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心血管系統疾病丨周圍血管疾病

周圍血管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是四肢動脈疾病的主要原因

動脈粥樣硬化性外周血管

(一)危險因素
多見於男性,發病年齡多在45歲以上。高血壓、吸煙、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和高密度脂蛋白低是高危因素。
(二)臨床表現
早期癥狀為間歇性跛行,遠側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如病變位於主一髂動脈者,疼痛在下腰、臀、髂、大腿後側或小腿腓腸肌部位,有時伴陽痿;病變在股動脈者,疼痛發生於小腿肌群。
肢體慢性缺血時,皮膚萎縮變薄、發亮、骨質疏鬆、肌萎縮、毛髮脫落、趾甲增厚和變形。後期可出現靜息痛,皮膚溫度明顯減低、發紺,肢體遠端壞疽和潰瘍。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本症為全身性疾病,所有患者均需做詳細檢查:
①一般檢查:血脂測定、心電圖、心功能以及眼底檢查等;②無創傷性血管檢查:超聲多普勒血流檢查及節段動脈壓測定、電阻抗或光電容積描記等檢查可了解患肢的血流狀況;③X線平片:有時可見病變動脈段有不規則鈣化,患肢遠側段有骨質疏鬆等退行性變化;④動脈造影:能準確顯示病變的部位、範圍、程度、側支和閉塞遠側動脈主乾的情況,對確定診斷及選擇術式有重要意義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都能達到診斷和指導治療的目的。
本病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兩者的鑒別診斷見表。此外,還應與大動脈炎、動脈栓塞等相鑒別。
動脈硬化性閉塞症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鑒別


動脈硬化性閉塞症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發病年齡 多見於>45歲 青壯年多見
血栓性淺靜脈炎 常見
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 常見 常無
受累血管 大、中動脈 中、小動靜脈
其他部位動脈病變 常見
受累動脈鈣化 可見
動脈造影 廣泛性不規則狹窄和節段性閉塞,硬化動脈擴張、扭曲 節段性閉塞,病變近、遠側血管壁光滑

(四)治療
對易患因素加以控制和處理,具有積極的預防作用。癥狀明顯影響生活和工作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1.非手術治療 主要目的為降低血脂和血壓,改善血液高凝狀態,促進側支循環形成。
處理方法有:肥胖者減輕體重,嚴格禁煙和適當活動;常用藥物有阿司匹林、雙嘧達莫(潘生丁)、煙酸肌醇酯、攝護腺素和妥拉唑林等。
2.手術治療
(1)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單個或多處短段狹窄者,可經皮穿刺插進球囊導管至動脈狹窄段,以適當壓力使球囊膨脹,擴大病變管腔,恢復血流。如能結合血管內支架的應用,可以提高遠期通暢率。
(2)內膜剝脫術:主要適用於短段的主-髂動脈閉塞病變者。剝除病變段動脈增厚的內膜、粥樣斑塊及繼發血栓,不需要置如入人工血管且無感染危險。
(3)旁路轉流術:採用自體靜脈或人造血管,於閉塞段近、遠端之間做搭橋轉流。主-髂動脈閉塞,可採用主-髂或股動脈旁路術。對全身情況不良者,則可採用較為安全的解剖外旁路術,如腋-股動脈旁路術。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Buerger病)

(一)病因和病理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一種累及血管的炎症性、節段性和周期發作的慢性閉塞性疾病。主要侵襲四肢中小動靜脈,尤其是下肢血管。好發於男性青壯年。
1.病因
(1)外來因素,主要有吸煙,寒冷與潮濕的生活環境,慢性損傷和感染。
(2)內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性激素和攝護腺素失調以及遺傳因素。
2.病理
本病的病理進展過程有如下特徵:
(1)通常起始於動脈,然後可累及靜脈,一般由遠端向近端進展。
(2)病變呈節段性分布,兩段之間的血管比較正常。
(3)活動期為血管全層非化膿性炎症,有內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增生;淋巴細胞浸潤,中性粒細胞浸潤較少,偶見巨細胞;管腔被血栓堵塞。
(4)後期,炎症消退,血栓機化,有新生毛細血管形成。動脈周圍有廣泛纖維組織形成,常包埋靜脈和神經。
(5)雖然有側支循環逐漸建立,但不足以代償,因而神經、肌和骨骼等均可出現缺血性改變。靜脈受累時的病理變化與動脈大體相同
(二)臨床表現和分期
本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常呈周期性發作,經過較長時間後癥狀逐漸明顯和加重。主要臨床表現:①患肢怕冷,皮膚溫度降低;②皮膚色澤蒼白,或發紺;③ 感覺異常;④患肢疼痛,早期起因於血管壁炎症及鄰近的末梢神經受到刺激,以後因動脈阻塞造成缺血性疼痛,即間歇性跛行或靜息痛;(間歇性跛行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早期最主要的臨床表現)⑤長期慢性缺血導致組織營養障礙改變;⑥患肢的遠側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⑦患肢在發病前或發病過程中出現反覆發生的遊走性淺靜脈炎;⑧患肢末端嚴重缺血,產生乾性壞疽,脫落後形成 經久不愈的潰瘍。
臨床上按肢體缺血程度,可分為3期:
1.局部缺血期 2.營養障礙期 3.壞死期
也有人臨床上分為4期:
Ⅰ期:無明顯臨床癥狀,踝/肱指數≤0.9 Ⅱ期:活動後間歇性跛行
Ⅲ期:缺血性靜息痛 Ⅳ期:乾性壞疽,踝/肱指數≤0.3
根據臨床表現診斷並不困難,但應與雷諾綜合征、動脈粥樣硬化、大動脈炎、糖尿病性壞疽進行鑒別。作以下檢查可明確血管閉塞部位性質和程度:
1.肢體抬高試驗(Buerger試驗):患肢平臥,下肢抬高45°,3分鐘後觀察足部皮膚皮色改變,然後下肢下垂再觀察變化。陽性為血供不足。
2.解張試驗:作蛛網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滯麻醉,然後在下肢同一位置,對比阻滯前後的溫度變化。阻滯麻醉後皮膚溫度升高愈明顯,動脈痙攣因素所佔比重愈高。如果沒有明顯改變,說明病變動脈已處於嚴重狹窄或已完全閉塞。
3.多普勒超聲檢查:了解病變部位和缺血嚴重程度。超聲多普勒顯像儀可顯示動脈的形態、直徑和流速等。
4.動脈造影:可以明確患肢動脈阻塞的部位,程度,範圍及側支循環建立情況。
5.肢體血流圖:血流波形平坦或消失,表示血流量明顯減少,動脈狹窄嚴重。

