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的孩子正在經歷“清單式童年”嗎?

本文轉自:黑板擦行動Education

擦去附在教育上的各種功利浮塵,讓教育回歸本原。通過1塊錢城市生存、大爆炸、壹堂課等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孩子在不一樣的經歷中感知生命、感知社會與教育,並學會學習。

直升機父母 :

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指的是那些望子成龍的父母,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除了不計成本的“投資”外,更付出了很多時間來安排和計劃孩子的學習和活動,希望一切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中國是個“直升機父母”的超級大國。在獨生子女政策下,孩子是父母的掌中寶、心頭肉。父母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毅然擔當起兒女的終生保姆和人生規劃師:他們天天接送孩子,隔三差五給老師打電話,或者沒事就往學校跑,時時刻刻監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全力促成孩子上名校……這些都是“直升機父母”。

朱莉 利斯科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

在斯坦福大學擔任新生主任,從事畢業生谘詢工作達十餘年,並憑借對大學生做出的卓越貢獻獲得了丁克斯皮爾獎(Dinkelspiel Award)。朱莉是兩個半大孩子的母親,廣泛地探討過“直升機父母”這種現象。她的作品曾登陸過TEDx,《富比士》(Forbes)以及《芝加哥論壇》(Chicago Tribune)。眼下,朱莉正在舊金山加州藝術學院攻讀創意寫作碩士學位。

朱莉 · 利斯科特-海姆斯自稱不是什麽教育專家,只是對人類成長感興趣,而她又碰巧發現過度的照顧將阻礙孩子成長。她在斯坦福大學擔任新生主任十幾年,發現了一個惱人的趨勢:斯坦福的新生都十分聰明、有成就,理論上幾乎毫無瑕疵。然而,大多數新生看起來並不能夠照顧自己。她看到許多來自富裕家庭的父母過於努力地保護著他們的孩子,確保孩子們遠離失望、失敗和艱辛,並走向成功。

她在她的新書《如何教育成年人:擺脫過度照看並引領孩子走向成功》中寫到:這種“過度的幫助”可能可以幫助孩子在申請大學時擁有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簡歷,但也會讓孩子失去了解他們究竟是誰、他們熱愛什麽、以及去探索這個世界的機會。

隨著我們的過度幫助、過度保護、過度指導和過度關懷,我們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機會。

自我能效是人類心智的重要準則,遠比通過父母讚美建立起的自尊更重要。自我能效是當一個人看到自己的行動能產生成果後建立起來的——不是父母代表他們做出行動,必須是他們自己的行動能產生結果。

簡而言之,如果我們的孩子要建立、也必須建立自我能效,就需要更多地為他們自己的人生思考、規劃、決定、行動、期望、應對、試驗、犯錯、夢想以及體驗。

你的孩子在過一種“清單式”的童年嗎?

Julie Lythcott-Haims演講完整影片

▼以下為演講精華內容

我從沒想過做一個育兒專家,事實上,我本身對育兒也沒什麽興趣。只是因為當今有一種育兒方式,會把孩子搞得一團糟,阻礙他們個人特質的培養——而這種育兒方式正大行其道。

我想說的是,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去擔心父母沒有足夠參與到孩子的人生、教育以及養育過程中,這理所當然。但如果走上另一個極端,也會有很多壞處。比如家長認為孩子自己不可能成功,除非父母可以隨時保護和糾正——關注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他們的每個細節,引導他們進入名牌大學、找到好工作。

當我們這樣養育孩子,其實是給了孩子一種清單式的童年。

清單式的生活,就是:

我們確保他們安全、健康、吃好、喝好,然後期望他們進入好學校,並且是好學校的好班級,在好學校好班級中還要取得好成績。並且不只是成績,還要拿高分;不只要好成績和高分,還要獲得榮譽和獎項;要參加運動、活動、還要有長官力。我們告訴孩子:不要只是參加社團,還要創建社團,因為大學喜歡這樣的學生;還要參加社區服務,因為要讓大學看到你會關心他人。

這些都是期望中的完美。我們期望孩子能做到完美,而我們自己卻從沒做到過。有這麽多要求,做父母的就得和每個老師溝通,和校長、教練、推薦人溝通——如此一來,我們更像是孩子的私人管家、秘書。

然後對孩子,視為珍寶的孩子,我們要花心思來督促、哄騙、暗示、幫忙、嘮叨、甚至討價還價,確保他們不會在頂尖大學申請這件事上搞砸,或者故步自封,或者毀了自己的未來。

那麽在清單式童年中長大的孩子是怎樣的呢?

首先,他們沒有自由玩耍的時間,整個下午都沒有空閑,因為我們覺得任何事都要充實起來。就好像每一項作業、每個測驗、每個活動,都與我們為他們規劃好的未來成敗攸關。

我們不讓孩子做家務,甚至不讓他們有充足睡眠,只需要他們把清單上的事情做好。在清單式童年中,我們口頭上希望他們開心,但當他們放學回家,我們通常第一時間問的卻是作業和成績。孩子從我們臉上看到的——我們的認可、我們的愛,看到的他們的價值,卻是來自成績單上的A。和他們走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像寵物展上的訓狗員一樣表揚他們,哄他們跳得再高一點、再遠一點,日複一日。

等上了高中,他們不會問:“我該對哪些課程,哪些活動感興趣呢?”他們只會去問輔導員:“我要怎麽做才能進入好大學?”然後,當他們拿到成績單,如果拿了幾個B,甚至是可怕的C,他們會狂躁地給朋友發簡訊,“有誰考這個分數進了好大學嗎?”

