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啥是佩奇》刷屏:熱淚盈眶,是為了更好地負重前行

據說,今年首個現象級的傳播產品已經誕生了,那就是從昨晚到今天一直在朋友圈裡刷屏的短片《啥是佩奇》。

一位生活在北方山村的老人,在電話裡聽到孫子想要“佩奇”作為禮物。從來沒有聽說過小豬佩奇的他,東奔西走問遍了所有的鄉親,終於從在北京當過保姆的老三媳婦口中得知,佩奇是一隻紅色的豬,“像一隻鼓風機”。後來,兒子接老人到城裡過年,老人一包包地拿出土特產,直到最後打開了給孫子的禮物——改裝自一隻鼓風機的“工業風”小豬佩奇。

雖然是商業宣傳片,但《啥是佩奇》的傳播力突破了預設的圈層,很多不關心小豬佩奇動畫的人們也熱烈參與了討論。歸根結底,是因為短片體現了濃鬱的社會關懷和溫暖的人情味。

有積極響應者,也有不以為然的“杠精”。輿論場是豐富多彩的,有熱淚盈眶,也有冷嘲熱諷,這是這類爆炸性議題在傳播過程中的必然規律。在爭議中包容不同觀點,允許發聲者放下包袱,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才是現代文明的題中應有之義。

小豬佩奇是來自一家英國製作公司的IP。和許多來自發達國家的舶來品一樣,進入中國以後,遵循著從大城市向小城鎮、向鄉村異塵餘生的規律。《啥是佩奇》裡故事發生的小山村,無疑屬於小豬佩奇傳播圈層的最末梢。一位不使用智能手機的農村老人,不屬於小豬佩奇的目標閱聽人,他不知道佩奇是什麽,實在是太平常了。

老人不知道佩奇並不奇怪,但他在村裡兜兜轉轉一大圈,好不容易才從一位有城市生活經驗的村民處打聽到佩奇是什麽,則讓人唏噓不已。農村年輕人口向城市流動集中,是討論《啥是佩奇》時不能忽略的背景。無論如何,沒有理由讓鄉村文化因為城鄉發展的“此消彼長”而靜止。讓外面的聲音和“信號”傳進來,才能讓鄉村文化建設行穩致遠,既保留傳統,又能活躍與創新。

《啥是佩奇》刷屏,還讓人們感受到了親情的力量。老人不知道佩奇,源於鄉村發展的封閉;但在短片的潛台詞裡,還透露出兩種文明的碰撞、兩代人觀念的衝突。無論是過年到哪裡過的爭論,還是老人拿出一袋袋土特產時兒子與兒媳的嫌棄臉,都無不一顯示出家人團圓時,表面的和和氣氣下暗潮洶湧的對立。但最終,是象徵著祖父舔犢之情的小豬佩奇,化解了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最後,一家人到影院裡一同看電影,又似乎預示著傳統與現代、老一代人與年輕人之間並非水火不相容,而親情就是最好的潤滑劑。

當然,在為《啥是佩奇》精心構建的故事而感動的同時,也要突破商業宣傳的議程設定,對更嚴肅的社會問題開展應有的反思。為文藝作品熱淚盈眶,是為了在現實中更好地負重前行。

比如,鄉村通訊建設能否更加健全,擺脫資訊末梢的尷尬;國產文創能不能再加一把勁,我們不僅需要鼓風機改造的“土味”小豬佩奇,更要創造一批讓觀眾喜聞樂見的原創IP形象;進而言之,在城鄉協調發展的過程中,農村有沒有可能不要老是亦步亦趨,被動地吸納來自城市的現代文明,而能從發掘自身潛力和特色方面,找到底氣和信心?

鄉村與城市並非截然相反的對立結構,不管是居高臨下地嘲笑鄉村,還是忘掉初心片面地迷信城市,都是不健全的發展觀和價值觀。如何讓鄉村找回自己的“話語權”,需要人才,需要耐心,也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撰文/王鍾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