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訪 |《理想照耀中國》:關於主題創作的40次創新

 文丨趙春暉


《理想照耀中國》正在熱播。


這部由傅東育擔任總導演,梁振華擔任總編劇的系列短劇,一經播出就取得了不錯的反響。豆瓣8.2的成績,對於一部主題創作已經是非常不錯的美譽。詩選劇的模式、每集30分鐘的精煉篇幅、“開盲盒”式的播出方式……這些都讓它成為了“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活動中獨特的一抹亮色。



《理想照耀中國》裡的40個故事,既有普及陌生人物的,也有讓知名人物更加豐富具體的。它讓觀眾了解了經歷非凡但鮮為人知的蔣先雲,也讓觀眾得以窺見“兩彈元勳”鄧稼先平凡而質樸的另一面;讓觀眾被炸藥專家熊大縝的精神所感染,也讓觀眾為奧運陪練劉磊磊的付出而折服……撥去歷史的迷霧,卸下想象的光環,把人物還原到生活裡,讓情感回歸到角色中,這是《理想照耀中國》最打動觀眾的一面。


好的故事離不開優秀的編劇團隊,在《理想照耀中國》的40集中,有30集的劇本出自青春你好傳媒。在總編劇梁振華的帶領下,這批青年編劇完成了這場創作上的巨大考驗,這其中經歷的困難和付出的心血,實在是外人難以想象。



帶著對這部劇創作上的好奇和疑問,編劇幫《理想照耀中國》的總編劇、青春你好傳媒的創始人梁振華及其編劇團隊張顯初征胡雅婷秦文李花蘇蓬薑大喬等人進行了一次專訪。


精雕細琢,一場對細節百煉千錘的攻堅戰


《理想照耀中國》的難處,首先就是原型故事的篩選。


全網征集選題,持續了整整三個月,最後選出了46個故事。梁振華和總導演傅東育對這批挑選出來的46個故事,又進行了大量的實地採訪、資料搜集,最終敲定了40個人物,選出了40個故事。


選擇這些人物的標準是什麽?梁振華給《理想照耀中國》中的“理想”概貌與理想者群像做了一個概括,可以分為四點:其一,對崇高精神價值的堅貞信仰與赤忱追求;其二,為民族解放、自強與複興偉業的舍身奉獻;其三,深耕專業、追求卓越的敬業心與精業心;其四,對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與不倦求索。這40個人物就是這四點標準的具體化。



“在最初拿到名單的時候,有三分之二的人我都很陌生” ,提起當時的情形,梁振華還記憶猶新,因為人物的陌生,編劇們需盡快對這些人物熟悉起來,這涉及到創作是否能如期完成。


最初參與選題破題的編劇有40位,隨著項目推進,有的人因為工作時間衝突,有的人因為創作風格不符,最後經過大浪淘沙的篩選之後,有20位編劇實際參與了《理想照耀中國》的創作,其中有13位來自青春你好傳媒的簽約編劇和長期合作編劇。


張顯、初征、胡雅婷、秦文、李花、蘇蓬、薑大喬等都和梁振華合作多年,彼此熟悉。在梁振華看來,“這次編劇溝通成本很低,彼此之間的熟悉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節省了至少了80%的時間。”在劇本的破題階段,每個故事的破題方案平均推倒重來達6次之多,線上線下會議共計百餘次,有的故事甚至到了開機前還在做調整。


《真理的味道》是《理想照耀中國》的第一集,必須要做到開章明義,梁振華和這集的分集編劇張顯先後做了幾版方案,都沒有達到這個要求。在破題階段,梁振華突發奇想,他決定放棄從陳望道翻譯宣言的過程切入,轉而從《共產黨宣言》原文破題,把第一集做成一首哲學詩。



用梁振華自己的話說,“全劇40集,有很多感人、動情的篇章,但開篇這一集,必須要有一個有高度、有思想穿透力的哲學命題來統攝全篇,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在探索中國未來的出路,這本冊子後來被證明是‘真理’。這一集,真正的主題是《共產黨宣言》為何適應於彼時的舊中國,共產主義為何以及如何能解決當時中國的實際問題。”


