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TOP10|2018年度結構性心臟病十大熱點新聞評選結果出爐!

上個月

就在臨近2018年結束

2019年即將到來之際

亞太結構青年俱樂部主辦

嚴道醫聲網、醫心傳媒、遠大康程、中國醫學論壇報、心血管遠程平台

5家媒體聯合發布的

《TOP10|2018年度結構性心臟病領域10大熱點新聞評選》

經過緊鑼密鼓的評選

獲得了領域同道的高度關注

經過統計,總收錄有效網路投票3631份

經過專家評選(40%)、亞太結構青年俱樂部評選(30%)網上評選(30%)權重排名

終於在今天揭曉結果!!!

TOP 10

2018年度十大熱點新聞

1/10

【心衰/起搏/肥厚性心肌病】超聲指導下肥厚性心肌病的消融(Liwen術式,劉麗文)

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治療是困擾醫學界的一大難題,西京醫院劉麗文教授獨創了Liwen術式,其通過經皮肋間穿刺將射頻針經心外膜心尖部置入室間隔進行HOCM的消融,其原理依賴於射頻產生的能量,對室間隔肌肉進行安全而有效的消融治療。

Liwen術式為HOCM患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治療方式,相關結果已經於JACC報導,引起了國際廣泛關注。

2/10

【二尖瓣】 MitraClip COAPT Trail 結果發表,緣對緣修復指征向FMR拓展(NEJM)

2018年二尖瓣返流介入治療領域的最重磅試驗,毫無疑問,應該歸屬COAPT研究。

緣對緣二尖瓣修復器械二尖瓣夾子(MitraClip)已在歐洲和美國使用了十多年,目前完成約7萬例手術。目前國際指南適應證主要是治療原發性返流的患者,並不支持MitraClip用於繼發於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功能性二尖瓣關閉不全(FMR)患者,主要強調在這種情況下缺乏支持器械功效的證據。

COAPT研究首次證實了MitraClip治療功能性返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入選610例患者,隨機分組MitraClip+藥物治療組 vs. 藥物治療組。最終結果顯示,在心力衰竭和嚴重FMR患者中使用MitraClip不僅顯著降低心力衰竭(HF)再入院的主要終點(35.8%和67.9%,P <0.001),同時降低了2年死亡率【29.1%對46.1%(HR 0.62; 95%CI 0.46-0.82)】。

實際上COAPT在TCT 2018公布之前引發了各種的猜測,為研究貢獻最多患者的Saibal Kar教授曾與筆者通話,對研究結果充滿不確定性。因為就在其發布前1個月,2018年的歐洲心臟病學會大會上,另外一項MitraClip治療FMR的試驗MITRA-FR顯示,304名FMR患者的MitraClip和最佳藥物治療的隨機比較,其主要終點1年內再住院或全因死亡無差異。

COAPT歷時八年,經過嚴格的篩選和隨訪方才完成,一方面體現了研究的嚴謹,另一方面卻提示其代表了一個高度選擇的患者群。在COAPT研究中,洛杉磯的Cedars-Sinai中心貢獻了最多的入選患者,然而在接近5年的期間僅入選包括46名患者。也就是說,在COAPT試驗中最活躍的中心每月不到一個患者,入選極度苛刻!

無論如何,COAPT仍然為大家帶來了FMR介入治療的曙光。未來如何挑選合適的病人是我們臨床面臨的挑戰。

3/10

【平台建設】TAVR中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臨床路徑發布

2018年10月12日,《TAVR中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臨床路徑2018》在第二屆中國結構性心臟病周線下集會暨第二十九屆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GW-ICC)結構性心臟病論壇正式發布。

該路徑由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結構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分會結構專家委員會共同制定編寫,共計26位權威專家參加了寫作。其涵蓋了TAVR手術整個體系的規範化理論知識。

此版臨床路徑的發布,正值我國TAVR手術呈現快速發展時期,不僅為已經和計劃開展TAVR手術的醫院提供了專業的臨床實踐指導,更好地保障TAVR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也將推動TAVR技術在我國的進一步普及和規範,使這一醫療技術更好地服務於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標誌著我國TAVR手術的規範化發展又邁上一個新台階。

4/10

【肺動脈瓣】Venus P-Valve完成全球多中心臨床研究

2018年,介入肺動脈領域,中國技術可謂一枝獨秀。

作為全世界第一款適合於自體右心室流出道的介入肺動脈瓣膜,啟明醫療生產的Venus P瓣膜系統已於近期完成了全球多中心臨床研究。

於此同時,歐洲著名頂尖雜誌Eurointervention更是史無前例的同時報導了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領銜的中國臨床研究及由倫敦St Thomas醫院Shakeel教授領銜的國際多中心研究兩篇原始論著報導。

這兩篇研究分別納入了55例及38例肺動脈瓣膜反流患者,研究結果提示手術成功率分別高達98.2%/100%,以及極低的併發症和不良事件發生率,Venus P瓣膜植入後,患者肺動脈瓣膜反流明顯消失,右心室結構重構明顯趨於良性。作為中國智造走向世界的典範,相信中國的肺動脈介入瓣膜將繼續引領全球。

