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夏至已至,「冬病夏治」了解一下

地理中的夏至跟太陽直射點有關。夏至時節,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處於北半球的我們會感到越來越熱。

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跟農活有關。夏至時節,熱度和雨量充沛,這給農作物、雜草、病蟲等創造了良好的生長條件,所以是提醒農民開始農忙的時令之一。

物候中的夏至跟三候有關。

初候,鹿角解。二候,啁始鳴。三候,半夏生。

中醫中的夏至跟養生保健有關。夏至算初夏,所以屬火,火通心,心主血,開竅於舌,與小腸相表裡。夏季養生就得克服燥熱,心平氣和。所以清燥解熱是夏至養生的關鍵。而苦味食物大多含有氨基酸、維生素、生物鹼、苦味質等,具有抗菌消炎、幫助消化、增進食慾、提神醒腦等作用。像苦筍、蒲公英、苦瓜、苦菜等都是葯食同源的適合夏至日常保健的食物,可以多吃吃,適應季節養生。

播放GIF

針對夏至這個時節,若只是單純地避暑和清熱就太浪費好時節了。它有跟其他時節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可以治療「冬病」。

這個冬病夏治就是說在陽氣較盛的夏天,運用中醫方法,增強自身抵抗力,治療冬天易得的疾病(譬如咳嗽、哮喘、關節痛凍瘡、感冒、氣管炎等),防患於未然。

其中,冬病夏治的幾個常見方法就是:藥物內服、藥物外擦或外洗、艾灸、刮痧、拔罐等。這幾種方法的理論支持來源於《素問·四氣調神論》中的「春夏養陽」、《素問·六節臟象論》中「長夏勝冬」的剋製關係等思想。

這幾種方法所依據的原理是:夏天腠理開瀉,身體的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藥物和推拿可透過皮膚起到作用。在夏天的時候靠疏通經絡氣血,把身體底子打好,把免疫力提高起來,以扶正祛邪。

中醫把冬病夏治的精髓歸為「排寒」。冬病患者本身體質虛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環境也是一片寒冷,這就讓內寒遇上了外寒。兩寒夾擊,便毫無解凍的可能。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在雨天晾衣服,是很困難的。這必然導致「寒凝血滯」。若寒氣停留在關節,就會產生疼痛;若寒氣停留在臟腑,就易產生腫物;若寒氣停留在經絡,就會使經絡堵塞,氣血運行不暢,出現四肢不溫,手腳發麻等癥狀。

鑒於冬病導致的後果很不好,不少有治療慾望和保健意識的人們在夏至時節就開始聽從醫囑了,在醫院排隊買三伏貼。但三伏貼並不適合所有人貼,亂貼三伏貼的人會倒貼錢,會產生相反的作用。

這裡的「冬病夏治」針對的是有呼吸系統疾病、有消化類疾病、有骨傷類疾病、有風濕有免疫性疾病、有耳鼻喉科疾病、有兒科疾病、有慢性皮膚病、有婦科疾病的人和虛寒體質者等。前面幾種疾病還好理解,但是虛寒體質這個概念讓很多人懵圈。

簡單的來說,虛寒體質者通常自身產熱不足(沒有火力),所以手腳冰涼,怕風怕冷,神倦易困,即使在夏天也要穿著襪子蓋被子。這種人在夏天都畏寒,冬天就更難以度過了(以老年人居多)。

還有的是患者是體寒的小孩子。因為貼三伏貼這種方式不經過腸胃代謝,使用方便,副作用小,還能免去吃藥打針之苦,所以不被孩兒們抗拒,使得這一人群的患者接納度也很高。根據「寒者熱之」的中醫指導思想,這些人群都特別需要「冬病夏治」。

而對於貼敷的部位,一般以經穴為主。臨床常用的穴位有雙側肺俞、心俞、膈俞六個穴位。臨床可根據疾病辨證,根據具體的疾病貼具體的穴位配置適宜的中藥。肺氣虛者還要加貼膏肓、膻中;脾氣虛者要加貼脾俞、關元;腎氣虛者要加貼腎俞、定喘。

下面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例,簡述一下該病的三伏貼,以增強朋友們對冬病夏治和三伏貼的了解。

1.藥物組成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生薑作為基本處方,可結合既往的臨床經驗和地域特點等進行加減。配伍加減常用的藥物有麝香、麻黃、肉桂、小茴香等。

2.藥材炮製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細辛採用道地藥材,且均用生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強對其他藥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於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膚髮熱、發紅,甚至起泡。臨床上可以適當調整白芥子在藥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證臨床療效,又可以保障用藥的安全性。

3.帖敷時機

一般在每年夏季,農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進行貼敷治療(如果中伏為20天,間隔10天可加貼1次)。在三伏期間也可進行貼敷,每兩次貼敷之間間隔7~10天。

4.療程

連續貼敷3年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後,患者可以繼續進行貼敷,以鞏固或提高療效。

5.帖敷部位

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臨床應用中可以結合中醫辨證論治選用心俞、膈俞、腎俞、脾俞等穴位。

與其花幾百幾千元買保健品、化妝品,不如嘗試這僅用鮮枸杞製成的原漿,來為身體增加「動力」。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