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立德之本在修身 誠心敬意自無憾

文/趙大山

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是為三不朽。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魯國的叔孫豹出使晉國,與晉國的范宣子就何為“死而不朽”展開討論。

范宣子不無得意的說,他的祖先自虞、夏、商、周以來就世代為貴族,家世顯赫,香火不絕,這就是“不朽”。

叔孫豹不以為然,他認為這只能叫世祿,而非“不朽”。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三不朽”體現的是君子性格。君子不能滿足於個人及家庭的幸福,對平民百姓亦負有不可推卸之責任。這種責任,孔子以一個字來表達,就是仁。

所謂“仁”,就是在上位的君子有責任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制度,培育敦厚、純樸的社會風氣,使人人安居樂業,和睦幸福。

立德,就是有高尚的道德,可以教化一方;立功,就是做出有利於國家和民眾的業績;立言,就是有真知灼見,筆之文章,播於當今,載之史冊,揚於後世是也。

三不朽的核心是德。孔子說君子有“仁、智、勇”三達德,“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無懼。”

為何“仁者不憂”?仁者愛人。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尊敬他。彼此尊敬和愛護,又有何可憂?

愛人出於真誠之心。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返身而誠,樂莫大焉。”能夠真誠的待人處事,面對萬物不貪婪,不佔有,與人能和諧和諧,用物知儉,又有何可憂?

為何“智者不惑”?孟子說,智,就是知道仁義是人生的根本,而事親、從兄是仁義的開始。

再以事親、從兄的心存養擴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近則事父兄,遠則達於四海的百姓。存此仁心,就是智慧,當然不會受到欲望的迷惑。

何謂勇者無懼?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孟子說:“雖千萬人,吾往矣。”君子胸懷坦蕩,內藏正氣與道義,即使一人獨對千軍萬馬,有何懼哉?

君子立德,有三戒。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少年時好鬥,壯年時好色,老年時吝奢。君子修身,必以此為戒。

持戒須守禮。孔子並非禁欲主義者,以禮而色,以禮而鬥,以禮取利而已。

三立之中,立德有如樹乾,立功有如花果,立言就如種子。樹乾粗壯,自然花果繁茂,良種孕育。

立言就是文化的創立與傳承。有了良好的文化的熏陶,才有溫柔敦厚之美,才能培養出一代一代有德有才的人物。

立德之本在修身。修身有如樹根,根愈扎得深,樹乾越粗壯。這個根,就是誠。《中庸》言:“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據說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半人能夠做到三不朽。孔子、王陽明各算一個,曾國藩算半個。這樣的高標準我輩怕是沒什麽機會了。

但沒什麽關係,我們敬仰古人,不是追求他的名,不是羨慕他的位,而是學習他的為人,他的操守,並以此自勵。

立不了大功,但做事努力,遵章守紀、履職盡責是每個人做得到的;立不了大言,說話誠懇,不說假話,不騙人,不忽悠是每個人做得到的;立不了大德,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尊老愛幼、做事誠信是每個人做得到的。

孔子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孔子並不求什麽虛名,只是一生心存仁心,恪守禮義,本分做人,憑良心做事而已。

當我們重溫古人“三不朽”的嘉言,千萬不要被“不朽”嚇倒,而是要理解“不朽”背後的意義。依據自己的條件,以真誠的心,努力去做自己責任範圍內的事,人生就了無遺憾了。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儒學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敬請關注騰訊儒學微信公眾號“ruxue_qq”,收看更多精彩文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