5/10

【二尖瓣】中國Valveclamp緣對緣修復裝置完成FIM

2018年10月31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順利完成一例國產二尖瓣夾合器(ValveClamp)手術,標誌著VavleCalmp 的First-in-man研究順利完成,我國自主研發二尖瓣介入修復器械獲得重大突破。

ValveCalmp 的first-in-man 研究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作為PI,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達新主任醫師,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吳永健教授、潘湘斌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郭應強教授為分中心PI。

作為我國第一款二尖瓣緣對緣修復裝置,FIM研究共完成12例患者,均為高齡、傳統外科手術風險高危、二尖瓣重度返流患者。手術成功率達到100%,所有患者術後返流均降到輕度或以下,無一例發生手術相關嚴重不良事件,顯示出超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更可喜的是,手術操作更為簡單,醫生熟悉器械之後,後期病例導管操作時間均在20分鐘以內。

6/10

【二尖瓣】中國MitralStitch介入二尖瓣修復器械完成FIM

MitralStitch作為我國第一款自主創新微創介入二尖瓣修復器械,兼顧了人工腱索修復及緣對緣修復兩種概念。

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壽院士的帶領下,阜外醫院潘湘斌教授團隊及安貞醫院孟旭教授團隊於2018年成功完成了我國第一個微創二尖瓣介入治療研究(MitralStitch FIM研究),相關結果分別在TCT,CSI,AATS等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上做了報導。

相關學術結果在歷史悠久的美國胸科醫師協會(STS)會刊(IF:3.85)的發表,也標誌著中國介入二尖瓣修復領域的研究取得的結果也正式獲得國際認可。

MitralStitch作為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產學研轉化理念踐行的優秀代表,及中國自主研發的心血管介入類醫療器械的典範,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與德晉醫療共同研發,並具有多項國內及國際專利。

7/10

【三尖瓣】長海醫院LuX介入三尖瓣FIM完成

上海長海醫院徐志雲主任長官的介入心臟瓣膜創新團隊,在陸方林教授等主要研究者主導下,醫工協作,創立全新理念、研發成功國際原創的經導管三尖瓣置換裝置——LuX-Valve,並成功應用於臨床。

徐志雲教授領銜的該研發團隊,經過近3年的刻苦努力和潛心研究,創新性提出房室瓣位置「非徑向支撐力依賴型介入瓣」這一全新理念,並在此基礎上設計了經導管三尖瓣置換裝置——LuX-Valve。

該產品已成功應用於臨床,治療了11例極重度三尖瓣返流患者,臨床及實驗數據被國外著名專家引用並寄予厚望,在介入三尖瓣置換領域領跑全球。

日前,長海醫院聯合國內多家部門啟動LuX.Valve國內多中心臨床試驗,有望為更多嚴重三尖瓣病變患者帶來福音。

8/10

【左心耳封堵】我國左心耳封堵技術先驅之一的林逸賢教授提出極簡式左心耳植入概念

2018年,林逸賢教授提出極簡式左心耳植入概念相關論文全文發表在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上,標誌著該項理念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

近年來,左心耳封堵技術被越來越多的循證醫學證據證實在房顫患者的卒中預防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相對於我國800~1000萬的房顫患者基數,以及巨大的患者人群,在我國推廣安全、有效的左心耳封堵簡化術式具有極其重要意義,林教授因此提出了「極簡式」心耳封堵(Minimalist Appendage Closure,MAC),並進一步對其可靠性及安全性,以及相關技術流程標準進行了很好的驗證。

其核心理念為不過分依賴TEE,麻醉條件的限制,從而便於更加簡化手術流程,使技術更容易推廣及普及,並且降低患者相關費用。 該理念為我國學者在近年來左心耳封堵領域提出的重要概念。

9/10

【先心病】可吸收房間隔封堵器的臨床應用

2018年5月底至6月初,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兒科張智偉教授開展可吸收房間隔封堵器的臨床預試驗,植入5例房間隔缺損兒童患者均取得成功,且三個月隨訪結果滿意。同時,廣東省人民醫院作為牽頭部門即將開展Absnow?可吸收房間隔缺損封堵系統的全國多中心臨床試驗。

Absnow?可吸收房間隔缺損封堵系統植入體內的封堵器最終降解產物為水和二氧化碳,隨著代謝排出體外。可吸收封堵器將解決目前封堵器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廣泛應用的鎳鈦合金封堵器在體內永久殘留較多的金屬成分,擬可消除房室傳導阻滯等遠期併發症,為患者日後經房間隔術式保留手術路徑,進行核磁共振等檢查更為方便。

Absnow?可吸收房間隔缺損封堵系統創新產品的成功應用對先心病治療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0/10

【主動脈瓣】中國可回收自膨脹式瓣膜系統成功進行臨床應用

2018年,緊跟國際步伐,我國兩款自主創新研發的可回收TAVR系統(Venus A plus系統以及VitaFlow plus系統)成功進行了臨床應用,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能夠自主生產相關高端心血管類醫療器械的國家。

這兩款產品分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王建安院長團隊協同上海微創醫療以及啟明醫療等高科技企業共同研發,體現了我國產學研結合的優勢,成為了2018中國TAVR領域的驕傲。

感謝各位評審專家

感謝青年俱樂部全體同仁

感謝各位同道的支持

感謝各位媒體的參與

願我們共同打造結構性心臟病的2019年!

歡迎投稿、推廣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