下肢靜脈疾病

(一)下肢靜脈解剖和生理下肢靜脈系統由淺靜脈、深靜脈和交通靜脈組成。

1.淺靜脈
有大、小隱靜脈兩條主乾。小隱靜脈起自足背靜脈網的外側,自外踝後方上行,逐漸轉至小腿背側中線並穿入深筋膜,多數注入膕靜脈,少數上行注入大隱靜脈。大隱靜脈是人體最長的靜脈,起自足背靜脈網的內側,經內踝前方沿小腿和大腿內側上行,在腹股溝韌帶下穿過卵圓窩注入股總靜脈。

深靜脈 由脛前,脛後和腓靜脈組成。脛後靜脈與腓靜脈匯合成一短段的脛腓乾,後者與脛前靜脈組成膕靜脈,經膕窩進入內收肌管裂孔上行為股淺靜脈。在小粗隆平面,股深靜脈與股淺靜脈匯合為股總靜脈,於腹股溝韌帶下緣移行為髂外靜脈。深靜脈血栓形成最常見於下肢深靜脈。肺栓塞為廣泛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最嚴重的併發症。

5.血流動力學
下肢靜脈血液能對抗重力向心迴流,主要是下列因素的作用:
(1)小腿肌泵功能,小腿肌收縮是靜脈主要迴流動力;
(2)腹腔吸氣期和心臟舒張期產生的負壓;
(3)靜脈瓣膜單向關閉功能,對抗血柱的重力作用,防止倒流。

(二)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

1.病因和病理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是一種常見病,多見於持久站立工作或體力勞動者。下肢淺靜脈過於伸長、蜿蜒曲張主要是由於靜脈壁軟弱、瓣膜有缺陷和靜脈內壓力增高所致。長期腹壓過高、瓣膜受過度的應力而鬆弛(尤其大隱靜脈瓣)關閉不全,促使血液倒流,靜脈淤血曲張,小腿尤為明顯。小腿淺靜脈曲張後皮膚營養不良而萎縮、瘙癢、色素沉著、濕疹和潰瘍形成。(小腿下1/3內側是最容易發生皮膚潰瘍的部位)

2.診斷 一般不困難,患肢發脹,沉重感,易乏力疲勞。小腿靜脈隆起彎曲,甚或成團塊,足踝輕度水腫,小腿下部、踝部皮膚萎縮、色素沉著,可有慢性潰瘍。了解下肢淺靜脈、交通靜脈及深靜脈的瓣膜功能以及迴流是否通暢,尚需作以下檢查:

1)大隱靜脈瓣膜功能試驗(Terndelenburg 試驗):病人平臥,患肢抬高,使靜脈血排空,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帶以壓迫大隱靜脈。然後讓病人站立,即刻放鬆止血帶,若大隱靜脈自上向下迅速充盈,表示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若病人站立後不放鬆止血帶,在30秒內出現靜脈充盈,表示有交通靜脈瓣膜關閉不全。同樣原理,也可在膕窩上扎止血帶,以檢查小隱靜脈瓣膜的功能。
(2)深靜脈通暢試驗(Perthes試驗):用止血帶阻斷大腿根部淺靜脈主乾,囑下蹬運動10~15次,若曲張靜脈排空,說明深靜脈通暢(陰性);若曲張靜脈更形明顯、張力增高,則說明深靜脈不通暢(陽性)。
(3)交通靜脈瓣膜功能試驗(Pratt試驗):抬高患肢,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帶,從足趾向膕窩縛纏第一根彈力繃帶,再自止血帶向下縛纏第二根彈力繃帶。讓病人站立,一邊向下解開第一要彈力繃帶,一邊向下繼續縛第二根彈力繃帶。若在二根繃帶之間的間隙內出現曲張靜脈,則表示交通靜脈功能不全。

(4)多普勒超聲檢查:為無創性檢查,可以確定大小隱靜脈及深靜脈的瓣膜功能及通暢程度,並可了解功能不全的交通靜脈的位置。

(5)一般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不需做靜脈造影,若疑有深靜脈及交通靜脈病變,可作上行或下行靜脈造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