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為什麼會害羞,科學家揭開害羞之謎!

我家小孩真害羞,看到別人總是不打招呼,還不懂禮貌。″「我家小孩在家能得不得了,可一到了外面就怵頭。」在家長當中,經常會有這樣的議論,說自己的寶寶害羞、內向、退縮。

據專家介紹,害羞只是孩子應對焦慮情緒和逃避不安環境的一種正常的感覺,家長完全沒有必要在這過於追究。容易害羞的孩子往往有著自己獨特優勢,比如感覺靈敏,善於思考題,能夠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家長要放大自己孩子的這些優點,盡量忽略他的缺點,多用積極的語氣來鼓勵孩子。

但是如果孩子害羞的情緒過於頻繁,以致影響到了他正常的人際交往,成了小夥伴中不受歡迎的角色時,家長就應該多多加以注意了。齙牙兔的老師告訴記者:「孩子害羞的情緒來自安全感的缺失,這時,家長首先要給孩子極大的安全感,比如用溫柔的語氣撫慰他,用他喜歡的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等,緩解緊張情緒。在今後的生活中,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示範積極的社會行為。」

首先,害羞並不簡簡單單地表示內向。如果你在周末的晚上就在家裡不出是為了看一本好書,不去參加吵鬧的聚會,沒必要因此說你是一個害羞的人。除非聚會讓你感覺焦慮,你看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躲避那個聚會。「當我們和陌生人一起時,害羞是一種比正常情況更加嚴重的緊張和不確定,"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傑羅姆·凱根說,「害羞的人更有可能是性格內向的人是性格內向的並不都會害羞。」

即使是按照這種定義,害羞的人還是不少。凱根說,我們之中30%%以上的人可以稱得上害羞。比率這麼高,以至於很多人不承認。害羞的孩子「看」不懂臉。

巴塔格裡亞總結說,也許害羞的孩子不能讀懂其他孩子的臉部動作,而這些臉部動作正是孩子在社交中用來暗示他人的。害羞的孩子不能依靠那些臉部信號,所以往往顯得警惕心太高了。

所周知,在植物界有一種會害羞的草,只要用手輕輕碰一下,它的枝葉就會馬上合攏,隨後又會慢慢還原。這種神奇植物為什麼會「害羞」呢?原來,含羞草葉柄下有一個叫「葉枕」的鼓包,裡面含有充足水分,當你用手觸摸它的葉子時,葉枕中的水馬上流向兩邊,葉枕癟了,葉子就垂了下來。

而在人類社會,也有人會因為做錯了事而感到害羞,難道人類也有害羞「葉枕」嗎?近日,美國科學家揭開了人類害羞背後的秘密。

一款古老又不過時的肥皂泡實驗,能把喜歡探索和害羞的孩子區分開

在鮑登學院實驗室,孩子們正在玩一款古老又不過時的肥皂泡遊戲,這是心理學家薩姆·普特納姆設計的實驗,這個遊戲能把喜歡探索創新的孩子和那些靦腆的孩子區分開。

雖然實驗道具很普通,只是從廉價物品商店買來的肥皂泡沫和萬聖節才用的恐怖面具,但是實驗本身卻很有意義。在實驗室裡,當工作人員戴上骷髏面具時,孩子們的確表現各異。有的孩子高興地大叫,歡天喜地地沖向肥皂泡沫;而有的孩子則悄悄地躲在門後,看著別人又瘋又鬧;還有的孩子被嚇得大哭起來。

這一切表現都被心理學家普特納姆—一記錄下來。他研究的意圖就是,找出我們中間為什麼有的人喜歡新鮮事物,而有的人卻喜歡麽守成規;為什麼有的人勇於創新,而有的人追求安逸。

許多科學家認為,害羞之謎也許就存在於這些難以捉摸的性格差異中。害羞的人通常具有目光遊離、總愛聳肩和遠離人群的姿態,這是一種看上去很痛苦、很糟糕的狀態。兒科教授威廉·德納說:「我將害羞當作人類性情正常範圍內的一部分。」

是,在科學家和那些極力逃避社會的人眼中,他們對害羞的正常範圍的認識卻截然不同。決定一個人是否害羞的主要因素是什麼?我們該將如何面對這個問題?通過行為研究、大腦掃描甚至是基因測試,研究人員逐漸了解到,害羞是一種複雜狀態。

羞澀的人更有可能是內向型的人,但內向型的人不全是害羞的人。

人們感到害羞,肯定有其原因。但這並不僅是一個人性格內向的問題。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傑羅姆卡格恩說:「當我們同陌生人在一起時,害羞要比正常緊張或半信半疑的焦慮狀態更強烈。羞澀的人更有可能是內向型的人,但內向型的人不全是害羞的人。

下面有幾個給害羞者的簡單原則和策略,希望大家深入地思考,並嘗試去做:

