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伏天到了,聊聊冬病夏治

芸菱有話說

狹義來說,冬病夏治療法主要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即在農曆夏至之後的三伏天,採用穴位貼敷的方法,通過中藥對人體穴位的刺激,激發經絡功能,調和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和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調動人體的內在抗病能力,調整機體和外界環境的平衡,並調節人體的動態平衡,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

一、什麼是冬病夏治?


簡單來說,就是冬天容易發作的疾病,於夏天疾病沒有發作時進行治療。冬病夏治療法融合了中醫理論、針灸學、運氣學、易經等諸多學科的知識,是中醫藥療法中很有特色的治療方法。


狹義來說,該療法主要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即在農曆夏至之後的三伏天,採用穴位貼敷的方法,通過中藥對人體穴位的刺激,激發經絡功能,調和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和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調動人體的內在抗病能力,調整機體和外界環境的平衡,並調節人體的動態平衡,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


廣義來說,所有冬季的發作性疾病,都可於夏季進行治療,亦不必拘泥於三伏天,且亦不拘泥於穴位貼敷。


二、冬病夏治的原理


我們生活在天地之間,亦必然受天地自然的規律約束。我們的氣血隨著天地變化而變化。所以說,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隨。一年分為四季,也稱為四時,天地之間有一個能量的循環,這個能量主要指熱能,也就是太陽提供給地球的熱量,隨四時變化而升降變化。


簡單來說,天地間的熱量於秋季時慢慢地向地下收藏,所以地表的溫度漸降而地下漸溫,我們的感覺是氣象逐漸變涼;至冬季時熱氣全部收藏到了地下,此時地上寒冷而地下的水確是溫的;到了春季,地下收藏的前一年的熱量開始緩慢地上升,於是地上漸溫而氣象漸暖;至夏季而地下所收藏的熱量全部升到了地面以上,所以我們感覺很熱,但地下水確是涼的。


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地下的熱量完全發散出來,受天地規律影響,我們人體的陽氣易發泄到體表。此時陽氣旺盛且向外開散,皮膚鬆弛,毛孔張開。通過扶助體內三陰層次的陽氣,並調理太陽的開泄,可以有效地促進人體陽氣向外排出往年沉伏於三陰層次的邪氣。這就是冬病夏治的道理。


一直以來,所謂的冬病夏治多指穴位貼敷法。此時在穴位上貼敷藥物易於滲透皮膚,可疏通經絡,調節臟腑,調動人體的積極性,提高排邪能力,使得一些宿疾得以恢復。因此,於夏季開展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的療法,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具體體現。


三、廣義的時空治療觀


平時我們所談的冬病夏治還只是拘泥於三伏天的治療期,以及穴位貼敷方法而已。如果結合易經的理論,從冬病夏治說開去,可以展開出一個蔚為大觀的中醫時空治療思路出來。


一則,就時間來說,冬病夏治表現為一個完整的時間對應治療思路。


我們知道時間是單方向的,但它存在一個一個的循環。在一年的大循環之中,時間如環無端,首尾相對,自春夏至秋冬,反覆往返。其中有二至二分四立之不同時間點。簡單來說,冬至對應夏至,春分與秋分對應,而立春對應立秋,立夏對應立冬。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環反覆,形成一個圓圈。人體亦順應四季,形成一年的陰陽氣血循環。簡單來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陽氣自春而升發,至夏而旺盛,至秋而斂降,至冬而收藏。如果在一年的某一個時間點,因為外邪的干擾或者飲食、七情內傷,人體的陰陽氣血就會出現了異常,這個異常反應會表現為疾病,而且受天地循環規律的影響,這個異常反應經常會影響到循環圓圈的對立面上。


也就是說,冬至受邪,會影響夏至時的陽旺狀態,而春分受邪會影響秋分時的陽氣斂降狀態。而調理好夏至時的陽旺狀態,反過來可以治療冬至所生之病;調理好秋分時的陽氣斂降狀態,亦可以治療春分受邪所生之病。


據此思路,治療疾病時就可以用對應的方法,首先找到疾病發生時的時間點,然後選取一年中相對應的時間點進行治療。這就是廣義的時間治療觀。


按此理論治療一些疑難雜症,往往可收到奇效。而且,對於養生調理,應用此理論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分析四季疾病的時間對應治療思路。


