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塵封一個世紀的“暢銷書”就這樣重見天日

“十多年前我在撰寫蘇慧廉傳記時,就知道了他的長女謝福芸。當時有英國朋友告訴我,在英國,謝福芸的名氣要比他父親大。在20世紀英國大眾讀者的眼裡,謝福芸是個暢銷書作家兼社會活動家,經常在媒體就中英關係問題發表評論文章,儼然是個中國問題專家。我初聽有些驚訝,但當讀了謝福芸的小說就釋然了,這麽好的書,我迫切希望介紹給廣大的中國讀者。”

——沈迦

“英國名媛旅華四部曲”

(點擊封面可跳轉購買)

[英]謝福芸著 沈迦主編

東方出版社2018年5月版

213.00元

書寫:謝福芸與中國

1885年11月21日,在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個小城裡,英國傳教士蘇慧廉的小女兒出生了。父親給她取名叫多蘿西婭,含義是“上帝的禮物”。蘇慧廉在清光緒7年(1881年)10月,來到浙江溫州,任循道公會傳教士。他在溫州生活了20多年,說的一口溫州土話,設立禁煙所,修醫院,建學堂,對自己的傳教事業非常投入。他還編撰便於外國人學習中文的《四千常用漢字學生袖珍字典》,向西方介紹中文典籍。  

今天的溫州第二人民醫院,住院大樓前有一塊刻有“定理醫院”四個字的青石碑,正是當年蘇慧廉創建醫院留下的遺跡。由於在教育方面的傑出才能,蘇慧廉後來被聘為山西大學堂的總教習。隨後他受聘牛津大學,成為著名漢學教授,中國許多著名知識分子造訪牛津都由蘇慧廉接待,如蔡元培、胡適。  

蘇慧廉

多蘿西婭自小隨父母生活在溫州,7歲那年,她被送回英國接受教育。1904年初夏,19歲的她考取劍橋大學的紐海姆學院,這所學院以培養了很多優秀女性而聞名。1911年,多蘿西婭以優等生身份從劍橋大學畢業,回到中國,懷著滿腔熱情,在北京創辦了培華女校(這是林徽因的母校)。  

1912年2月,多蘿西婭與母親避居天津,寄居在翁斌孫(翁同龢的侄孫)家中。翁老先生將多蘿西婭收為義女,並給她取中文名“福芸”,意思是幸福的園丁。1913年1月,福芸與英國駐華外交官、中國問題專家謝立山爵士成婚,從此大家稱她為謝福芸。  

謝福芸

1923年,中國大部分地區遭受水災,謝福芸以外交官夫人的身份動員居住在中國的歐洲人為災民募款。但是,儘管她到處發表演講,卻收效甚微。謝立山最了解妻子的強項,建議她給在中國的英文報紙寫文章,出乎意料的是,僅僅憑借一篇文章,她就募到了30英鎊的捐贈——這在當時絕對是個大數目。其後,謝福芸便一發不可收,創作了大量與中國相關的作品。1924年,謝福芸的處女作——《名門》寫成並出版,熱賣歐美,她由此一舉成為暢銷書作家。在書中她為讀者勾勒了從清朝滅亡到日本全面侵華前的這一段時期中國的社會圖景,細膩、真實而生動。  

謝福芸一生6次來華,她通曉東西文化,再加上父親、丈夫橫跨中英政學兩界的人脈,為她深度了解中國提供了一般人不具備的條件與資源。她生活的年代,恰好覆蓋了清末、民初、北伐、抗戰這4個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時期。她的小說,也是按照這個時間線陸續創作出來的。繼《名門》之後,她分別又創作了《中國淑女》《嶄新中國》《潛龍潭:北平新事》3部作品,在當時的西方都十分暢銷。  

發現:沈迦與蘇慧廉

沈迦

2018年5月,謝福芸的這4部小說,以“英國名媛旅華四部曲”的叢書名字由東方出版社在中國第一次出版。該叢書主編沈迦介紹,謝福芸的書雖然是以小說的面目出現,但書中的故事、人物及時代背景卻並非虛構,她在書中留下了不少中文史料中不常見的關於這些民國名人的軼事趣聞。謝福芸以一個外國人的角度,觀察中國人的生活,細膩生動,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生活場景,可以說是當時中國最直接的歷史記錄,如今看來對歷史研究者頗有史料價值,也給讀者了解那段歷史提供了一種另類的視角。  

