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一個幫孩子做手工作業的家長,都是真的勇士

當被問到在部門的空閑時間為兒子畫手抄報的事情時,何軼笑了起來,“我不僅幫我兒子畫過手抄報,還幫我同事的孩子做過手工作業。”這樣的問答內容似乎有違常規,但問答雙方乃至旁聽者卻不會覺得訝異。

不少幼兒園和小學留給學生的手工作業更像是留給家長的,這已漸漸成為“社會共識”。給家長帶來負擔的同時,也不禁令人懷疑起教育的初衷。可家長們沒空想那麽多,不管怎麽說先幫孩子把眼前的作業做完吧。然後就是一次接著一次……

不少網友表示,已經懶得和身邊人解釋為什麽熬夜做手工,為什麽家裡堆滿了回收的廢品,“等他們的孩子上了幼兒園和小學,他們自然就明白了。”

而何軼的前同事常嘉則歎著氣說:“幼兒園的手工作業還算是簡單,上小學就要開始做手抄報了,每次看到何軼帶去部門的作業我都心慌,因為那是我的明天!”

愈發被重視的手工作業

從幼兒園的小手工,到小學的科技小製作和手抄報,再到為集體活動準備特定的活動用品,手工類作業可謂是種類繁多,讓不少家長感到壓力山大,甚至聞風喪膽。

常嘉的兒子念幼兒園期間,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被老師安排不同的手工作業。最近老師在教孩子們認表,於是要求每個孩子回家做一個紙質表,還是要指針會轉的那一種。除了這類配合教學的手工作業,還有配合活動的。比如,幼兒園要帶孩子們去放風箏,便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做手工風箏帶去幼兒園。

“我很希望孩子能夠多去參加戶外活動,這有益孩子的身心健康,但是相對應的手工任務真的給我們家長帶來了不少的壓力,太心累了。”常嘉表示,自己是很願意和兒子一起完成一些事情的,但是過多或是過難的任務對家長來說是一種捆綁。

其實,從網友們反饋的內容來看,常嘉和兒子面對的手工作業已經很友好了。當前,市面上有很多面向幼兒和小學生的手工模板。儘管模板的使用說明有時連家長都難以快速看懂,但利用模板完成作業,已經比完全自製方便了很多。

可有一些作業,卻是模板也解決不了的。比如用各種各樣的豆子粘貼成一幅畫,用冰糕棍搭一座小房子,用完整的桔皮做小桔燈,用塑料瓶做小製作等等。

為了幫助孩子完成這些作業,家長們可以說使出了渾身解數。夫妻兩人在兩天內狂吃30支冰糕,全家人圍著桌子吃未熟透的桔子只為一個能做小桔燈的完整橘皮,自從孩子上了幼兒園小區裡好多鄰居都開始主動送來空瓶子。

這些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場景,就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並且也並非近兩年才有的狀況,細數起來,已經“折磨”過幾代家長了。只是,過去還沒有如此發達的網絡社交平台,家長們的辛酸還沒有表達的出口。

素質教育、全面發展、手工作業,這些詞匯何其背後的教學理念,在本世紀初就已經被大力宣傳開來。“給媽媽洗腳”、“搜集廢舊電池”、“小發明、小製作”,這些時常出現在假期作業中的內容,相信九零後們都不陌生。

不過,相比而言,曾經的手工作業更加能落到實處,也因拓展類教育尚處在新興階段,老師和家長對其的看重程度並不高,進而對家長的要求也遠不及當前。

現如今,家長不僅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也不希望孩子輸掉任何一種“比賽”

這種“爭強好勝”的心態,正是手工作業蔓延向家長的催化劑。

為何需要家長?

“既然是作業,我們肯定是希望學生能夠獨立完成,自己事情自己做。”長春某小學的教學主任張老師告訴《南風窗》記者,手工作業的初衷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希望學生能夠在更為自主、有趣的方式下學習知識或鞏固知識。

例如,手抄報的內容通常是整理某一學科的拓展知識,或是通過學生自主搜集資料介紹某個傳統節日或文化習俗。在完成的過程中,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可以加深學生對該知識的理解。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不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學生家長,都普遍認為孩子是喜歡做手工的。因為它更像是一種有趣的遊戲,就算是動手能力不強的學生,也會盡力去做,甚至一些不太愛學習的學生,對於手工作業的態度也是更加積極的。

