦哪、馬尾歸、雲歸、西當歸、岷當歸

【性味】味甘;辛;苦;性溫

【歸經】歸肝;心;脾經

【功能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主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或浸酒;或敷膏。

【注意】

濕阻中滿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1.《本草經集注》:畏葛蒲、海藻、牡蒙。

2.《葯對》:惡濕面,畏生薑。

3.《本草經疏》:腸胃薄弱,泄瀉溏薄及一切脾胃病惡食、不思食及食不消,並禁用之,即在產後胎前亦不得入。

4.《本草匯言》:風寒未清,惡寒發熱,表證外見者,禁用之。

大 寒

(1月20日)

養生推薦·鹿茸

這麼好的知識,發給關心的人看看吧,會增進彼此的感情!

放到朋友圈,大家會感謝你的無私分享~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天下養生網溫馨提示:個體有差異,請酌情選擇。

參考:《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彙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