秋天陽氣斂降。陽氣斂降是為了收藏陽氣,使外泄的浮火下歸於根。正如秋天的果實,必得陽氣斂降,才能形成飽滿的種子。如果陽氣不能降下去,種子也會不成熟,或者成而不實,則會影響到來年春天的播種。當前社會重視經濟發展,對於金錢與權利的慾望使得人心浮躁,陽氣應降而不降。


因此,當前多見高血壓、高血脂、中風等疾病,都是陽氣不收而濁陰反升之類。其治療大法在於斂金氣以降濁陰。如果降濁不效,可以考慮從春天來治秋天的病。當春季之時,通過針灸或者中藥手段,以疏暢人體氣機之升發,促進陽氣的生長,使人體陰陽完全順應自然之勢,則可以助秋之斂降。


冬天陽氣收藏。陽氣下藏即是歸根,藏得越深,越有利於春天的陽升。歸根是自然界能量循環的重要步驟,陽氣歸根意味著陽氣生髮。比如我們每天晚上必需睡覺,第二天才有精力工作學習,這就是每天的陽氣歸根過程。一年亦是如此,自然界若是冬天暖而不冷,則陽氣不藏而向外開泄,必然會形成天地間的疫癧之氣。人體若冬不藏,至春天陽氣升發無力,則容易受外邪感染而病高燒。


其治療大法在於養冬之藏,多用斂陰固本之法,以收藏陽氣。再者,夏之伏邪至冬之時,受外寒相引而易發作,比如鼻炎、哮喘、支氣管炎、風濕痹痛等等,都是陽氣虛於內而陰寒擾於外所致。或者可於冬時疾病發作時扶陽抑陰,邊開太陽邊扶少陰,或者,亦可以於夏之時治療。此即是冬病夏治。


春天陽氣升發。陽氣升發才能形成新的生命,冬天陽氣歸根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陽氣之升發。比如說,每粒種子所蘊藏的生命資訊只有在春天才能重新表達出來,而春天升發地好,才有助於秋天果實的收穫。秋冬的陽氣收藏直接影響著春天陽氣的升發。若收藏不足,則升發必然不足。


目前所見的人群中,普遍存在著春升無力的情況。或者肝氣不足而面色青暗,或者肝氣暴逆而面色紅赤,或者易怒易惱,或肝疼胃痛,或者易於過敏反應,皆是春升不足而肝氣橫逆之象。此時當養肝之體陰以助肝之用陽。或者亦可於秋季之時,助陽氣斂降,即是治療春病的妙法.


夏天陽氣旺盛。陽旺而陽泄,天地之間的各種生命在此時得以充分伸展。這是陽氣最旺之時,是生命最絢爛的季節。一年之間陽氣的收藏和升發就是為了此時,所有的生命都在此時而燦爛。天地之間於此時陽氣完全開泄於地表之上,於人體而言,此時陽氣外泄而內陽必虛。


所以,夏季是內陽易虛的季節,也是扶陽的重要季節。此時若過食寒涼,則極易內傷脾陽,導致洞泄,或者陽虛感寒而邪伏三陰,形成伏邪。比如鼻炎,多是夏時陽泄而不藏,陰寒內伏於心下,形成留飲,至於冬天,受外寒相引而發作為鼻寒流涕。夏之時當扶陽抑陰,勿貪寒涼。若夏季傷陽或者陽泄太過,亦可於冬季養陽之藏,以固陽根。


一般來說,如果有明確的疾病發生時間,則可以按圓圈對應時間治療。比如夏至之病,可於冬至治療;秋分之病,可以春分治療。總之,按二十四節氣相互對應治療即是。


按這個道理來說,冬病亦不必完全拘泥於三伏天治療了。如果是冬至前發病,可於夏至前治療;冬至後發病,則於夏至後治療。所以說,病人當詳細向醫生說明自己的冬病細節,以利於醫生找到合適的治療時機。當然,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熱之時,治療因寒所生之病,亦是寒熱對應治療法。


如果把一個農曆月作為一個時間循環,則滿月對應月晦,上弦對應下弦;如果把一天作為一個時間循環,則日中對應午夜,早晨對應黃昏。醫者於臨證之時,心中當有活法圓機,因時而動,順應天地規律,則自然左右逢源,易於取效。


