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就買個葯,怎麼就這麼「難」?

買葯難?!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生病了去醫院看病,醫生開了一堆高價葯,真正適合自己病情的廉價葯卻總是「缺貨」;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困擾,每次去藥店購葯都被推薦一堆保健品,真正價廉質優的藥品永遠與自己擦肩而過;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尷尬,深夜11點出門,開著車繞了好幾圈,愣是沒有找到一家夜間售葯的藥店;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觸,在網路買葯,一不留神,就可能陷入一個無解的「連環騙局」……

圖:quanjing.com

種種事件案例告訴我們,古往今來,「看病難,買葯難」就是一大難題,難以破解。

01

患者:葯價漲幅猛似房價

對患者而言,想要買到價廉質優的藥品無疑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而這一局勢在2019年變得尤為嚴峻。

2019年春節後,一篇名為《常用藥價格漲幅已超房價,個別漲幅600%!誰是元兇?》的文章在網上傳播,引發熱議。隨後,不少人發現,原來,眼下國內葯價漲幅已經如同坐上了過山車一般垂直上升,速度就快趕上北上廣一線城市的房價漲幅。

數據也印證了這一事實。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8年底,有些藥品漲幅已經高達600%。其中,片仔癀、東阿阿膠、太極集團等至少7家葯企更是宣布旗下核心產品上調出廠價或零售價,調整幅度在2.5%到30%之間不等。

過去三年,個別藥品累計漲幅高達600%,漲幅超過100%的更是司空見慣。|圖:華爾街見聞

39深呼吸在調查走訪過程中也發現,五年前售價只需4元的阿莫西林,現價已經漲到了18元;某款治療痔瘡的進口葯,已經從2018年的60元,漲到現在的120元。

拋開藥品價格高的情況,一些廉價常用藥還出現短缺現象,不少基層醫療機構和普通民眾反映,很多藥品已「一葯難求」。

種種現實告訴我們,原本幾十塊錢就能解決的小病,現在要花兩三倍的價格買代替藥品來治療。

2018年,全國中成藥漲價成常態。|圖:健康時報

對此,來自北京的小孟感受頗深。春節過後,為了能幫家人買到治療急性心絞痛的藥物——硝酸甘油片,他跑遍了北京各大三甲醫院,但皆被告知缺貨,最終,好不容易在一家藥店買到一瓶,價格卻是過去的三四倍。

「同為北京益民葯業生產的規格為100片/瓶的硝酸甘油片,其中一家藥店價格為16元,另外五家藥店價格上漲至30多元,是過去的三四倍。」小孟告訴39深呼吸,不僅藥店缺貨,社區醫院也很難買到,在市面上,硝酸甘油片已經面臨斷貨,而在售的替代葯硝酸甘油氣霧劑價格也漲到近40元一瓶。

不斷高漲的葯價以及無限期斷葯的現實,引得小孟唏噓不已:對於普通人而言,買葯已經如此折騰,隨之而來的生活可想而知,實在太艱難了!

實際上,面臨這一窘境的不止小孟一人。

小彭最近也很茫然,不知道什麼緣故,她跑遍上海多家三甲醫院,也沒能買到過去很常見的用於調節血脂、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某進口品牌他汀葯。

「不僅這家醫院,周圍的醫院都缺這種葯,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所謂的『4+7』帶量採購政策。」醫生說,今年進口他汀葯在醫院的銷售量與往年相比會有所減少,醫院已經不再集中採購。

「如果實在著急,可以選用其他仿製葯代替。」小彭如此複述醫生的話,她知道,醫生口中的仿製葯,是指在劑量、作用及適應症等方面與之前所購藥物相同的一種仿製品。

仿製葯是否真的會與原先的進口葯一樣,這一問題的答案,小彭無從得知。她只知道,仿製葯最大的優勢無疑是價格,但價格相差懸殊,很可能會出現藥效的隱患。

02

葯企:這個鍋,我們不背

其實,「買葯難」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我不是葯神》中對於這一話題展現得淋漓盡致,「我不想死,我想活著」、「他們吃不到天價葯只能等死」、「他才二十歲,他就是想活命,他有什麼錯」等語句的描述更是鮮明透徹。

為何會出現「買葯難」的現象?

很多人直接將問題的矛頭指向企業。在他們看來,在醫療藥品行業中,藥品的目的是為了治療疾病不假,但完全治癒疾病以及緩解部分癥狀卻不是製藥企業的終極目的,畢竟,藥廠也是企業,他們需要的是盈利。所以,葯企很大程度會成為「買葯難」的幫凶。

針對此觀點,浙江京新葯業OTC事業部總經理羅明華表現得多少有些無奈,他直言:葯價高和買葯難的問題並不是葯企從中作祟。

「葯企也很難!」羅明華叫苦不迭,他告訴39深呼吸,市面上的廉價葯並非企業不生產,只是原材料短缺,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有機構總結了感冒藥漲價的6個原因。|圖:前瞻經濟學人APP

