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山藥| 第751天

藍色字「醫承有道」關注我們山藥 DIOSCOREAE RHIZOMA


冬季莖葉枯萎後採挖,切去根頭,洗凈,除去外皮和鬚根,乾燥,習稱「毛山藥片」;或除去外皮,趁鮮切厚片,乾燥,稱為「山藥片」;也有選擇肥大順直的乾燥山藥,置清水中,浸至無乾心,悶透,切齊兩端,用木板搓成圓柱狀,曬乾,打光,習稱「光山藥」。

毛山藥

本品略呈圓柱形,彎曲而稍扁,長15~30cm,直徑1.5~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縱溝、縱皺紋及鬚根痕,偶有淺棕色外皮殘留。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淡、微酸,嚼之發黏。

山藥片

為不規則的厚片,皺縮不平,切面白色或黃白色,質堅脆,粉性。氣微,味淡、微酸。

光山藥

呈圓柱形,兩端平齊,長9~18cm,直徑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黃白色。

飲片山藥

呈類圓形厚片,表面類白色或淡黃白色。質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富粉性。

麩炒山藥

形如山藥片,切面黃白或微黃色,偶有焦斑,略有焦香氣。


本品甘平補虛,歸脾、肺、腎經,雖藥力平和,但兼澀斂之性。既平補氣陰,為治氣虛或氣陰兩虛之佳品。又滋陰益氣而生津,為治腎陰虛及消渴所常用。還固精止帶,為治腎虛不固之要葯。

故事

古時候各國混戰,一個弱國的軍隊被打敗了,只好逃到大山裡面,戰勝國的軍隊把大山團團圍住,斷了他們糧草的來源,想把他們困死。誰知過了很長的時間,山裡一點動靜也沒有,圍困大山的官兵以為他們一定都餓死了,所以就放鬆了戒備。忽然有一天從山裡殺出一支軍隊,兵強馬壯殺了他們個措手不及,被圍困的軍隊反敗為勝,奪回了失地。後來一打聽才知道,躲進山裡的軍隊,找到了一種植物,它的根莖很粗,一嚼味道很甜,於是人吃根莖,馬吃藤葉,不但沒有餓死反而都很強壯。困在山裡的人們給這種植物起了個名字叫做「山遇」,意思是在缺糧的時候遇到的寶物,後來人們進一步發現這種植物不但可以像糧食一樣充饑,還可以當作藥材滋補人體,所以改名為山藥。

故事2

關於山藥有很多傳說。有一個用山藥救人的故事,或許可警示後人。相傳在古代湯陰農村,有一對夫婦,心地不善,這媳婦總盼著婆母早亡,每天給婆母吃的飯就是一碗稀粥,一段時間以後,婆母渾身無力,臥床不起。這個事兒讓村裡的一個老中醫知道了,他將計就計地想出了一個主意,他把這一對夫婦叫來,給了他們一種藥粉,說把這個藥粉和在粥裡邊吃,保管她活不到百日。這小兩口回去以後就照這個方法做了,把這個藥粉和在粥裡邊,天天給她婆母吃。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十天之後,老婆婆能夠起床活動了,三個月以後老人身體養的白白胖胖。婆婆身體好了,在村裡邊逢人就誇這兒子媳婦對她好。這對夫婦此時方知老中醫的良苦用心,想起以前所作所為,真是羞愧難當。老中醫因勢利導,並告訴他們,那個藥粉就是山藥磨成的粉。經過這番調教,這一對不孝夫婦變成了一對孝順的夫妻。這一味「山藥」救了一家三口,從此山藥的故事成為一段佳話流傳至今。

故事3

山藥在我國中原地區稱「山芋」,或「山遇」。傳說一個葯農進山採藥迷路,正當飢餓難忍,走投無路之時,一位老翁飄然而至,送給他兩根山藥解飢,從此,葯農多日不餓。於是他把山藥的奇功妙用以及在山中的奇遇傳遍了中原大地。山藥原名為「薯蕷」,據說是因唐代宗名叫李豫,宋英宗名喚趙曙,為避諱諧音,把「薯蕷」改名叫山藥,還有淮山藥、懷山藥、白山藥等別名。

——EN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