在談到這套書的出版緣起時,沈迦說:“十多年前我在撰寫蘇慧廉傳記時,就知道了他的長女謝福芸。當時有英國朋友告訴我,在英國,謝福芸的名氣要比他父親大。在20世紀英國大眾讀者的眼裡,謝福芸是個暢銷書作家兼社會活動家,經常在媒體就中英關係問題發表評論文章,儼然是個中國問題專家。我初聽有些驚訝,但當讀了謝福芸的小說就釋然了,這麽好的書,我迫切希望介紹給廣大的中國讀者。”  

沈迦現在定居於加拿大,但是他出生於溫州。杭州大學新聞系畢業後,他擔任了《溫州日報》的記者、編輯。一次,他偶然了解到溫州圖書館藏有蘇慧廉的兩本英文著作,塵封已久,這條線索引發了沈迦對蘇慧廉的研究興趣。2007年他決定寫一本關於蘇慧廉的傳記,打撈那些堙沒於歷史時光中的陳年往事。  

為了寫好這本傳記,沈迦去英、美、加等國和我國香港、澳門、台灣等地的檔案館和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經他過目的檔案、著述、專著和論文、資料有近300種之多。除此之外,他還走訪了蘇慧廉曾經工作和生活過的城市,從溫州到太原,從上海到北京,從香港到澳門,從牛津到劍橋,英倫半島沈迦就去了兩趟,重返歷史現場,尋找歷史後人。  

2013年沈迦出版了《尋找·蘇慧廉》(新星出版社出版),他用翔實的史料,為讀者還原了蘇慧廉百年前的人生軌跡,也描繪出大時代的波瀾詭譎,引發當時學界和社會關注,可謂叫好又叫座。此後,沈迦繼續尋訪調研,利用未用盡的一手材料,繼續敘說與蘇慧廉有關的在華傳教士的逸聞趣事。2016年他又出版了第二本書《一條開往中國的船》(新星出版社出版)。  

編輯:黃珊珊與四部曲

黃珊珊

東方出版社編輯黃珊珊曾經擔任《一條開往中國的船》一書的責編,陪同沈迦在京、滬、江浙等多地做宣傳活動,對他的口才和做事的認真態度十分佩服。出差途中,黃珊珊聽沈迦講他如何抽絲剝繭、偵探般從謝福芸的小說中“破譯”了諸多歷史人物的原型,例如謝筆下的GUNG家即晚清大名鼎鼎的翁家等等。沈迦講得繪聲繪色,黃珊珊也聽得津津有味。一次吃飯時,沈迦提議起可以借“蘇慧廉熱”翻譯出版謝福芸這幾本小說,應該有價值、有市場,黃珊珊當即表示十分讚同。

美好的想法有了,具體執行起來卻要克服不少困難。雖然是公版書,但要把書做好、做精,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好的譯者。經過多方聯繫,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李雪濤老師熱心推薦了3位骨乾翻譯:龔燕靈、程錦、房瑩,沈迦也推薦了一位精通外語的年輕老師左如科。這樣,分散在北京、南京、加拿大、沙特、德國的編輯、策劃、翻譯組成的“多國部隊”就這樣浩浩蕩蕩地開工了。  

謝福芸這4本小說先後出過英國版、美國版,精裝版、平裝版、口袋版等眾多版本,這給後來翻譯編輯、對照版本都增加了不少難度。幸而有微信,天涯若比鄰。黃珊珊回憶,北京與溫哥華有8小時時差,很多次在深夜,編輯或求教書內書外歷史掌故,或滔滔不絕探討出版細節,沈迦都十分耐心地進行解說,他既是這套書負責、靠譜的顧問,也是有問必答的“活字典”。  

經歷了無數這樣全情投入的“不眠之夜”;經歷了春節延期回家的“痛苦”;經歷了工作以來幾乎最嚴重的病痛折磨;兩載耕耘,“四部曲”終於“如期”出版。黃珊珊認為“也許我們報答上一代並不辜負自己寶貴生命的做法就是給予下一代相似的恩賜——不求回報地工作”並且“讓思想的花園裡,開滿不敗的花朵”。  

臨近下印廠,黃珊珊為套裝趕製一套4張藏書票又熬至深夜,她認為,讀書,做書,就像與良師益友為伴,這些塵封已久的好書能夠經她之手重見天日,奉獻給今天的讀者,讓她感到甜蜜與滿足。謝福芸和“英國名媛旅華四部曲”對黃珊珊而言,是一場充滿美好和感恩的遇見,她期望這套書對於讀者來說也是一場令人難忘的美麗邂逅。

作者:鄭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