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記錄:醫院早產兒病區的端午節

端午時節,粽葉飄香。

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童醫院的新生兒二區(早產兒病區)病房裡會是什麼場景?

假日堅守,護衛早產寶寶

這一天,新生兒二區(早產兒病區)先後來了兩對剛出生的早產雙胞胎。

其中一對是33周早產、呼吸困難,意味著這一對剛剛來到世上的小傢夥,就要面臨人生當中的第一次考驗。

總住院譚寧博士、主管醫生譚若錕、史廷嬌,馬上給寶寶上了無創呼吸機,希望幫他們熬過「呼吸關」。

孩子父親非常焦急,一直在問醫生:寶寶要不要緊?要不要緊?

原來孩子的父母都已經四十多歲,大女兒已經讀高中了,這是二孩政策放開後懷上的,因為前置胎盤引起了大出血,所以就提前剖腹產。

自從二孩政策放開,高齡產婦增多,孕期易合併糖尿病、高血壓、前置胎盤、胎盤早剝、感染等症,早產兒的發生率也增多。

早產兒出生後第一周體重會下降,叫做「生理性體重下降期」,一般下降10-15%,一周後體重開始恢復,至出生2-3周末恢復至出生體重。

早產兒的五臟六腑都發育不成熟,容易出現體溫不升、呼吸困難、呼吸暫停、餵養困難、顱內出血、黃疸、感染等問題。

早產兒從媽媽溫暖的身體裡娩出的第一天起,就面臨很多考驗,要度過一個個關口:呼吸關、餵養關、黃疸關、出血關、感染關等。

因此,對早產兒的護理和治療就尤為重要。

要注意保溫、呼吸支持、合理餵養、防止感染等。


建立生命通道,保障寶寶生長

丁丁寶寶(化名)是31周早產,出生不到3斤,還不會吃奶,奶液需要從胃管注進去。

即使這樣,奶量還是不能完全消化,而寶寶要長大需要熱卡,怎麼辦?

這個乳白色的液體就是給早產寶寶提供熱卡的營養液。

而為了保護早產寶寶脆弱的血管,今天護士媽媽們給他置了一根特殊的管道:PICC置管(經外周血管中心靜脈置管),幫助營養液順利地到達體內,減少對寶寶的刺激、促進生長髮育。

讓早產寶寶吃上第一口母乳

一大早,鄧奶奶(化名)就過來送母乳了,這是孩子媽媽的初乳,非常珍貴。

她小心翼翼地交給導診護士,護士趕緊放到專用冰箱裡,配奶時解凍加溫給寶寶喝。


新生兒最好的食品是母乳。

特別是最珍貴的初乳,富含免疫因子等,適合早產寶寶的消化功能,所以新生兒病房一直備有母乳儲存冰箱及巴氏消毒儀。

並常規對寶寶家屬進行母乳採集、儲存、運送知識的宣教,保障早產寶寶能吃上安全衛生的第一口母乳。


父母要「合格」才能上崗

「今天我們來學習餵奶。」

早上給寶寶洗完澡,主管醫生周良芬和護士熊健就來到了母嬰同室病房,指導家屬如何給寶寶餵奶,認真洗了手後,就開始學習了。

因為孕期重度高血壓,孩子32周早產了,在新生兒二區住了將近一個月,這兩天開始住母嬰同室病房學習一下如何帶孩子。

醫生護士每天都前來指導:如何餵奶、觀察皮膚顏色,如何換尿布、注意大小便情況等,夫婦倆學習起來還挺用功的

早產兒比正常寶寶要嬌弱,出院後因為一些父母沒有醫學常識,在餵養、呼吸等方面容易發生一些問題,常導致二次住院。

新生兒二區特意設立了母嬰同室病房,在早產兒出院前,都會建議父母住上一段時間,學習如何觀察、照顧自己的寶寶,「考核合格」了才能帶著寶寶回家。


GMs評估,多一重保障

這是一位出院後來隨訪的早產寶寶,吳醫生今天給他進行了全身運動(GMs)評估,「動作還是有些單調,需要進行家庭早期乾預,定期隨訪。」

吳醫生把一套家庭乾預操交給家屬,向他們演示如何進行家庭早乾預。

雖然醫學的發達讓早產兒的死亡率下降,但存活者也有的出現神經發育損傷,表現為腦癱、癲癇、視聽障礙、發育遲緩等,影響早產兒的生存品質。

因此,早產兒出院後仍要到新生兒科、兒保科定期隨診,進行生長髮育各方面的檢查,早期發現問題,早期進行乾預,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或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新生兒二區應用全身運動(GMs)超早期篩查腦癱,它通過記錄並評估小嬰兒仰臥位時的全身運動錄像,能夠準確地判斷年幼時期神經系統的功能,超早期(3個月內)發現異常,評估腦癱發生風險。

對於一些表現異常的孩子進行一些家庭早期乾預手法的指導,定期隨訪,追蹤生長髮育情況,明顯異常的及時交付給兒童康復科進行康復。

該項技術引進醫院後,已為三千餘名患兒服務,在早期評估、早期康復、改善患兒運動功能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早產兒就象一座不設防的在建中的城市,還沒有驗收合格就投入了使用,外界的一點風吹草動都容易影響他,一個早產兒的出生,往往讓家屬喜憂參半;

產婦及家庭要加強母親孕前及孕期保健,盡量避免早產。

如果早產,要及時去專業的新生兒科進行觀察治療、評估乾預,助他們健康成長!

(編輯Eliza)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劉振 吳州麗

湖南醫聊每日分享健康科普資訊,歡迎關注點贊轉發。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