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安石變法,一場好心辦了壞事的歷史悲劇

文|郭天民(讀史專欄作者)

中國變法史上,王安石變法一直爭議很大。

900多年來,褒貶不一,莫衷一是。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說,王安石變法,是一片好心辦了一場壞事。

公元1067年,宋神宗趙頊即位。此時大宋王朝已經建立100多年,各種社會矛盾加劇,積貧積弱。

年輕的宋神宗勵精圖治,渴望重振大宋國威,消除內憂外患,於是起用學識淵博的王安石進行變法改革。

王安石早在宋仁宗時代就躍躍欲試,這次君臣一拍即合,接連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

什麽募役法、青苗法,保甲法、保馬法,等等,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

這些新法的推出,無一不是從善良的願望出發。王安石希望通過變法,打擊地主豪強對貧苦農民的剝削兼並,加強政府對經濟的控制權,在不增加稅賦的情況下,實現富國強兵。

但是新法的推出,遭到了司馬光等人的強烈反對。

司馬光何許人也?

那可是砸缸救人的小英雄,家喻戶曉,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為什麽小時候聰明靈光的司馬光,長大後變成阻礙變法的糊塗蟲了呢?

司馬光認為,“天地所生貨財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間,則在公家”。

也就是說,肉爛在鍋裡,鍋裡就那麽多肉,公家拿得多了,老百姓拿得就少了。

他指責王安石與民爭利。

實際情況如何呢?

募役法是指把原來的輪流服差役改為交錢代替,避免因服役耽誤農活。

這本來只是針對鄉村上等戶的,結果執行過程中一刀切,連鄉村下等戶也要交錢,有的交了錢,仍然免不了服差役。

青苗法是指每年春天青黃不接的時候,由官府貸款給農民,等秋收後加上一定利息償還,解決農民暫時的困難,同時打擊一些放高利貸的鄉村大戶。

結果執行過程中又走樣了,農戶不管需要不需要,一律貸款,加上貪官汙吏的層層加碼,利息比高利貸還高,有的農民還不起本息,還得去借高利貸。

其他的新法也是大抵如此。

由於新法並不是建立在擴大生產的基礎上,而是對社會財富的乾坤大轉移,從民間流向官府,結果不僅沒有減輕農民負擔,反而使農民的負擔加重了。

這就不僅招來司馬光等官僚的堅決反對,就連普通老百姓,也是怨聲載道。

但是,王安石有過長期的地方官經歷,而且政績斐然,新法的推行,隻不過是把他的地方經驗推而廣之,按比例放大而已。

他以為自己開卡丁車開得得心應手,開F1賽車也一定能夠駕輕就熟。

抱著這種絕對自信,再加上宋神宗的強硬支持,王安石根本不把保守派的批評當回事。

每當有保守派批評他,他便亮出三面擋箭牌:“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還搬出盤庚遷都的歷史進行反駁。

保守派辯論不過他,送了個外號叫他“拗相公”。

為了掃除變法障礙,王安石嚴厲打擊反對變法的官員,不是貶官,就是下大獄。

蘇軾就是因為寫詩對變法說了幾句風涼話,結果既遭貶官,又蹲大牢,還差點丟了性命。

而對那些讚成變法的人,王安石則火速提拔。於是他的身邊聚集了呂惠卿、章惇等一大批小人,他們表面上讚成變法,實則投機取巧,升官發財。

他們報喜不報憂,專撿王安石願意聽的講,因而屢獲升遷。

王安石偏聽偏信,一意孤行,全然不顧民意和變法出現偏差造成的負面影響,終於導致國富民窮,民怨沸騰。

他親手提拔的城門官將自己目睹老百姓流離失所的慘景繪成《流民圖》,秘密呈送給皇帝,並附奏疏要求停止新法。

開封府東明縣的老百姓進京上訪,圍住王安石府鬧事。

這種局面當然不是宋神宗願意看到的,於是不得不叫停部分新法,王安石也只好托病辭職。

在離京赴江寧知府任上,為了不驚動沿途官府迎送,王安石微服私行,結果一路上看到的聽到的全是對他的攻擊和謾罵。

有的貧苦農婦為了發泄對他的怨恨,把自家養的豬和雞喚作“王安石”和“拗相公”。

甚至有老百姓拿著棍棒等候在驛站,準備等王安石經過時“打殺了他,分而啖之”。

王安石到了江寧府上,悔恨交加,憂憤而死。

令人不解的是,一個連作詩到底是“春風又到江南岸”好,還是“春風又綠江南岸”好,都要仔細推敲斟酌的人。

怎麽在變法這樣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上,卻是如此草率。

王安石是忠實的儒家信徒,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他不坐轎,不納妾,生活樸實節儉,清正廉潔。

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然而判斷一場改革的好壞,不能單憑發起者的主觀動機,而應該看老百姓是否從中受益,享受到改革的實惠,是否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平心而論,王安石推出的新法,用現代經濟學觀點來看,是有一定科學性的,而且也收到了一些好的效果。

但是新法太超前了,遠遠超越了他所在的時代,而執拗的王安石偏不肯和時代妥協,和現實妥協,最終導致好心辦了壞事。

王安石變法失敗,既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歷史的悲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