因為這集涉及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必須要有大的格局。於是編劇張顯在具體創作中遵循這一原則,讓陳望道作為敘事的線索人物,把《共產黨宣言》中的四段經典論述作為思想核心,完成了劇本。另外為了保證質量,《真理的味道》裡面的戲都是梁振華跟傅東育導演一場一場過的。細致打磨後呈現出的高水準,最終在播出之後贏得了觀眾的掌聲。


初征負責了《理想照耀中國》裡的四個故事:《抉擇》《雪國的篝火》《我送親人過大江》和《磊磊的勳章》,屬於任務比較重的編劇之一,她對《理想照耀中國》的細致有深刻的體會。



在《雪國的篝火》開機之前,劇組進行了劇本圍讀,全員到齊。“演員們一場一場地讀來,仔細推敲每句台詞,甚至討論每一個鏡頭、每一個反應和動作。該如何在風雪中點燃火苗?如何掃落石磨上的青稞粉末?如何在饑寒的狀態下行走於雪山上?”


初征在開機之後跟隨劇組上了雪山。在準備階段,為了盡量還原當年紅軍長征走過雪山的真實感,劇組連製造風雪的鼓風機都準備好了。等到了雪山之上,刺骨的寒風、嚴酷的冰雪讓他們實實在在地體驗了紅軍當年所面臨的艱辛,《雪國的篝火》劇本結尾那句“熱血鑄就,山河無恙”,可以說是初征在體驗過這一切之後的心聲。再回想起這段經歷,初征感慨說在自己職業生涯中,這樣的創作過程從前不曾有過,以後恐怕也不易重現。


負責《第五十五封信》《望星空》和《下一個一百年》這三個故事的編劇胡雅婷也深有同感。《望星空》這個故事,涉及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拍攝機會也十分難得,因此胡雅婷格外珍惜這次機會,在各種細節上下了一番考據功夫。



“雖然《望星空》只有20多分鐘,但創作上進行了嚴格的考證。劇本層面,不但邀請了專業的航天員作為顧問,我閱讀了大量載人航天資料,掌握了極其詳盡生動的細節。拍攝時,衣服、道具、場地更是花費了大量考證功夫,從首批航天員98年選拔訓練開始,到2016年神舟11號飛行任務執行這長達18年時間,航天員各個時期、地點的服裝會處於變化之中,包括每次任務標的改變、軍銜的改變都因人而異,這些我們都盡量一一核實。”


《望星空》的技術指導、已退役的首批航天員趙傳東一度感到非常訝異,沒想到這些影視創作者們能這麽較真兒,因為這些細枝末節的變化在劇中往往只是一兩個鏡頭而已。胡雅婷覺得:“既然拍出來了,我們不希望真正的行內人看到,覺得這個東西是假的”。


《下一個一百年》是關於故宮文物修複的故事,修複師高飛利用3D列印技術來修複文物,這一集體現的是悠久的文物和先進的技術之間的連結。劇本創作時,胡雅婷一直和原型人物保持密切溝通,在確保情節準確精彩的基礎上,更要揣摩人物的關係、話語語態、神情狀態等,一切都要符合故宮文物修複師的身份。而開拍前,她跟故宮的專家反覆確認,確保出現在場景中的所有物品都要真實。在劇中,修複青銅器需要上色,而顏料的材質、筆刷的款式型號、修複時戴手套的時機,全部認真核對過,劇組力爭在一切層面上做到精準。“畢竟這是故宮,而且我們還有機會進去拍攝,那絕不能馬虎。可以說在文物修複層面上,我們做到了最大程度的還原。”