孩子喜歡做的事情,通常會更願意獨立完成,這樣會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但是在面對手工作業時,低年級的孩子即便想要獨立完成,也總會在製作的過程當中遇到力所不能及的情況。比如不知如何尋找所需材料、力氣太小剪不動硬紙板。

在常嘉看來,幼兒園的要求總是會比孩子的能力更超前一些,所以必定要求家長配合,而如果超前程度大了一些,或者某位孩子的能力較弱,那就需要家長給予更多的幫助。但是,無論如何,家長應該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配合”而不是“代替”。

“像一些折紙類的作業,都是我看著說明書折,我兒子看著我折,我們兩個都要做。”常嘉說,雖然這比自己一個人做還要麻煩,但是既然是他的作業,就要由他來完成。

何軼與常嘉的態度是一致的,儘管她把兒子的手抄報帶到部門去做看上去有些誇張,但她也不過是幫助不太會畫畫的兒子做一些錦上添花的裝飾,核心內容都是兒子自己來做。

但並非所有家長的想法都相同,也有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在各個方面的表現都能得到老師的表揚,便會更大程度的幫助甚至代替孩子來完成手工作業。

而作為作業布置者,張老師表示,學校和老師也有矛盾之處,“校方肯定是以培養學生能力為出發點,但是從老師的層面來考慮,有時要參加評比,就需要班級裡有一些拿得出手的作品,所以便會希望家長能給予指導和幫助。”

不論是完成作業的家長,還是布置作業的老師,期待作品能夠更好也是一番苦心,但若是忘記了手工作業的初衷,往偏離正軌的方向越走越遠,便是過猶不及,得不償失。

快樂教育不再快樂

儘管手工作業讓許多家長叫苦不迭,但絕大多數家長同常嘉一樣,不會向老師反饋苦衷或對手工作業表示出質疑,“老師會覺得,別的孩子都能做為什麽你們做不了,是不是家長對孩子的關注不夠。那既然家長都不關注孩子,老師可能也會選擇對孩子減少關注。”

張主任表示,她所在的學校因部分家長反映手抄報過於頻繁,已經減少了手抄報作業的數量。但家長們的擔心,還是會使學校和家長之間存在溝通上的阻礙。然而,正是交流不暢通,家長不理解老師的用心,老師不理解家長的難處,使得手工作業開始走偏。

一方面,類似在桔子不成熟的季節要求做小桔燈、在一般家庭不可能存有30根冰糕棍的情況下要求做木房子這樣的作業,應該說是老師的失職。儘管作業的內容稍高於孩子當前的能力可以激發潛能,但絕不意味著可以完全脫離現實條件的限制。

另一方面,多數情況下,老師對手工作業的要求不會很高,只要學生認真努力地完成即可。但家長卻因過度的競爭意識,自行提高了對作業的要求,生怕自己孩子的作品得不到老師的表揚。

“我兒子的畫畫水準是真的不好,所以我偶爾會幫他做些裝飾,但我不會打破他自己的設計和想法。可確實有一些家長是完全大包大攬替孩子完成的,這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何軼認為,人無完人,孩子也不可能每個方面都好,有擅長的就有不擅長的,所以她對兒子的要求從來都是依能力而定:態度第一,水準第二。

現實情況卻是,很少有家長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能力不足,有時為了讓孩子在同學中更有自信,有時為了幫孩子收獲老師的好感,有時甚至只是出於面子問題。他們忽視了,很多時候,幫助孩子認識能力的短板同鼓勵孩子發揚長處一樣重要。

顯然,當手工作業的問題成為了社會的普遍問題時,我們不得不遺憾地承認,手工作業已然步入了藝術特長的後塵,快樂教育也不再快樂。

鄭也夫在《後物欲時代的來臨》一書中指出,遊戲的功能之一便是可以開發兒童的能力,但吊詭的是兒童的很多能力是在遊戲中不經意地開發出來的,目的性明確的學習和操練反而收不到這樣的效果。

藝術特長就是最明顯的一個例證,原本學習鋼琴和足球等技能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可當藝術特長成為升學的條件和工具時,遊戲般的樂趣便喪失了,家長的強迫使得孩子失去興趣,潛能難以被開發。

同樣,當手工作業跳出了“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的教學初衷,成為了又一個對孩子優秀與否的評價標準,其教育意義就會大打折扣

最後,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社會地位較高的家庭往往更加注重孩子在快樂教育中獲得的快樂,而不是取得的成績。這其實可以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家長的焦慮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放平心態方能回歸教育的本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