一方面,葯企生產藥品需要對外採購原材料,而原材料的匱乏,必將導致葯企無法生產對應的藥品。

另一方面,葯企生產一款藥品,需要支付原料成本、加工成本、員工成本等多項成本。而隨著全國物價的上漲,生產藥品的成本也在增加。例如,2018年兒童葯撲爾敏原材料的價格就從200多元一公斤最高漲到兩三萬一公斤。為了使企業正常地運營下去,企業不得不抬高藥品價格。

撲爾敏,即馬來酸氯苯那敏,主要用於鼻炎、皮膚黏膜過敏及緩解流淚、打噴嚏、流涕等感冒癥狀。|圖:originoo.com

此外,對於所有葯企而言,要想研發一款新葯無疑是一個漫長又充滿跌宕的過程,更是一個耗資巨大的工程:數十年的研究論證立項、上市前的各種臨床實驗、適應症上報審批等一系列的挑戰,這些絕對不是所有製藥公司能夠承擔得起的代價。

新葯研發全流程。|圖:億歐

以兒童葯為例,由於兒童葯面向的群體是懵懵懂懂的孩子,為了讓孩子能順利將葯服下,以及儘可能減少藥物的副作用,有效性、安全性、便捷性、口味則成為葯企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而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就需要兒童葯製造企業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費用來研發生產出真正適合孩子的藥品。

「每片葯的背後蘊含著技術含量、人員工資,國人往往隻關注藥品本身而不關注背後的價值及成本,這對企業而言並不公平,」在飛龍醫藥控股集團副總裁孫大正看來,遭受「一葯難求」這種現象困擾的不止老百姓,葯企也很無力。除了原材料、生產成本及研發風險的製約,葯企還得面臨流通領域的不公平、不公正。

孫大正介紹,葯企在流通環節就吃過很多「啞巴虧」。「老百姓埋怨藥品貴,就把葯企一起罵了,其實,很多葯企只是在進行正常的商業盈利,藥品貴是源於『多票』的流通環節。」

「多票製」VS「兩票製」。|網路圖片

事實也是如此。據39深呼吸調查發現,其實,藥品出廠價並不高昂,一片藥品成本價只有幾分錢,但最終到達患者手中會上升至幾塊錢,甚至幾十塊錢。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在過往的銷售環節中,藥品通常在流通過程中經常出現四票、五票甚至七票、八票的中間環節,而在經歷流通環節的層層加碼後,葯價自然會比原始出廠價格高出好幾倍。

一邊是百姓的「救命葯」,一邊是葯企的長遠生存,擺在患者面前的是亙古不變的購葯難題,而擺在葯企面前的著實也是一場硬仗。

03

零售藥房:銷售藥品是唯一盈利模式

對非臨床專業的普通人來說,想要買到質優價廉的藥品,在某種程度上,不亞於登天。

畢竟,患者購藥行為並非與企業直接進行。當藥品出廠後,還需要通過無數中間環節,存在著諸多銷售渠道,例如藥店。一般情況下,藥品需要經過藥店銷售後才能到達終端客戶,而在此過程中,藥品價格也勢必會進行一些微調。

圖:quanjing.com

對此,小萌深有體會。在她看來,如今,走進一家藥店就好似步入一個傳銷據點一般。她記得,某次路過藥房想去買一支慣用的酮康唑乳膏,誰知,自進入藥店大門開始,就深感自己陷入了一個深深的圈套中。

「在我說完自己的買葯需求後,店員並沒有給出我常用的酮康唑乳膏,而是從櫃檯下拿出一支金碧輝煌的盒子,只見那個盒子閃著金色的光,看上去就價值不菲。」小萌說,隨後,店員便開始賣力吆喝,自己推薦的葯療效有多好,價格有多便宜,但在我問到價格時,她卻說35元。

這一價格是平時所用的酮康挫乳膏的十幾倍,小萌一時間難以接受。但店員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立馬投來鄙視的目光,擺出資深講師的姿態,科普、遊說、討好、勸誡……各種陣仗一一上演,引得其他顧客側目,最終,受迫於顏面小萌只得乖乖掏錢、買單、轉身、離開。

「我雖然不懂藥理,但是我知道,同樣的成分,療效肯定都差不多。我是要多花30塊錢買個盒子嗎?」小萌自嘲:自己走過最長的路就是店員的套路。

而在購葯時,小萌也發現,同一類藥物在藥店櫃檯,多則能找到十幾種不同廠家、規格的產品,售價各不相同。其中,除了一兩種來自大廠家外,大部分都是「雜牌軍」,有些小品牌的藥物價格卻與大品牌相當,甚至更高,藥店店員往往也是更願意推薦此類葯。

去藥店買葯,你可能需要蹲下來。|圖:微博 @經濟參考報

藥店為何會採用這種銷售模式?