《理想照耀中國》的品質,就是靠著這種對細節的雕琢,一點一點磨出來的。


真實質樸,讓宏大命題容納普通情感


《理想照耀中國》裡的40個故事,都有著宏大的歷史背景,貫穿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引領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複興中國夢不息奮鬥的百年歷程,如何讓這些宏大的命題去觸動觀眾,那就要靠人物塑造和故事的講述方法了。創作團隊堅持在故事凸顯理想性的基礎上,同樣也要體現普遍人性,把故事訴諸情感表達,具備感染力和共情力,求真實質樸,力避說教,去浮誇偽飾。



負責《天河》《從頭再來》《希望的田野》這三個故事的編劇秦文就覺得,《理想照耀中國》和其他項目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編劇不是去編故事,而是通過自己的筆將原本就精彩、感人的瞬間寫下來。因為這些人物的經歷和人生已經很精彩,而且越是了解筆下的人物,就越是因為無法改變篇幅的局限而感到遺憾。在這些故事裡,洋溢著普通人的情感,也因此讓宏大的命題有了具體的支撐點。


以《冰糖》這集為例,作為主角的鄧稼先是“兩彈元勳”,編劇蘇蓬沒有選擇鄧稼先人生中的高光時刻,而是從他的一個小細節——低血糖入手,用一種象徵的手法,把筆墨聚焦於鄧稼先和妻子兒女之間的親情上。不寫巨大成就,而寫自我犧牲,表現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裡,鄧稼先是怎樣舍家為國,放棄享受家庭甜蜜而投身科研事業。值得一提的是,編劇蘇蓬還特意設計了一個鄧的兒子把冰糖埋進花盆的細節,用這樣充滿童趣的細節讓故事更耐咀嚼。



張顯負責的《一家人》這集,主角是援鄂醫護工作者,因為故事本身距離當下很近,抗擊疫情又是一種全民共有的體驗,處理起來就比較困難。“一方面要盡量地還原真實的事件,讓觀眾真實地體會那段刻骨銘心的記憶,抒發真情實感,另一方面通過戲劇手法進行藝術提煉和加工,刻畫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避免臉譜化、符號化,力求深刻動人。”


李花負責的幾個故事裡,《希望的方舟》是她最喜歡的,主角是病毒學家、“糖丸爺爺”顧方舟。消滅“脊髓灰質炎”這樣的大事件,與普通觀眾距離較遠,但是“糖丸”是很多人小時候都吃過的。當這集播出之後,李花在視頻彈幕上看到網友們對“糖丸”的眾多回憶也是深受感動,《希望的方舟》正是在宏大的命題和個體的經驗之間做了打通,借助觀眾們共同的生命體驗實現了故事的講述和升華。



《理想照耀中國》裡的很多人物,觀眾並不熟悉,這就需要編劇在故事的講述上能夠找到情感上的突破口,薑大喬負責的《我是小方》和胡雅婷負責的《第五十五封信》就是很突出的一個例子。


《我是小方》的原型方大曾,是在盧溝橋事變後第一位抵達前線報導的戰地風雲記者,這樣一個人物如何讓觀眾與之共情?薑大喬認為,故事的關鍵就是“如何展現一個普通人,在明知戰爭危險的情況下還要奔赴戰場的那種勇氣”。方大曾最終在前線失蹤,而他的母親不相信兒子已經死去,苦等兒子32年,《我是小方》敏銳地捕捉到了母子關係作為整個故事的原點。從生活中挖掘了方大曾勇氣的來源,這也讓《我是小方》的結尾成了一個淚點,深深打動了觀眾。



而《第五十五封信》的核心落點則是愛情,其原型為革命烈士陳毅安和妻子之間的故事。陳毅安的高光時刻都是在戰場上,但是胡雅婷選擇了以一種溫情的方式切入故事,用一張老照片的修複為楔子來回顧這段歷史,54封家書和1封無字的信,共同組成了夫妻二人之間的伉儷情深,也見證了革命者對於理想的奮不顧身。


梁振華對此總結道:“說到底,‘理想’是帶有一定超越性的精神體驗,不管我們從什麽路徑去表達和承載‘理想’的主題,都要盡量避免說教,盡量把口號宣講的元素降到最低;只有觀眾認同主人公做出的抉擇,並且情感與其達成共鳴之後,才能真正理解其行為舉止中所滲透出來的理想元素。”