我們的孩子,無論高中畢業時結果怎樣,都被壓得喘不過氣——心理脆弱、精疲力竭。他們比實際年齡更老成,盼望著大人告訴他們:“你已經做得夠多了,小時候這麽努力已經足夠了。”他們現在卻在高分的焦慮和沮喪中慢慢枯萎。有的孩子會想:這樣的人生最後究竟有沒有意義?

我們做父母的,當然認為這都有意義。我們所表現出來的,就像如果他們進不去我們期望的這幾所好大學,或者找不到好工作,他們就沒有未來——或者只是我們認為可以在朋友面前炫耀、或者只是貼在車屁股上的未來。就是這樣。

但如果你看看這件事的後果,——如果你有勇氣看的話, 你會發現這不止讓孩子認為他們的價值來自於成績和分數,更是在他們正在成長的意識裡, 我們傳遞了一個信號:“嘿,孩子,沒有我你什麽都乾不成。”

隨著我們的過度幫助、過度保護、過度指導和過度關懷,我們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機會。自我能效是人類心智的重要準則,遠比通過父母讚美建立起的自尊更重要。自我能效是當一個人看到自己的行動能產生成果而建立起來的,而不是父母代表他們做出的行動, 是他們自己的行動能產生結果。

簡而言之,如果孩子們要建立自我能效,就需要他們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思考、規劃、決定、 行動、期望、應對、試驗、犯錯、夢想以及體驗。

那是不是說,每個孩子都很努力,都很積極,都不需要對他們的人生有干涉和關心,我們應該退後,任其發展呢?

當然不是。當我們把成績、分數、榮譽和獎勵看做他們童年的奮鬥目標,當孩子去追求進入理想中的大學,找到理想的工作,這種對於成功的定義太過狹隘。

我們應該更少關注具體哪些名牌大學他們應該申請或進入,而更多關注他們的習慣、心態、技能、身心健康。有了這些,他們才能在哪兒都成功。我們需要將重點放在打造一個能幫助他們為成功奠基的童年上,比如愛;比如做家務。

你沒聽錯,我是說的做家務。史上歷時最長的人類研究被稱作哈弗格蘭特研究。這項研究發現:專業上的成功,取決於小時候做的雜活,越早開始越好。這種挽起袖子開乾的心態代表著:可能有些不想做的工作,總要有人去完成它。這個人也可能就是我,我會盡力去改善整件事情。這就是在工作中獲得先機的東西。

在清單式童年中,我們不讓孩子做家裡的雜活;當他們長大進入職場,還在等待一個清單,但這個清單已不複存在。而他們已經缺乏動力和意識,不能挽起袖子去開乾,不能望向四周並心想:我怎樣才能幫上同事們的忙?沒有能力去思考:我怎樣才能提前一步預見到老闆的要求?

哈弗格蘭特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發現:人生的幸福來自於愛——不是對工作的愛,是對人的愛:我們的配偶,我們的夥伴,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家庭。所以我們要教孩子如何去愛,要愛別人,他們要先學會愛自己。想要他們愛自己,我們就要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

所以,請放下對成績和分數的癡迷吧。

當孩子們放學回家,當我們下班回家,不妨關掉電子設備,把手機放到一邊,看著他們的眼睛,讓他們看到我們臉上洋溢的喜悅,就像第一次看到我們初生的孩子。

我們應該說:“你今天過得怎樣?今天有什麽高興的事嗎?”如果你的孩子回答:“午飯”。那就繼續問:“今天的午飯哪裡比較棒?”我們要讓他們知道, 是他們本身對我們很重要,而不是成績。

當然,你可能會想:家務和愛,這聽起來很好。但是得了吧,大學看的是好成績、榮譽和獎項。

的確,那些最有名的學校需要這些。可是,你不需要為了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一定去那些最有名的學校。幸福和成功的人們也會來自於公立學校,來自於沒人聽過的學院,來自於社區大學,來自於附近的學校甚至被退學。

如果我們眼光放開一些,願意看一些別的大學,拋開偏見,並且意識到孩子考不上頂尖大學並不是什麽世界末日。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不在嚴格的清單約束下長大,等他們進入大學,不管什麽大學,都是他們自主決定的,是他們自身渴望的,想要在那裡有一番作為。

我也有兩個孩子,Sawyer和Avery,他們都十來歲。必須坦白的是:一度,我對待Sawyer和Avery就像對待盆栽一樣。我想要小心地把他們修修剪剪,塑造成完美的人,完美到可以把他們送進最受歡迎的大學。但是,我在工作中接觸了幾千個別人家的孩子,我才意識到:我的孩子們不是盆栽, 他們是野花, 未知品種的野花。

我的工作是提供成長的環境。通過家務和愛,讓他們變得強大,愛他們,他們才會愛別人、接受愛。

我的工作不是把孩子變成我想要的樣子,而是支持他們做輝煌的自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