二則,冬病夏治也不拘泥於時間上的對應,也可以是太空上的對應。


針灸臨床上有一種對應取穴法,左病治右,右病治左,也就是古人所講之繆刺和巨刺法。其法,完全按照周身部位對應之法取穴治療,且亦不拘泥於穴位。其法把人體軀乾比如一個球體,比如左肩痛,就在右髖部找相對應的敏感點治療。按照此法治療一些癥狀,療效極好,甚至於有針入痛去的效果。


已故針灸大師李柏松教授發明了八字治療法,簡單來說,就是陰陽、相對、平衡和反應八個字。八字療法即是人體太空對應法的集大成者,基本上可以治療臨床上幾乎所有的癥狀,且療效迅速而明顯。我臨床常用此法,每收捷效,這是太空對應法的實據,亦是冬病夏治理論在太空對應上的應用。


再者,如果按先天八卦與十四經絡的排列來看,則任督對應,肺大腸與脾胃對應,心包三焦與肝膽對應,心小腸與腎膀胱對應。這樣四組對應之中,陰經對應陽經,陽經對應陰經,手經對應足經,這樣形成了七對相互對應經絡,即是臨床常用對應取穴治療思路。

試隨舉數例如下:


任脈病可取督脈治療,如痛經可取十七椎下,胃痛可取至陽,反之,督脈病亦可以任脈治療;手陽明大腸經病可取足太陰脾經治療,反之亦然。如咽痛可針陰陵泉,舌痛則瀉合谷;少陽膽經病,可取手厥陰心包經治療,反之亦然。如口苦可瀉內關,心中慌動則瀉俠溪,如此等等,臨床皆是實用經絡對應取穴之法。


如果能再配合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則臨床可以更為靈活地應用太空對應取穴法,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總之,時間與太空各有其對應,驗之於人身,都可以按對應法則考慮其治療意義。天地時空,在乎醫者一心;而臨證靈動,則諸病莫逃於心矣。


四、冬病夏治的方法與思路


冬病夏治的具體方法有很多種,不僅僅有常用的穴位貼敷。還可以用內服湯藥,或者針刺,或者灸療,或者拔罐刮痧,都可根據實際病情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


我們常說的冬病夏治,其實泛指的以上諸多方法,趁疾病的發作緩解期進行辨證施治,採用內服和外用的方法,預防冬病的複發,或者減輕發作程度。


按中醫道理,夏季陽氣開泄,也是排邪的重要時機。此時如果能根據四診資料精確辨證,適當地扶三陰之陽,開太陽之表,則可以有效地排出伏邪,達到病去身安的效果。


如果陽氣內虛明顯,則需要先扶陽氣,以增其開表之力。四逆湯正是對證之法。適時應用四逆湯,可以增強體內的陽氣,加強機體自我修復能力,這是開太陽的基礎。而如果在內陽不足的情況下,妄用大劑麻黃湯,可能導致汗泄而亡陽的惡果,醫者不可不戒。用麻黃湯的標準在於右尺脈是否緊硬。可以這樣說,右尺脈有一分緊意,就可以用一分麻黃。而如果右尺虛軟無力,即是少陰陽虛之明證,此時切切不可濫開太陽。隻待脈弱漸而轉沉有力,即是扶陽有效之象。


如果病人體內有伏邪,既要開太陽,又欲扶少陰,則莫若麻黃附子細辛湯。此方扶少陰之本,開太陽之標,是治療各種大病重病疑難病的極實用方子。如果能辨證精確,此方可百用百效。特別是治療腫瘤等大病,溫陽散寒是基本思路,非用此方不能建其奇功。寒邪深伏,正虛而邪戀,此時需要有膽有識,值盛夏之時,借天地陽氣外泄之力,用麻附細能扶陽抑陰,挽回造化。


還有一種情況,邪氣深陷於厥陰,此時當開太陽,合厥陰。借天地陽氣泄瀉之力,此時最妙的方子是當歸四逆湯。其方中即有開太陽的桂枝湯,可把伏邪自厥陰直接轉出太陽。特別是夏季低熱反覆不退,多屬此證,臨床可留心觀察,並細細體會仲景之旨,自能有所心悟。


其實,臨床上幾乎所有的冬病,都可以夏季找到合適的治療時機和治療手段。如果能數種治療思路合用,則可迅速排出伏邪,恢復機體健康。比如,可以內服湯藥,配合針灸;某種穴位貼敷配合湯藥;或者拔罐刮痧配合湯藥內服等,都可隨證應用。如果能借夏天的陽氣旺盛之力,通過有效的治療,可以扶正抑邪,使病情好轉,控制冬病發作或減輕冬病發作的程度。


