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日話題 | 棺材本不保,是“六個錢包”刺痛人們的關鍵

近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被自己的“六個錢包”論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年輕人漂泊異鄉打拚,竟然連“住有所居”都保證不了?若想有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竟要掏空夫妻雙方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三代人“六個錢包”的積蓄?

樊綱的發言被公開報導之後,引發了不少爭議。

有人認為,一套房子的首付就要耗盡三代人的積蓄,這樣的房價或許本身就是問題。有人批評,鼓勵年輕人啃老買房,這種價值觀值得商榷。還有人從這一言論裡解讀出年輕人成家立業之艱難。當然也有人支持樊綱,認為他隻不過耿直地說出一句大實話而已,現實中很多家庭都是這麽做的。

媒體怎麽說

顧橋孜發表在中國青年報的《“六個錢包買房”的說法為何戳中了年輕人的心》一文中則表示,回溯節目語境,樊綱的本意其實是有些被誤解的。而在“房價焦慮”的當下,他作為公眾人物的發言,不僅沒有回應大眾對“房地產降溫”的期待,反而踩中了公眾在“高房價下如何買房”的痛點,自然就很容易被輿論誤解——

“說句公道話,由於個別媒體斷章取義,公眾對樊綱的本意其實是有所誤解的。回溯當時的語境,當台下觀眾提問年輕人是否要買房時,樊綱的原意是說,‘六個錢包’是衡量家庭條件的重要指標,如果財力允許,應該利用好抵押貸款的機制,而如果財力不允許,則應考慮租房,不要勉強‘上車’。”

“作為研究房地產政策的專家,號召年輕人量力而行,樊綱的發言其實無可厚非。隻不過,在許多年輕人都為房價而感到焦慮的情況下,樊綱的發言內容正好激活了公眾的‘怒點’,這才無辜‘躺槍’。”

“住房是中國青年的一項‘剛需’,年輕人面對‘剛需’難以滿足的現實,自然會產生不滿。在任何國家,購房都是一筆重大支出,而在中國這一矛盾尤為明顯。一方面,買房對年輕人並不容易,另一方面,‘有恆產者有恆心’的傳統觀念,以及房子與教育、醫療等稀缺資源掛鉤的嚴峻現實,都給年輕人帶來了強烈的購房需求。”

“這種強烈的購房需求,讓一些年輕人有了不計任何代價都一定要買房的觀念。為了買房,父輩掏空家庭攢首付,年輕人將大部分工資用於償還月供,這樣的案例並不鮮見。在這種情況下,樊綱的言論不幸戳中了‘利益相關’的年輕人的痛點,這才引起了這麽大的爭議。”

西坡發表在澎湃新聞的《“六個錢包買房”,幾個錢包養老呢?》一文中則認為,樊綱或許並無惡意。但是“六個錢包”隻不過是房地產市場“先上車”理論的另一種說法而已。這種理論的提出,是人們無可奈何的“被適應”。作為公眾人物的樊綱或許不應在房價的非理性信仰火上澆油——

“當然,‘六個錢包’論並沒有什麽‘險惡用心’,它只是房地產市場長盛不衰的‘先上車’理論的最新變種。‘先上車’理論認為,房價永遠漲,而且房價上漲速度永遠快於收入上漲速度,因而先上車肯定比後上車有利,所以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車。”

“不得不承認,在過去二十年絕大多數時間絕大多數地方,‘先上車’理論都是正確的。每個人身邊都有一些上車早而得利的人,也有一些沒有及時上車而懊惱悔恨的人。在市場的教育作用下,不擇手段湊首付買房儼然成了顛撲不破的真理。買房成了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國情教育課。事情甚至演變為:對一個人好,就勸他買房;想害一個人,就勸他相信房地產有泡沫。”

“但是我們同樣要認清,‘先上車’理論只是一種被動適應的生存智慧,它也並不是絕對的真理。當下,比房價更牢固的或許是人們對房價的非理性信仰。作為經濟學家、公眾人物,本不應該火上澆油。”

西坡在文中也從更深層次的方面指出,六個錢包背後是養老與買房的兩難問題——

“其實這個說法過於理想化,全國範圍內能夠滿足條件的家庭極少。首先,許多年輕人到談婚論嫁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已經不在了。其次,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即使還在,他們也基本都有其他的子女,其他的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畢竟那個年代還沒有獨生子女政策。”

“即便你足夠‘幸運’,你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只有你一個孫輩,你對象也和你一樣‘幸運’。那麽,這些七八十歲的老人的終身積蓄在房價面前不過是杯水車薪。世上最大的笑話莫過於,拿上個世紀的工資買現在的房子。縱然他們慷慨解囊,誰好意思伸手拿?”

“這不僅是孝與不孝的問題,而是養老與買房的兩難問題。今天‘六個錢包’買了房,明天還有幾個錢包養老呢?”

