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緩解寶寶吐奶現象?4種方式有效緩解4種情況需要就醫

在帶娃的時候,媽媽們常會被寶寶「吐奶」的問題困擾,老話說「漾胖」,也就是吐奶的寶寶長的更快一些。但這句話並沒有什麼科學道理,吐奶情況多發生在6個月以內,餵養習慣和寶寶的生理特徵都有一定關係,等寶寶的身體逐漸成長,這種情況也就越來越少了。

哪些情況下會出現吐奶?

正常的生理現象


在《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中是這樣描述的:嬰兒吐奶是因為他們還只是嬰兒,他們一口氣吞下奶和空氣,空氣在胃裡落到了奶的下面,當胃收縮時就像一把氣槍把一部分奶射到了食道,這樣你的肩膀上就有了發酸、凝固的奶漬。

事實上,由於新生兒的腸胃沒有發育完善,胃部呈水準位,所以吃奶後會有輕微吐奶、溢奶的現象,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吐奶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

母乳過敏導致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警惕寶寶可能是出現了「母乳過敏」,媽媽可能吃了一些引起過敏的食物,比如乳製品、穀類和堅果、咖啡因、辛辣或容易脹氣的食物,這些食物在媽媽吃下後2小時就會進入乳汁,輸送給寶寶,如果寶寶對這些食物比較敏感,也會出現吐奶的現象。

奶粉不適合

由於各品牌的奶粉在製作工藝上可能會有所不同,某些微量元素會有差別,部分寶寶會出現對牛奶蛋白過敏的現象,進而吐奶。

吐奶後應該怎麼處理

寶寶吐奶後,可以在寶寶的身體下方墊上東西,同時扶起寶寶的上半身,以免嘔吐物進入器官,影響到呼吸。

  • 吐奶後不要馬上喂水,這可能讓奶液嗆入食道,引起不必要的情況。

  • 30分鐘後可以增加餵奶次數或補充水分。

  • 但在寶寶持續嘔吐期間,只能給寶寶餵奶,而不能喂其他食物,包括輔食。

  • 奶粉餵養的寶寶,建議更換低蛋白的奶粉,減少對腸胃刺激。

我家二寶在喝奶粉時也是換了幾種品牌才不吐奶了。每個寶寶情況不同,家長多留心觀察寶寶吐奶後的反應。

如何緩解寶寶吐奶現象?

寶寶經常吐奶,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調整,能讓吐奶現象大大得到改善。

1、控制奶流速

不論是母乳餵養還是奶粉餵養,都要控制奶水的流速,不能讓寶寶吃的太急。母乳媽媽可以用手指有節奏的按壓住乳房,減緩出奶量,控制寶寶吃奶的速度。奶粉餵養的情況下需要更換奶流量小的奶嘴,按月份使用S或M號。

2、餵奶時少食多餐

媽媽們在不確定寶寶的食量時,可以減少每次餵奶量,增加餵奶的次數。只要寶寶不哭鬧,說明他們並沒有感到飢餓,不用過於擔心。

3、餵奶姿勢調整

母乳媽媽餵奶盡量選擇側臥,這樣有利於寶寶吮吸,如果坐著餵奶,盡量讓寶寶身體平直,彎曲會導致吐奶;奶粉餵養的媽媽遵循「人在餵奶而不是奶瓶」的原則,用你的眼神、身體,讓寶寶感覺到來自媽媽的愛意,讓他感覺不是奶瓶在喂他,而是人在喂,就像吃母乳一樣。

4、餵奶後及時拍嗝

新生兒拍嗝可以不必抱起來,側臥30度左右,空手心輕拍後上背,每次間隔1秒左右,直到寶寶發出「嗝」的聲音;寶寶的月齡滿3個月後就可以嘗試豎著抱了,讓寶寶的頭靠在你的肩膀上,並輕輕拍打背部。等寶寶打出嗝來之後,讓寶寶保持這個姿勢休息一會,再將寶寶放下來。


寶寶打嗝標誌著他胃裡的空氣被排了出來,之後再放下,吐奶現象會變得很輕,甚至不吐奶。

這些吐奶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1. 體重減輕,或者沒有明顯的增加(嬰幼兒期體重增長速度快)。

  2. 寶寶吐奶有血漬、綠色(可能是膽汁或其他疾病)。

  3. 噴射狀吐奶,吐奶頻率增加(可能會直接噴到床單、地上)

  4. 每次餵奶都會咳嗽或被噎住。

這些可能是某些疾病導致的,而常常被忽視。出現以上幾種情況家長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做檢查,尋求醫生的專業幫助。

總之,寶寶吐奶後,先用以上4種方式給寶寶緩解,如果吐奶嚴重,需要就醫,家長不要大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