五、冬病夏治的適應證與禁忌證


冬天發作而夏天緩解的疾病多屬陽虛類疾病。因為冬天陽氣內收,人體無力抗邪,於是伏邪受外寒相引而發作。而夏天時天地間陽氣外散,受天地影響,人體陽氣亦外浮。陽氣的向外透散的過程中可順便把體內的伏邪排出體外。因此,在夏天往往伏邪不容易發作。夏季天地陽氣外泄,人感之亦陽氣外泄,則必然內陽不足,所以我們要補養體內的陽氣,而夏季是補陽的最好時機。


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明白了冬病夏治的適應證了。一般來說,冬病是指冬天容易發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類疾病,包括寒性疾病以及在陰天或雨天加重的疾病也屬於此類。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凍瘡、鼻炎、體虛感冒咳嗽、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肌肉勞損症,慢性結腸炎、肩周炎和頸腰椎病等頸肩腰腿痛、痛經以及兒童反覆長期咳嗽、反覆呼吸道感染、小兒虛弱多病、體質偏寒等,這類的疾病都可取得良好的預防與治療效果。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三伏盛夏之時,正是扶陽抑陰的大好時機。但有的人冬天並沒有發作性疾病,是不是也可以利用夏天這個時機調理身體呢?答案是當然可以。但夏季的扶陽最適宜陽虛體質之人。


事實上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是不是陽虛,那麼,在夏天如何簡單判斷自己陽氣不足呢?一是天雖然炎熱,仍想喝熱水,喝冷水則不適;二是夏天大汗之後感到身冷。這就是因為陽氣不足,過汗傷陽,陽氣外泄,所以反感到冷。三則,天熱仍喜暖喜溫,甚至於手腳仍冷,要蓋被子睡覺;四則,面色蒼白。一般人到了夏天面色略顯紅潤,但陽虛之人表現為虛寒之色,甚至於環唇蒼白,這是典型的內陽不足之象。五則,長年大便稀薄。這是因為脾陽虛於內,清陽不升反降。以上這些表現有其一即是陽虛,即需要於夏之時扶陽治療。


總結以下幾點:


一般來說,大凡是虛寒證,多適宜於冬病夏治。按體質來說,少陰體質最適宜於夏治。


冬病夏治適可而止,勿過量,以增強元氣,改變體質,排出邪氣為目的,不以治好大病為目的。況且,大病難以速愈,總需平時細心保養才是。


麻附細法需要注意體質和劑量。或誤用往往會引動相火外浮,出現心煩易怒,或者面紅目赤,或者血壓升高等等,當即時停用。如果諸證不減,可配合用大黃黃芩黃連瀉心湯清瀉浮火,以緩解癥狀。此方各一兩克劑量,開水泡代茶飲即可收效。


此法不可用於熱病以及實證。當見證治證為先。以後疾病康復,需要轉換體質時,再根據四診辨證而選用合適的治法。


體瘦身長,或者舌紅少苔或無苔,或心煩易怒、面紅目赤、耳內鬨哄者,或平時手足心發熱者,多屬陰虛陽旺之體,不適宜此法。


體瘦之人平時相火易上浮,於夏季時往往火旺難耐,亦可用小量大黃黃芩黃連瀉心湯泡茶頻服,以清解暑熱。平時可時時吃些西瓜,以扶陰津。此類人群相火易浮而陽根不固,宜滋陰斂陰以固根本,萬萬不可濫用扶陽之法。


六、穴位貼敷


穴位貼敷是一種常見的冬病夏治方法,其屬於天灸療法,是利用夏天陽氣最旺之時,用辛溫助陽葯外貼於人體特定的穴位,借天之陽補人體之陽來達到散寒溫裡祛病的目的。貼敷於經絡上的治療穴位可使陽氣更旺,通過經絡調整全身陰陽氣血,並為肌體儲備陽氣。陽氣充足則疾病好發季節不易被外邪所傷,對有哮喘、咳嗽、咽乾癥狀以及反覆發作的慢支、哮喘、咽炎等患者有預防發作的作用。


穴位貼敷,通過透皮的吸收和經絡穴位的傳導,扶助正氣,祛散伏痰,調整和增強小兒肌體的功能。因為在一年中,三伏是人體毛孔張開,氣血聚到體表,氣血最為明顯的時候,此時運用穴位貼敷,藥物的吸收效果更佳。