年輕團隊,用全新的藝術追求鍛造精品


《理想照耀中國》充滿了一種新的美學追求。從第一集《真理的味道》開始,風箏、盆栽、鐵屋子、各種主義的論辯、壁壘森嚴的火車車廂……各種詩化、寓言化和象徵化的表達貫穿全片,這種在創作手法上的自覺追求,跟時長、體例有關,也和編劇團隊的年輕有關。


說出來可能會讓人大吃一驚,《理想照耀中國》的編劇們平均年齡為32歲,可以說是非常年輕的一支編劇團隊。一部規格極高的獻禮劇跟一群年輕編劇聯繫在一起,這在中國影視界都是破天荒的。

因為時長有限,《理想照耀中國》必然不同於以往的電視劇可從容鋪陳,花大量的時間慢慢講故事。梁振華對此總結:“敘事一定要精粹,單集的內容要像一滴墨或一滴血,而不能是一灘白水。它不容許你猶豫、停留、徘徊、反覆,它要求創作者非常精準地去解決敘事任務。精準,但又不能涉及面太廣,所以它的情節、情感、人物的濃度都要比長劇更濃烈。”



體例的要求呼喚著創新。正因為如此,年輕的編劇們紛紛化身詩人和釀酒師,捧出一首首詩歌,端出一壇壇烈酒,以一種詩性的寫意、浪漫主義的風采完成了故事的講述。由於這批年輕的編劇的知識結構和藝術素養,跟今天的社會是貼近的。他們用他們的創新意識、現代思維去創作,摒棄了對傳統主旋律套路式的沿襲,這自然形成了一種新的美學趣味。畢竟新的主流創作一定要呼喚新的美學趣味,特別是屬於這個時代的美學趣味,只有和時代同頻共振,才能讓觀眾找到共鳴之處。


梁振華提到在創作中一定要卸下枷鎖,千萬不能因為是“命題作文”就自我束縛,因為“卸掉枷鎖本身就是跟年輕觀眾握手言和”,擁抱更廣泛的觀眾群體。對於這些年輕編劇們來說,其意義就在於整個體系性思維的鍛煉,這對未來的主旋律創作也是一種人才儲備,參與《理想照耀中國》的創作經歷,給了他們一種面向歷史、面向情懷的自信,更給了他們一種精神上的洗禮。


故事要想征服觀眾,一定要先征服作者自身。在創作《磊磊的勳章》之前,拿到資料的編劇初征是不相信會有人在16年的陪練生涯裡被摔284萬次,心甘情願去成全別人的,但是和磊磊這個原型人物接觸之後,能夠感受到他身上的淳樸和理想主義,這樣一個鮮活的人物,是無法通過虛構編纂出來的。


如果不是有這樣的創作經歷,很多事情是無論如何想象不到的。從不信到相信,正是這批編劇在創作中的親身體驗。



“《理想照耀中國》的美學追求,是跟青春你好在電視劇領域的探索一以貫之的。就是要讓別人知道,我們除了能把故事講好之外,還有美學追求。美學追求是電視劇藝術很重要的一個維度,《理想照耀中國》至少有一半的集數都做了在美學上的追求。”


在採訪中,梁振華的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我們沒有把《理想照耀中國》當成一個規定任務,而是當成40次創新的可能。”觀眾的評價、市場的反應都證明了這些探索和創新得到了認可,青春你好傳媒正是在這樣不斷地創新中前行。


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是青春你好傳媒在梁振華的帶領下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不僅僅有《理想照耀中國》,還包括之前的《暴風眼》《怪你過分美麗》《熱血同行》等電視劇,以及未來將跟觀眾見面的《雲襄傳》《心想事成》等作品。可以期待在未來,青春你好傳媒將用與時俱新的創作觀念,更成熟的敘事技巧,將更多的優秀作品奉獻給觀眾。

責編 | 維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