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繼承中的若乾問題思考

編者按:近些年,國家大力發展中醫事業,多途徑謀求振興之道。在9月16日,第25期衛生政策上海圓桌會議上,君和堂中醫館著名中醫蔡德亨從多年探尋經驗出發,認為中醫發展應有自己的通道和原則,他講述了怎樣的故事?

上世紀90年代初,由於醫療體制改革,中西醫分科越來越嚴重,中醫發展困難,受環境所迫,蔡德亨離開體制,成為了一名民間醫生。那些年,他努力申請課題卻因技術傳播的限制屢屢受挫。後來他意識到:中醫是土生土長的,就如費孝通說的,應該去農村發展。

君和堂中醫館著名中醫蔡德亨

很多人說中醫發展必須是現代化發展,但是什麼是現代化發展的定義呢?西方醫學體系來對照中醫,可能是不科學的,但實際很多西方人士會搜集中醫的處方,邀請中醫去國外坐診;蔡德亨曾接到過邀請但是最終還是決定留在國內,因為他認為預防性中醫的發展需要在中國基層環境中成長。

個人見解:中醫發展的困境有哪些?

1、有人說中醫毀在草藥,但實際國家可以對草藥的品質控制進行明文規定,通過有效監管來減少危害事件,而不是全盤否定;

2、國家提出發展中醫診所,這是中醫發展大戰略,但現實是三甲中醫醫院不斷採購先進西方診斷儀器,而這種方式恰恰趕走中醫診療的傳統方法,此舉需要商榷。我們應該尋找適合中醫發展的獨特路徑,決不能照搬西方學科發展的方式。

3、門診大流量下的壓力,迫使醫生簡化中醫診斷程式。例如,現在有些中醫呼吸科對患者的藥方基本一樣。

4、所謂的科研和考試奪走大部分醫生時間,中醫師的職業晉陞也在套用西方的模式,這是很有問題的。中醫應該回歸,走中醫診所和中醫師應獨有的路線。

君和堂中醫館著名中醫蔡德亨

中醫發展如何從基層醫療中茁壯成長?

農村經濟這些年突飛猛進是中醫發展很好的土壤。幾大實例與大家分享:

1、容易被忽視的村醫隊伍

應培養中醫的政策號召,2007年劉峰女士創辦了一個善行組織,5年時間培養了7萬多善行學員。這些村醫隊伍在農村、山區工作非常艱苦,往往一天走幾十裡路,而且是跋山涉水。他們沒有職稱,沒有先進的設備,但是卻創造了很多奇蹟。

2、村醫所處環境更有利於中醫療法的生根發芽

在楚雄有一個村醫趙清華,他學習了中醫技術後回到家裡,給他癱瘓三年的母親針灸,結果想不到第二天他母親就自行坐起來了,結果趙清華現在成了那裡的名醫。另外有一個叫文惠曹,父親腦梗在網路上進行求助。我們建議他先確定診斷是腦血栓還是腦淤血,拿到報告去針灸,第二天老人家就說好了1/3,現在可以坐起來,一個星期以後基本恢復。這說明及時搶救,方法正確,中醫是有生命力的,早期介入和西醫合作好,完全可以在這當中起到很大作用。

3、鼓勵村醫參加系統學習和師教傳承

過去中醫出名是急診,現在重症治好了才會出名。現在很多中醫生連感冒沒有治好,卻反過來說中藥不靈了,是中藥不靈還是處方有問題需要探究。同樣的藥物,在不同醫生的手上,會有不同的效果。這是技術問題,不是草藥問題,部分草藥有問題但不是根本問題。所以政府應該鼓勵村醫參加系統學習和師教傳承,有利於發展村醫當中中醫隊伍,又可以為農村防病治病擺脫貧困帶來機遇。

(編輯根據速記整理,未經過講者本人確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