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解讀王陽明傳習錄104節:欲正其心,先誠其意

原文:

志道問:「荀子雲:『養心莫善於誠②』,先儒非之③,何也?」

先生曰:「此亦未可便以為非。『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工夫。明道說『以誠敬存之④』,亦是此意。《大學》『欲正其心,先誠其意。』荀子之言固多病,然不可一例吹毛求疵。大凡看人言語,若先有個意見,便有過當處。『為富不仁⑤』之言,孟子有取於陽虎⑥,此便見聖賢大公之心。」

詞語解釋:

①志道:人名,生平不詳。

②養心莫善於誠:語出《荀子.不苟》。

③先儒非之:《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中,有「荀子言『養心莫善於誠』,既誠矣,又何養?此已不識『誠』,又不知所以養。」

④以誠敬存之:語出《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原文是「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智)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

⑤為富不仁:語出《孟子.滕文公上》,原文「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⑥陽虎:又名陽貨,春秋末期魯國人,季氏家臣。

譯文:

志道問:「荀子說『養心莫善於誠』,程頤先生則認為不對,為什麼?」

陽明先生說:「荀子的話也不能認為它不對。『誠』有從工夫的方面說的。誠是心的本體,要恢復心的本體,就是思誠的工夫。程顥說的『以誠敬存之』,也是這個意思。《大學》中也說『欲正其心,先誠其意。』荀子的話固然毛病很多,然而也不能一味吹毛求疵。大凡看別人的言語,要是自己心中先有個成見,就會有不當之處。『為富不仁』的話,是孟子引用陽虎的話,這裡就可見聖人的大公之心。」

解讀:

先看一下正方選手程頤先生認為荀子所言不對的論據,程頤認為,只要「誠」了,心自然就能養,「養心」的功夫就只是「誠」而已,從荀子話的字面意思來理解,彷彿是養心有好多種法門,只有「誠」這個法門是最好的一樣。所以說荀子頭腦不清楚,既不知道「誠」的真正含義,也不知道「養」的真正含義。

再來看一下反方選手陽明先生的陳述詞,他認為荀子的話也不能完全一棒子打死,「誠」字有從做功夫方面看待的角度,實現心「誠」的過程所用的功夫,稱之為「思誠」。你的兄長程顥先生也說過『以誠敬存之』的話,就是從做功夫的角度說的,(如果你說這裡荀子說的不對,那你的兄長說的也不對了?)《大學》中說的『欲正其心,先誠其意。』其中所說的『誠』也是從做功夫方面說的。

「世界上百分之八九十的問題和矛盾,都是溝通不暢造成的。」忘了是在哪裡看到的這句話,這句話一針見血的指出了世間產生矛盾和誤解的重要根源。世間什麼最難?說話最難,用語言溝通交流最難,也難怪韓非子當年要專門寫一篇《說難》的文章來講明說話之難。這裡程頤先生和陽明先生產生了對荀子說過的一句話的不同理解,歸根到底是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猶如兩個人見面,甲問對方,你吃了嗎?乙回答說我今天穿的是紅色內褲。是不是聽起來很搞笑,不用笑,人與人溝通上的矛盾衝突,絕大部分都是類似的回答造成的,世界上有太多喋喋不休希望表述自己內心想法的人,而能躬身傾聽對方心聲的人,自從上帝創造世界以來一直都是稀缺品。

而事實上,學會傾聽才是世界上最好的說話方式。

程頤先生之所以認為荀子說的不對,明顯是他並沒有鑽入到荀子心裡,那是因為他對「誠」字的理解是從本體論上看的,這明顯是一種根本沒有考慮荀子先生所表達確切含義的情況下得出的結論,看似深刻,實則流於簡單粗暴,自以為是。

而陽明先生理解荀子的話,認為這裡說的「誠」是從方法論(功夫)的角度談的,人要主動培養自己內心誠敬的狀態,這個培養的方式正是實現內心「誠」的途徑。應該說,陽明先生的觀點更切合實際,因為他明顯是用切己體察的心態來看待荀子的話的,這樣就避免了程頤的先入為主的毛病。最後陽明還意猶未盡,又談到孟子引用陽虎的話,來說明聖人在對他人言語進行取捨時的大公之心.。

歡迎關注我:

「一生伏拜王陽明、曾國藩,想交一起知行合一、修身養性的朋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