穴位貼敷的反應:


貼葯後皮膚出現紅暈屬正常現象,如貼葯時間過長引起水泡,屬正常反應,患者不用擔心,起點水泡效果會更好,對機體的免疫力提高效果更佳。但要保護創面,避免抓撓引起感染,必要時可以前往處理。


穴位貼敷的療效標準以皮膚髮泡,起灸瘡為好。若不想起泡,可以增多貼敷次數,並減少每次貼敷時間,即可減少對皮膚的損傷。


治療期間禁食生冷、海鮮、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也不要吃油膩以及寒性食物。敷完葯後最好等到6-10個小時以後再洗澡。小兒貼敷後,家長應該盡量讓小兒衣著涼爽,少跑動,避免過多出汗。敷貼期間應戒發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在貼敷的過程中不能直接吹冷氣機、風扇,防治寒氣通過毛孔進入體內潛伏下來。也不能生氣,因為生氣會造成肝氣不疏,導致陽氣閉塞,這樣就起不到冬病夏治的效果。平時對膠布過敏的,不要用生薑搽拭皮膚,還可以減短貼敷時間。


有哮喘、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即使在夏天也不能貪吃從冰箱裡拿出來的生冷食品,尤其是在穴位貼敷期間,貪食寒涼會導致寒氣入內,影響藥力的發揮。最好在室溫下放放再吃,寒性食物如梨、西瓜等要適量。穿著、睡眠不要貪涼。遇有發燒時應暫停貼敷。


冬病夏治連續治療三個療程(即三個夏天)效果會比較顯著。僅僅依靠一個夏天的治療是不夠的。一般人貼葯後會感到局部很熱,或者有癢感,這屬於正常反應。有人貼後會局部起泡,多發生在皮膚嬌嫩的孩子。如果皰小,塗些碘酒,避免感染即可。如果皰大,可用消毒針管將皰內液體抽出。一般一周以後,起皰處會結痂脫落。據觀察,起皰的人療效更好,因為這類人藥物滲透吸收得好。貼敷時如出現較多水泡,可按燒傷或燙傷處理,外用京萬紅軟膏、濕潤燙傷膏等控制感染,促進癒合。


需要注意的是,穴位貼敷不能包治百病。當前社會有人認為冬病夏治是治百病的良法,有些醫院也應運而生各種貼敷或推拿門診,推出針對許多疾病的貼敷活動。我認為穴位貼敷有利於開太陽,祛伏邪,但不能誇大其作用。除哮喘等常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適合於冬病夏治貼敷外,夏天更需要從預防著手,注意扶陽,可以配合灸法以及中藥內服,讓內寒消散。這需要專家臨床指導。


穴位貼敷的禁忌症:


一則,皮膚潰破過敏、內火較重容易口腔起潰瘍的人不適宜冬病夏治。


二則,敷貼時間不宜過長,防止皮膚起水皰皮膚感染。


三則,貼敷後不宜吹冷氣機,皮膚遇冷後毛孔收縮,會影響藥物的吸收。


四則,對膠布和藥物過敏的人要慎用此法。過敏體質,比如皮膚過敏、瘙癢、易發蕁麻疹等不要用此法。


五則,孕婦不宜用此法。


六則,由於小兒皮膚過嫩,3歲以下兒童不宜貼敷。


七則,怕熱體質、容易患皮膚病者不可用此法。


八則,瘢痕體質以及對皮膚暫時留下色素沉著很介意的朋友就不要用這種方法了。


總結:


冬病夏治不僅是治療,亦是預防之道。中醫認為「上工治未病」,還沒有發病時,如果能巧妙地借天之力,以促進人體之健康,則是上工手段。中醫是天人相應的醫學,人生天地之間,感天地四時之正氣而生長,亦感天地四時之邪氣而生病,因此其治療亦當順應天地四時之氣機變化。明了此理,則諸法自然可以活用。但每種冬病都有其具體的治療思路和方法,在夏季穴位貼敷時如果能配合服中藥以及針灸等方法,效果會更為明顯。


進而言之,天地自然存在著時間與太空的對應關係,如果能善於應用這個原理,則可以靈活地預防和治療各種慢性反覆發作性疾病。我們學子當能參天配地,德和自然,然後始能論醫而救治諸病。這也是我從冬病夏治所得來的深刻思考,願與諸同道共勉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