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滴滴大數據殺熟?親測證實是謠言

【TechWeb報導】3月23日消息,今日下午,有微博大V爆料稱,滴滴大數據殺熟,用滴滴計程車,同樣的出發點,同樣的目的地,價格卻不一樣。而且遠距離來看,蘋果手機要比安卓手機貴4塊左右。

根據爆料,小編分別選取了兩部蘋果手機、一部蘋果手機和一部安卓手機,在相同的時間、出發點和目的地進行測試,結果卻與爆料所說完全不一樣。

首先說說兩部蘋果手機的測試結果,小編隨機選擇了三組測試:

下午15:27,從大恆科技大廈到三裡屯太古裡,拚車、快車、優享三種服務的價格完全一致,依次為46.5元、51.6元、60.7元。

下午15:28,從大恆科技大廈到北京南站,快車、優享的價格完全一致,依次為54.4元、63.9元,拚車的價格不一致,分別是46.1元和52.1元。

下午15:29,從大恆科技大廈到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拚車、快車、優享三種服務的價格完全一致,依次為87.5元、90.3元、105.9元。

再來看看安卓手機和蘋果手機的對比測試,同樣也是隨機選擇:

下午15:36,從大恆科技大廈到首都國際機場,快車、優享的價格完全一致,依次為91.3元、107.1元,拚車價格不一樣,安卓手機為88.5元,蘋果手機為87.5元,反而是蘋果手機相對便宜一些。

下午15:36,從大恆科技到北京南站,兩部手機中顯示的拚車、快車、優享的價格完全一致,依次為49.9元、55.9元、65.7元。

下午15:37,從大恆科技大廈到三裡屯太古裡,兩部手機顯示的拚車、快車、優享的價格完全一致,依次為45.8元、52.1元、61.3元。

從兩組隨機測試的結果來看,在相同的時間下,輸入相同的出發點、目的地,快車、優享的價格沒有差別,拚車有浮動,但差距很小。在不同的時間,相同的出發點、目的地,拚車、快車、優享的價格卻各不相同,差價在3元以內。

對此,小編向滴滴內部人士進行了求證,對方表示,影響預估價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不同時間、路況、定位等情況下,都會有不同的預估價。同時,網絡環境也是影響預估價的因素之一。目前滴滴app的顯示的預估價金額是預估價減去優惠券抵扣金額。

此外,與酒店、機票的價格不同,網約車平台上顯示的價格只是為了方便乘客,提供的一個預估的費用,並非乘客最終實際支付的金額。乘客最終支付的費用是根據車輛最終行駛的路程和時間來計算的。

在該微博大V的爆料下,有網友留言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滴滴官方的回應基本相同:

@世界你好啊嗯:最終還是按照實際路線距離和時間計費的,這個無非預估價!公里時間單價是固定的。

@偉平_假如我是悟空:這個……是實際的成交價格,還是約車時的評估價格啊?如果是前者,如何確定行車時間和行車路線一模一樣?如果是後者,那根本就沒有意義啊。就個對比感覺說服力不夠。

@金鯧魚_Finn:數據分析有時效性吧我覺得,不同時間價格應該會變化,因為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個數據都在變啊,比如調度,早高峰什麽的。個人覺得。而且在這個時間節骨眼上爆出這個對比測評,我覺得有點可疑啦。我這麽多年上網的經驗告訴我

@海底的呆頭魚:這是預估價啊,實際的裡程和時間算出來的價格都是一樣的。你這是因為打過車,滴滴記錄了個性化的目的地,和默認的目的地坐標有偏離,所以價格會不一樣。

@LuvChang丨GuoAn:不是到目的地才知道到底多少錢嗎

以下是滴滴CTO張博在公司內網上發帖的內容:

滴滴從未有過“大數據殺熟”,以前沒有,以後也永遠不會有

最近幾天,外界關於“大數據殺熟”討論一直很熱。我也陸續收到一些詢問,問滴滴是不是利用大數據“殺熟”。

首先,必須要強調的是,滴滴平台上不允許價格歧視,計程車價格更不會因人、因設備、手機系統而異。創造用戶價值是公司的價值觀,也是我們做事的基本底線。滴滴從未有過任何“大數據殺熟”的行為,以前沒有,以後也永遠不會有。

其次,“預估價”和“實付車費”是兩個概念。“預估價”是為用戶提供行前車費參考,會實時波動。“實付車費”是根據每個行程的真實狀況標準計費得出支付價格。

造成“預估價”波動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每個行程的預估價是根據乘客定位、實時路況、預估行駛裡程、時長計算預估的。這些變量都會影響預估價。其中,路況是最複雜的變量,變化非常快。滴滴預估價是按毫秒實時刷新的,所以進入預估價界面的時機不同,看到的結果也不同,哪怕一分鐘內也會看到不同的預估價。

第二,滴滴顯示的預估價金額=預估價-優惠券抵扣金額。有一些網上的case對比忽略了優惠券抵扣金額,因此造成誤解。不過值得關注的是,用戶需要分別點擊“業務線icon”才能看到優惠券的詳細抵扣金額,優惠券金額顯示不明顯,這一點已請產品團隊評估優化。

第三,乘客發單時所處的網絡環境是複雜的,可能是移動網絡、可能是Wi-Fi環境。乘客也可能是在諸如機場、火車站、地下停車庫等建築結構較為複雜的場景,這都會影響用戶的定位資訊。此外,即使同名的起點和終點,也會受GPS精度影響,最終經緯度度坐標產生細小誤差,從而影響預估價的估算。

其實這個問題比較容易驗證,只要兩個手機同時打開滴滴,反覆進入發單界面多測試幾次,就能發現滴滴“大數據殺熟”的說法是錯誤的。如果大家身邊有朋友有類似疑問,也請大家能幫忙耐心解釋,消除誤解。謝謝大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