1.要意識到,並不只有你一個人感到害羞,每一個你見到的人可能都會比你更害羞。

2即使存在著遺傳因素,害羞也是可以改變的。但是這需要勇氣和毅力,就像你要改變一個存在了很久的習慣一樣。

3嘗試對你所接觸到的人微笑,並與他們進行目光的接觸。

? 4與別人交談,大聲說話,用最清晰的聲音,特別是當你說出你的名字或是詢問信息時。

5.在一個新的社會環境中努力使自己第一個提出問題或是發表觀點。準備一些有趣的東西去說,第一個去說。每一個人都會欣賞「破冰者」,以後也就不會再有人認為你害羞了。

6永遠不要小瞧你自己。相反,想一下為了達到你想要得到的成就,下一步你要採取怎樣的行動。

7注意要使別人感到舒服,特別是當你尋找其他害羞者時。這樣做會降低你的自我意識。

8.在你去通常會使你感到害羞的地方之前,練習沉思,放鬆,使思想集中到理想的狀態。

卡格恩說,我們當中有超過30%的人是羞怯型的人,但其中有很多人自己都不願意承認。今年年初,義大利米蘭聖拉菲爾大學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馬可·巴特格裡亞博士找了49名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小學生,根據他們的害羞程度分了小組。孩子們被要求辨認一系列面部表情各異的照片,比如歡樂、憤怒、以及沒有任何感情的照片。結果發現,害羞程度高的兒童始終難以解讀那些憤怒和沒感情的照片。

而同時的腦電波記錄顯示,那些害羞程度高的兒童,其大腦皮層的活動水準更低。大腦皮層涉及的思維非常複雜,這表明原始的扁桃體活動水準更高,研究人員能從這個區域檢測到焦慮和驚慌。巴特格裡亞博士最後總結到,害羞的兒童不擅長解讀人的面部變化,這些被其他兒童當作情感交流的暗示信號,到了警惕性很高的他們這裡,就會感到不安。

巴特格裡亞博士說:「解讀面部表情的能力是和諧人際關係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在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約翰·格布艾裡進一步揭示了面部表情和害羞之間的關係。格布艾裡不僅向成年實驗者展示一系列面部表情的圖片,而且還向他們展示令人不安的場面(如車禍)。他發現害羞的人對待車禍的方式和其他實驗者一樣,但不同之處仍在於他們對面部表情圖片的反應這與巴特格裡亞博士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格布艾裡說:「這說明他們並不是感到十分害怕。」

害羞者的大腦當中,和化學物質5-羥色胺有關的基因更短。

解讀面部表情並不是揭示害羞之謎的唯一途徑,測試害羞者的基因同樣有助於了解他們害羞的原因。作為研究的一部分,巴特格裡亞博士從49名兒童身上收集了唾液樣本,對其進行DNA分析,尋找能進一步解釋自己研究結果的有利證據。巴特格裡亞博士發現,羞怯孩子有一個或兩個與大腦化學物質5-羥色胺的流動有關的基因更短。5-羥色胺是一種神經傳遞素可以影響人們焦慮、沮喪等精神狀態。

雖然沒人宣稱基因是羞怯之謎的全部答案,但多數硏究人員認為,它至少起著一定作用。精神病學家邁克爾米恩尼說:「總的來說,那些具有這種基因的人會更加羞怯,而且對壓力的反應更加敏感。米恩尼剛剛完成了為期兩年對膽怯和壓力的一項研究。即使某人天生就具有傾向羞怯的基因,但是什麼原因最終促使他長大後成為一個害羞的人呢?這首先要取決於後天環境。20多年前,卡格恩對一批具有羞怯性格傾向的2歲兒童進行了一項長期硏究。等孩子們長到十幾歲時,卡格恩又對他們進行了追蹤調查。在所有這些研究對象中,那些最初有羞怯傾向的人,整整有三分之二的人長大後仍是這種性格,但有三分之一的人克服了這種抑製作用施瓦茲說:「父母的養育方式、環境和社會機遇---所有這些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卡格恩指出:「如果你天生就很害羞,那麼你很難成為比爾柯林頓這樣的人,但你可以朝他這個方向靠攏,發展成介於兩者之間的性格。」

羞怯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它可能是豐富這種形式的一種變體。如果情況確實如此,父母是否應該注意,不要讓孩子的害羞朝性格孤僻方向發展呢?一些硏究表明,父母的確有必要這麼做,甚至這樣做是至關重要的。普特納姆在肥皂泡實驗中發現,那些對新環境有抵觸情緒的孩子更願意把他們的情感藏在心裡,這種跡象表明,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更傾向於產生消沉和緊張情緒。同時,害羞孩子染上社交恐懼症的危險性會更高,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嚴重的紊亂狀態,施瓦茲和卡格恩實驗對象中有一半人都在受這種疾病折磨。此外,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2003年對HⅠ∨呈陽性的病毒攜帶者所進行的一項硏究表明,不願意社交以及易怒患者與那些心態平和患者相比,其病情恢復可能更緩慢,而且病毒載量也是後者的8倍。儘管不能簡單地認為,這種結果也適用於HIV呈陰性的病毒攜帶人群,但這項研究的確表明,羞怯也許會對免疫系統造成損害。對於那些由於害羞而感到壓抑的孩子來說,首先,家長們應該向孩子們傳達一種令人寬慰的信號,譬如說"這個問題比較難處理。我會幫你克服它"。而注意不要把孩子的焦慮和品行不好相提並論。對於那些害羞的成年人而言,認知談話療法能有效緩解他亻的憂慮,盡量解除社交的障礙,減少與社交相聯繫的恐懼感。行為療法也能有效治療社會恐懼症,通過讓病人慢慢接觸社會,使得他們逐漸從感到不舒服的社會環境中解脫岀來。華盛頓大學社會工作教授大衛·霍金斯說:「害羞存在著危險因素,但它也具有一種保護性品質。害羞孩子也許比那些開朗孩子的朋友少,但他們涉及暴力犯罪或團夥犯罪的幾率更低。研究害羞的科學家說到,亞伯拉罕·林肯、穆罕達斯·甘地、納爾遜·曼德拉等偉大的性格都非常矜持,如果他的性格不是這樣,也許不會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成就。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