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乾隆平定天山南路大小和卓之戰,發生在哪裡?

1758年,乾隆皇帝在位的第23年,清軍進入新疆天山南路,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維護了邊疆的穩定和統一。

新疆地區的地形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三山夾兩盆”,從北往南的三大山脈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將新疆分為南北兩部分。兩盆是我國最大的兩個盆地:塔裡木盆地(53萬平方公里)和準噶爾盆地(38萬平方公里)。

1757年,清軍經過兩次征伐新疆伊犁地區,先後平定準噶爾首領達瓦齊和輝特汗阿睦爾撒納的叛亂。乾隆皇帝總算搞定了讓他們祖孫三代都頭疼的準噶爾問題,維護了祖國統一,算是大功一件,被列入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但是,乾隆皇帝還面臨新的問題,那就是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也造反了。

清代對新疆天山南路,亦稱“回部”,與天山北路的準部並稱“南回北準”。大致範圍為天山以南,昆侖山以北,帕米爾高原以東的南疆地區。面積雖大,但是這裡有我國最大的沙漠,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瑪乾沙漠。

在準噶爾部勢大的時候,為了控制天山南路,大小和卓被準噶爾當作人質軟禁在伊犁。清朝平定準噶爾達瓦齊叛亂後,將大小和卓釋放,並護送大和卓返回葉爾羌(今新疆莎車),統領舊部。留在伊犁的小和卓野心比較大,阿睦爾撒納叛亂時,他也趁機起事,返回葉爾羌,於1757年自立為巴圖爾汗,公開反叛清朝。

1758年二月,乾隆皇帝任命兵部尚書雅爾哈善為靖逆將軍,統兵萬餘人,從吐魯番出發,進軍天山南路征討大小和卓。大軍一路長途跋涉、風餐露宿三個月後抵達庫車(今新疆阿克蘇庫車縣)。小和卓霍集佔率3000人馬,從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出發,經阿克蘇、沙雅爾(今新疆沙雅),前來救援庫車城。

雙方在庫車城南短兵相接,一番激戰後,霍集佔大敗,率殘部約800人,逃入庫車城。霍集佔見清軍勢強,偷偷帶著幾百人逃出庫車城。清軍圍城幾個月,最後得了座空城,雖然沒有打敗仗,但這在乾隆看來,據有優勢兵力卻不知進取、貽誤戰機,無疑和敗仗沒什麽區別。

主將雅爾哈善悲劇了,被革職拿問,乾隆詔令定邊將軍兆惠率兵南下平叛。前有雅爾哈善之鑒,兆惠自然不敢怠慢,僅率數百精兵輕裝從伊犁出發,迅速抵達阿克蘇。不等各路清軍匯合完畢,先率四千人馬兵臨葉爾羌城下。叛軍據城而守,此時已經進入十月了,氣象越來越冷,若不盡快行動,局勢必將對勞師遠征的清軍越來越不利。

兆惠決定率千余騎兵誘敵出城,結果剛準備渡河的時候,被衝出城外的一萬五千叛軍包圍。幾番突圍均未能成功,兆惠只好下令就地挖掘壕溝,搭建營寨,固守待援。

清軍主將被圍困,對叛軍來說無疑是個大好消息。大和卓自然不甘落後,親率五千兵馬從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趕到葉爾羌,加強了圍攻清軍的兵力。

兆惠的處境凶險萬分,好在也等來了從烏魯木齊趕來增援的定邊副將軍富德,以及所率5000兵馬。叛軍被成功突圍後的兆惠打敗,退回葉爾羌城中負隅頑抗。寒冬臘月,清軍連續作戰,過度疲累,不適合再戰,遂退回阿克蘇休整。

叛軍趁清軍撤退,佔據和闐(今新疆和田)。和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接青海,西接布魯特,南接衛藏。我們知道藏區按方言劃分,可以分為衛藏、康巴、安多三個藏區。衛藏是以拉薩為中心向西異塵餘生的高原大部。當年準噶爾名將策零敦多布奇襲西藏,就是從和闐南部翻越昆侖山,出其不意滅了控制青藏高原的和碩特部勢力。

如此重要的地方被叛軍所佔,對西藏也有很大威脅,清廷自然不會輕易放過。第二年六月,乾隆再次派清軍再次出征,兵分兩路討伐大小和卓。定邊將軍兆惠和定邊右副將軍富德各領一萬五千人馬,攻克和闐,而後直撲葉爾羌。

叛軍見清軍如此勢大,棄城而逃。清軍窮追不捨,三戰三捷,叛軍主力損失殆盡。大小和卓率殘部逃往巴達克山(在今阿富汗境內),被巴達克山汗素勒坦沙擒殺。

至此,大小和卓的叛亂被平定,新疆天山南北都重歸平靜,被完全控制在清朝統治之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