對此,某業內人士告訴39深呼吸,很多老百姓埋怨「買葯難」,以為藥店賺了很多錢,這是一種誤解。近年來,藥店門面租金、人力成本上漲,各種辦公用品價格逐年上升,運營成本比以前更高,導致藥店的業績增長乏力。數據也印證了這一現實:據不完全的統計,現下,大批量連鎖藥店中,有40%以上藥店處於虧損狀態。

而藥店本身就是企業,理所當然,要想生存就得以盈利為導向,為了改變虧損的現狀必然要在葯價上做文章,故意向患者推薦高利潤的藥品。而且,廣受患者信任的藥店執業藥師,也因為要承擔藥店平台90%的銷售任務,為了績效和個人收入,往往會陷入隻向消費者推薦毛利潤高的藥物的「怪圈」,而普通店員,就更不用說了。

殊不知,如此只會引起消費者的反感。要知道,在國外,藥師需要承擔多種職責,包括釋並能配製處方;正確評價處方和處方調配中的藥物,如藥物的安全性、生物等效性、理化穩定性、配伍禁忌等;定期向社區群眾介紹新葯、藥品不良反應等信息,宣傳防病治病等知識;對非處方葯的銷售進行指導……

「從目前連鎖藥店的生存現狀來看,銷售藥品是目前唯一的盈利模式,聘請的執業藥師都是以銷售額來考核績效,這是一個不合理的現象。」百通世紀藥學事業部總監王震說,目前,藥店零售更強調「經濟效益優先」。

2009年-2017年全國藥店行業銷售額及增速。|圖:中國產業信息網

可以預見,這樣的模式勢必會導致賣葯不單單為了治病救人,而是更看重利益,如此,只會擾亂市場規律,加重企業間惡性競爭的趨勢。

這就如同耳熟能詳的銀子故事,如果每個人都用真銀子交易,有些「聰明人」拿不純的銀子交易,結果便沒人願意拿真銀子交易。要規範市場秩序很難,但要擾亂市場卻很簡單,要想解決老百姓「買葯難」的這個問題,就得先規範整個醫藥零售市場秩序。

04

現實:廉價+有效=悖論

威廉·奧斯勒曾經說過,行醫是一種以科學為基礎的藝術,它是一種專業,而非交易;它是一種使命,而非行業。從本質上來講,治病救人是一種善良人性和友愛情感的表達。而賣葯者是最有能力、最有條件去展現人文關懷和有溫度服務的一方。但現實,確是與此大相徑庭。

當然,為了改變「買葯難」的現狀,為了使賣葯者重新散發人文關懷,國家也在不遺餘力地推動藥品改革。過去一年,醫藥行業重磅政策頻出,兩票製、4+7帶量採購、葯佔比、葯價談判……無不在說明同一個趨勢:葯價要降低,要讓患者得實惠、降負擔。

2018年10月6日,中國政府網發布了一篇題為《藥品貴、看病難?國務院開出這些「方子」》的報導。|圖:中國政府網

但事物具有兩面性是亙古不變的定律,在一片叫好聲之中,不少人還是會發現,藥品價格在一片降價的吆喝聲中最終依舊進入猛漲態勢。

對於這一態勢有人唱好也有人唱衰。廣譽遠董事長張斌就言簡意賅、斬釘截鐵地對39深呼吸說道:「在醫藥領域,一分價錢一分貨是有一定道理的。對於身患疾病的患者來說,好療效的藥品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而不是一味去追求廉價葯。未來,高品質的藥品一定是大勢所趨,又廉價又有效的葯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是個悖論。」

「這就好比喝一瓶茅台酒要2000元,穿一件好衣服2000元,喝了酒對身體沒有任何益處,穿衣服各有各的品味,人們都捨得喝捨得穿,但在提到藥品的時候,花幾十元都覺得很貴。實際上,很多時候,並不是葯價昂貴,而是個人消費理念的不同。」

張斌說,放眼全世界,中國葯價並不昂貴,對比日本、韓國等國家,同樣的葯,其他國家往往會比中國貴出三四倍,但是外國人還是很喜歡購買,這是為何?主要是因為國人相信其療效。

然而,對此觀點,也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在該人士看來,與國外藥品價格相比,國內藥品價格確實比較便宜,但這忽略了中國人與外國人的消費水準與經濟收入水準之間的差距。

2012年全球各地區人均國民收入與醫藥消費情況。|資料圖片

據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而在2017年日本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約為1.7萬美元,韓國約為1.65萬美元。

所以,不難發現,無論是基於葯企的研發難點亦或是藥店的利益考量,再或者是國家的經濟發展現實,患者「買葯貴、買葯難」的現象,都有極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時代原因,也是由國家目前各個方面發展不均衡和局限性所導致。

雖然就目前形勢而言,短期內想要緩解患者「買葯難」的情況,就好比將森林種遍撒哈拉沙漠一樣,長路漫漫,荊棘密布。但是值得期盼的是,隨著我國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成立、醫保局的建立、仿製葯一致性評價的進行、4+7帶量採購政策的頒布……相關部門的種種努力仍在進行中。

39深呼吸堅信,希望,就在腳下,未來,仍然可期。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