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馬思純演《第一爐香》被吐槽?盤點“張迷”眼裡的女主角們

在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我們喜歡的小說即將被一個不適合的女演員來演。半山裡那個穿翠藍竹布衫外罩絨線背心的葛薇龍,怎麽就能夠讓眉眼不怎麽細膩的純純來演呢?

我在黃昏的時候讀到電影《第一爐香》開機的消息隻覺得荒涼,螢幕上的6號字漸漸眩暈,也是因為寫了一天字的緣故,變成看不清的一團。就是……怎麽能夠?怎麽就能夠的?

張愛玲對她筆下每一個女性角色,都是精心雕琢。於是這讓很多年後讀她的我們,也根本就是小心翼翼、如癡如醉。讀小說這件事是這樣,你不會主動構築或想象一個角色的現實形象,但每次合上書,你發誓你腦海中會出現一些個影影綽綽的人形來。而葛薇龍,絕對不是純純,既不是那個氣質,也不是那個外形。

她一定最好要是真正的少女。如果年齡上略過了,也一定要是少女那樣瘦怯怯的身材。小說裡形容,姑母已經很嬌小了,薇龍試穿她的網球服,卻還是大,腰還要別上一點,而且姑母還說她腿太瘦。薇龍應該是“纖麗”。這樣,她在香港半山徒步去姑母豪宅那段,才能由瘦怯的身材和半山曲折悠長的路,形成一種對比,借此寓示美貌少女將來階層攀爬的艱辛。她的寒素,和她嘗到甜頭的那種華麗生活,要形成鮮明的距離。

這般通向豪華、高級的香港山路,張愛玲當年自己也是走過的。她坐公交去淺水灣飯店看母親,下車後還要走不近的一段。當時張對於母親心理上的遙不可及,孕育到葛薇龍那種清貧女孩對於高級物質的遙不可及。精魂,這樣由紙上傳下來。

然後再看男主。喬琪喬我心中最接近的形象是什麽?黃秋生年輕時演過一部電影,《花街時代》。它講述灣仔在50年代末,歡場女子的傳奇故事,黃秋生在裡邊飾演一個出身曖昧的英俊混血。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覺得張愛玲形容的“再好的也是脾氣有點陰沉沉的,帶點丫頭氣”的混血男孩,躍然紙上。當然這部電影和張原著無關,只是作家觀察到的人性,過了二三十年,還是可以那麽精準地透過另一個故事的人物,反射出來,可見她看人看到了骨子裡。

而且在《花街時代》,女主角夏文汐,可不就是張愛玲在《沉香屑:第一爐香》(以下簡稱《第一爐香》)裡形容的那種“深目削頰”的粵東佳麗,橄欖色皮膚,“糖醋排骨”之流。而且巧了,在《第一爐香》張愛玲也描述過灣仔那個地方,原就是“充滿了下等的娛樂場所”,所以薇龍才會被醉醺醺的英國下等水兵調戲,然後自況地說,“我原是和她們一樣的”——她之前看到了在慘烈的汽油燈下,站著賣身的女孩子。

《第一爐香》是張愛玲創作前期的小說,也是她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的重要作品之一。在這部小說裡,我們可以看見年輕的張愛玲,將自己某些青春時大的希冀,賦予了小說中的人物、事物。葛薇龍剛入梁家時,梁太太為她置的那一件又一件新衣,也飽含了作者的渴望。張青春期時最被苛扣的欲望,便是衣服,後母那件碎牛肉顏色的舊旗袍,她不止一次憎惡地提到,是她永遠忘不卻的陰影。

這麽一部作家寄予了自己希冀的小說,最終影視化的形象如此偏離原著的氣質,確實會讓書迷不忿。

小說裡,在具有狂歡意味的灣仔,薇龍這麽和喬琪喬說:“我愛你,關你什麽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這句話其實說明了薇龍最後對愛的硬氣:她已經想明白了這件事。她自去愛她的。而且,她前期的卑微是對愛的卑微,並不是對人的卑微。

然後我再次想起純純那條簡單地把薇龍的愛理解為“卑微”的微博。心,像淡巴菰花一樣淡。

除去《第一爐香》令人悲涼的選角,蔣欣演曼楨的《半生緣》馬上也要播了。哎……但曼楨是瘦得一張紙一樣啊。在小說裡,她為了節省開支、早點脫離姐姐而經濟獨立,經常飯吃得很少,省給弟弟妹妹吃。或吃得很快就結束了,因為她身兼數職吃完晚飯還得去補課賺錢。那麽豐腴的蔣美人怎麽演這種長期吃不飽、瘦弱美的小家碧玉呢?

看來看去,《半生緣》最難忘的一個改編,似乎還是吳倩蓮版的曼楨。我第一次看電影裡吳倩蓮戴圍巾出場的造型,就覺得,哎呀,我想象中曼楨戴圍巾,也就是這樣了。而且吳倩蓮那種瘦卻幹練的樣子,不恰好就是自食其力的曼楨?連最後曼楨和世鈞定情的那個紅毛線手套,都和原著那麽貼合。吳倩蓮恰好也不是那種驚天動地的美,而且其實有點上海小家碧玉的姑娘的那種,不是十足十的洋氣,卻舉手投足間一些還是講究的小細節。去到南京時,上海姑娘身上那種不經意的驕矜,也淺淺透露出來了。

黎明演的世鈞,也頗符合小說中勾勒出的那種軟糯、沒有棱角的性子,一種好人家孩子透出來的那種面相上的不精明。黃磊瘦帥的時候和上海本地帥哥形象也很符合,浮出書中勾勒出的那種長得好看的人的適度自戀。《半生緣》也是許老師是導演啊,怎麽到了此次《第一爐香》就……

另一部許鞍華導演的《傾城之戀》,當時也被認為繆騫人這個選角不合適。確實,流蘇的漂亮,那種“適合低頭”的美,繆騫人似乎真不具備。但是,這部電影如今看過去,也許是因為年代老吧,卻覺得還滿熨帖的。尤其是它把當時淺水灣酒店的實景,盡皆收入到影畫。也可以解一解廣大書迷對張筆下多次出現的、將窗簾都染藍的這座飯店的好奇。

《傾城之戀》後來還出了個電視劇版。儘管情節我非常不能苟同,但陳數演白流蘇,還是很符合的。但就算如此,它情節被改得絲毫不優美,也不合理,使這部劇很多張迷還是看不下去。

我之前住在常德公寓,晚上,走到公寓裡的陽台,遙望上海的遠疆。心想,好麽,這就是她當時創造那麽多精彩作品的地方,她經歷愛情的地方,她悲涼的地方。這種紅塵中的曠世感,不正是很多張迷自她作品中所得出的嗎?所希冀的嗎?

張愛玲筆下的每一個角色,都像作家精心焚的一爐香,每一個都是被她這麽耗費心血地“薰”出來的。所以,看見極不適合的選角,無數跟她靈魂有過交流的讀者,才會這麽憤怒。當然,一部戲的選角應該也是有很多複雜、不可控因素。但是在這個世界上,還是有那麽多成功、精彩的,對小說的影視改編。那些成功的改編,普及了作者的思想和文字,讓原著作家,為更多的人所熟知、所喜愛。張迷肯定還是希望更多有才華的人,用影視化語言去理解和引申她,用他們擅長的畫面語言,將她文字中縈繞的美感,展現出來。這樣的改編,才是人們真正歡迎的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