柯銳發表在光明網的《“擠出效應”放大“六個錢包”買房的焦慮》一文也說,樊綱認為六個錢包的理想情境是:家庭中養老保障已無虞,財務較寬裕的情況下,長輩在對年輕人予以經濟支援。但是實際情況卻是,中國的大多數普通工薪家庭無法做到這種兩全——

“樊綱真的支持年輕人啃老買房嗎?仔細查看樊綱發表此番言論的前後語境,會發現‘六個錢包買房’論可能存在斷章取義的問題。因為其語境為選擇租房還是買房,其言論是基於他作為經濟學家從成本-收益對比分析中得出的較為經濟的結果。解析他的話語邏輯,所謂‘六個錢包都能起作用’,應該是指代表這六個錢包的幾位長輩在養老的保障方面都已無虞,或者家庭在財務方面較為寬裕,從而能對年輕人買房予以經濟支援。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不得不承認,有如此經濟條件的家庭,支援年輕人買房確實不失為一種較好選擇。”

“當然,在當前大城市房價高企、普通家庭經濟收入和養老保障相對滯後的社會現實裡,許多普通工薪家庭可能還不具備從容買房、輕鬆養老的條件,這也正是樊綱的‘六個錢包買房’論刺痛了許多人的神經的原因所在。”

編輯有話說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超2.4億,佔總人口的17.3%,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接近1.6億,佔總人口的11.4%。大量的老齡人口在養老保障機制尚未十分完善的中國如何養老本就是一個難題。而中國老齡化還有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是“未富先老”。

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以上。而我國開始人口老齡化時人均GDP剛超過1000美元,而我國城鄉60 歲以上老年人口貧困率約為17.5%,遠高於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水準。如果老年人要拿出自己的錢包,或許就只能耗費過去幾十年的積攢的積蓄,也可以說是“養老本”。

而中國的養老金形勢也不太好。根據中國社科院2018年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指出,養老金的收入增速已經下降到10%以內,但支出增速卻在高位運行,目前累計結餘增速已經下滑到5%的水準,基金備付能力相比過去5年下降1/3。

也就是說,很多靠退休金生存的老人,支出增速大於收入增速。用他們的錢包買房的無疑是透支了他們未來的養老需求。自己攢的養老本要奉獻給兒孫買房,退休金窟窿又不知補不補得上,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六個錢包”論可能會讓“棺材本”都沒有了,無疑是最刺痛人心之處。

無奈的是,如果僅依靠自己的收入,絕大多數年輕人都無力在城市裡買房。根據智聯招聘不久前發布的報告,2017年秋季,全國37個主要城市的白領平均招聘月薪為7599元,其中北京的平均月薪最高,為9900元。相對於這樣的收入水準,住房價格顯然高不可攀。

從理論系數來講,用房價和家庭可支配年收入比系數更可以預見買房負擔之重。目前中國主要城市,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則統統超過40倍的比率,尤其是北京達到將近50倍。即按當前的收入水準做計算,需要花掉一般中產家庭將近50年的淨收入。

在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特殊性與十多年的飛速增長,在城市化與大城市的“虹吸效應”的影響下,面對遠超於年淨收入的房價,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如果想要買房,用祖輩父輩的錢袋子,只能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如果回到回答本身來說,樊綱的“六個錢包”,是針對“對年輕人來講,到底是應該買房還是租房?”的問題來說的。

對於到底應買房還是租房的問題,健康的住房租賃體系或許會給一個更好的解答。我國在住房商品化的背景下,形成了“全民買房”的格局,而租房市場發展嚴重滯後,成為住房供應體系的一個明顯短板。

租房體驗對很多人來說,並不美好。比如房東隨意上漲租金、隨意更換房客、拒絕維修房屋設施、對房客生活過多干擾的情況時有發生。而附著於住房上的戶口,比如隱含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就更為本質,使得很多人都只是在短期內考慮租房。

而德國有比較發達的住房租賃市場,約50%人口住在租賃住房中,其住房租賃法律和管理經驗,或許可以提供不少借鑒。

比如,德國政府對租房市場價格非常敏感,嚴格控制租房市場的價格,從行政立法保護承租方的權益,到地方政府立法限制租房價格;承租方的權利受到法律保護,只要正常繳納房租、行為正當,就享有承租權,除非出租方自己需要出售、搬家等其他原因;從鼓勵一級新房市場充分供給以平抑房租價格,到房東租房收入稅收優惠政策等。

房改、抵押政策的施行,大大改變了財富轉移速度。有很多中國家庭竭三代之力,供一套大城市房子。雖然結果大多令人滿意,聽起來還是讓人覺得可怕。如果你用“六個錢包”買房,你願意嗎?

本期編輯:陳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