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故事裡的人生》(246 做人,就該誠實,對嗎?)

   《故事裡的人生》246

    做人,就該誠實,對嗎?

  她叫冰冰,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一次語文考試中,她滿懷信心地認為自己能進班級前三名。可卷子發到手中一看,她隻考了88分,心裡涼了半截。她仔細檢查試卷,發現那道10分的題她是能做出來的,可不知怎麽當時就那麽粗心,竟做錯了。強烈的虛榮心驅使她拿起橡皮,趁著同桌、鄰桌的同學不注意,擦去了錯誤答案,寫上了正確答案。之後,她有些緊張地拿著試卷,到講台前去找老師加分。

  “老師,您瞧,這道題我做對了,你為什麽扣我10分?”她說。

  老師接過卷子,認真地看了一會,又抬頭瞅了瞅冰冰和同學們,用手指了指卷面上橡皮擦過的痕跡說:“哦,是我判錯了,有錯就改嗎。做人,就該誠實,對嗎?”老師給冰冰加了10分。

  分數加完了,老師把試卷遞給冰冰,冰冰回到座位上。

  分數是加上了,冰冰是全班的第二名,但語文老師不緊不慢、柔中有剛的話語卻始終撞擊著冰冰幼小的心靈,老師的手指和表情告訴她,老師發現了她的作假,但老師沒有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揭穿她。“做人,就該誠實,對嗎”那句話,就是一種暗示。

  兩三天的思想煎熬讓冰冰寢食不安,她為自己的作假感到羞愧,她終於鼓足勇氣走進老師辦公室,向老師認錯。

  看著滿面羞紅和膽怯的冰冰,老師微笑著說:“知錯改了就好,做人,就該誠實,對吧!”

  冰冰點點頭,也笑了。

  魯鈍生感言:我們講這則小故事,是想借此說四點想法:

  想法一:批評人、教育人要講究藝術,要維護受批評者、受教育者的人格尊嚴,對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更應如此。試想,如果語文老師當著同學們的面揭穿了冰冰,冰冰立刻就會被同學們鄙視、冷落,甚至會遭到譏笑、諷刺和挖苦,而這一切絕不會“浮雲過天不留痕”的瞬間消逝,這件事會長時間地留在師生們的印象中,也會成為冰冰揮之不去的心靈陰影。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能承受這樣沉重的打擊嗎?往日朝氣蓬勃、天真活潑的小姑娘恐怕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低著頭溜邊走路的膽怯畏縮的孤獨女孩。說不定,這件事還會毀了冰冰一生。老師給冰冰留了面子,面子就是尊嚴,就是人格。人有了面子,就能挺起腰板做人,沒了面子,就會無地自容,沒臉見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會經常品評人或批評人、教育人,當此時,這位老師的做法就是我們的榜樣。

  想法二:暗示性批評有時更具有感召力。這位老師以“無錯卻認錯”的方式,“掩護”了學生的錯誤,維護了學生尊嚴,但他沒有無視和遷就學生的錯誤,他的手指、表情和“做人,就該誠實”的忠告,就是一種批評。這種批評是暗示的、委婉的、隱性的,是批評者與被批評者心與心的交流,它讓冰冰兩三天寢食難安,終於觸使她鼓起勇氣,承認了錯誤。由此看來,有的時候,隱性批評比顯性批評更具有震撼力、感召力,更容易使犯錯者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想法三:這位老師的做法體現了師愛的高境界,值得學習和效法。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每位教師都熟知的,但老師對學生的愛,不僅僅是生活上的呵護和學業上的關心,而最突出的表現是老師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和維護,最高的境界是在尊重和維護學生人格過程中不留任何痕跡,即大愛無痕。這一點,這位老師做到了。

  想法四:“做人,就該誠實”這句忠告,既是對冰冰“作假”的具體批評,也是對冰冰“做人”的期盼,更是對所有人的提醒。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記住並努力踐行這一忠告。這是因為,誠實,是正直美善人格的重要品質之一,也是中國幾千年來一直倡導的倫理價值。中國最古老的經典《周易•乾•文言》中說:“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這是孔子對乾卦第三爻爻辭的解釋,意思說,檢點言行,確立誠實的精神品質,所以才能建立基業。誠實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老老實實做人,永遠是做人的第一要義。

  順便說一句,五百多年前,心學聖哲王陽明也曾以“立誠”忠告過他的學子。事情發生在明正德十年,即公元1515年,王陽明的學子林典卿要返回故裡時,去向老師辭行,請教說:“元敘(典卿的字)聽聞夫子講學,受益匪淺,現在要離開了,大膽向夫子再請教通天地古今的為學道理,以為終身教言。”

  陽明先生鄭重曰:“立誠。”

  典卿不解,追問道:“為學難道只是如此嗎?天地如此廣大,星辰如此瑰麗,日月如此明亮,四時不斷運行,這些自然現象不可窮盡;人事如此豐富,草木如此繁盛,禽獸各自群居,中國與夷狄的文化各自不同,這些世間的變化都無法窮盡。古時學者花費一生智慮,消耗全部精神,不捨晝夜,窮盡年歲,尚且無法理順智慧的頭緒,就象梳整蠶絲與牛尾,不論如何辛苦,都沒有窮究智慧的根本奧義。現在夫子卻說‘立誠’,光只是立誠,就能窮盡這全部智慧嗎?”

  陽明先生從容答曰:“立誠就能窮盡全部智慧!誠,就是最實在的理。誠,就是星辰如此瑰麗、日月如此明亮、四時不斷運行、以及不可窮盡事物生成變化的根本原因。就人來說,或是繁衍生息,或是群居共事,或是文化融合,以及不可窮盡的人事變化等,也都是誠的結果。因此,如果在誠意之外,再去求解各領域的細枝末節,即使殫精竭慮,不捨晝夜與年歲,消耗全部精神,強去梳整蠶絲與牛尾,自然無法獲得任何智慧。誠意,只是專一而已,你無法在誠意外再增加什麽。再增加什麽,就是析離為二,只要有二,就是偽飾,因此我們不可在誠意之外再增加什麽。這就是‘至誠無息’。”

  在王陽明看來,“誠”是“心之本體”,人只有“立誠”,才能正心立命,才能“致良知”。所謂“致良知”,就是通過“知行合一”的實踐方式,將美善的道德意識推及到人所能達至的一切領域。所以,“誠”的最高境界(至誠),就是萬事萬物生生不息的蓬勃狀態(無息)。

  深推究,細品味,陽明先生說的是至理。作為生命個體,總是內在先有“誠意”,外在才會有“信譽”,在誠信人格品質的建構中,“誠”是先在的精神本體。倘若人人都能“立誠”,天下太平祥和、生機勃勃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