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停課不停學”,將如何影響高考?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鄧漢清】

假期間的一個夜晚,我和一位母校的高三同學聊天。當問到他們“網課”的情況時,他說,“老師沒有上課,我也沒有帶資料回家。”

這一回答給了我強烈的衝擊,也讓我不由思考一個問題:“停課不停學”會影響高考錄取格局嗎?

一、“停課不停學”,高考怎麽安排?

疫情未消,於是各地學校選擇“停課不停學”。

停課了,最關心此事的人群中,一定有高三學生和他們的家長。

對於大部分高三學生而言,現在應已完成了高考“三輪複習”中的“第一輪複習”,即對基礎知識的順序複習,進而進入了“第二輪複習”,也就是所謂的專題複習階段,後面還有“第三輪複習”,基本上就是模擬考和“押題”階段。

按告別高考沒幾年的我的理解,第二輪複習更像連接“知識數據庫”與“高考實戰”的中間環節,是把知識系統化,把知識結構改造得更適應高考思維的階段;而後的“第三輪”複習,則是實戰前的“軍事演習”,是讓考生適應、習慣高考的階段。因而,第二輪和第三輪複習對於考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在2月2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針對高考會不會推遲,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稱:

要綜合評估疫情對考試考點組織、交通出行、命題製卷,中學教學等綜合因素影響。高考方案須保障廣大考生和涉考工作人員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相關工作安排將及時向社會公布。

高考會不會推遲,這涉及到很多因素,有關部門制定決策之時也會考慮非常多的問題。其中較為學生、家長、老師所關注,有關部門也可能重點考慮的問題,就是如果不推遲高考,會不會影響考生的錄取。

二、隻影響成績,不影響排名?

“停課不停學”無疑大概率會對考生的高考成績造成負面影響,但是會不會影響考生的錄取?這就要從另外的視角來看了。

高考對於一般考生而言十分重要,高考分數的下降對考生和家長來講是件嚴重的事。不過在我們的現行錄取制度中,決定我們是否錄取的並不是絕對分數,而是我們的全省排名,也就是“結構中的位置”。

想起當年我得知自己高考成績的那一刻是如此高興,放在十年前這分數足以劍指國內兩大頂尖高校,可最後只能來到如今常拿來自嘲的母校。

我國是一個區域差異很大的國家,為了實現相對的教育公平,高考的競爭被局限在省域之內。各高校在各省投放招生指標,按照高考分數為主要指標,擇優錄取相應的人數。“停課不停學”,在當前的防疫機制下,各個省基本上都是全省統一進退,省內的考生分數一起下降,只不過分變低了面子掛不住,相對的省內排名不會有根本改變,錄取格局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上個月和高中母校的幾個學弟學妹聊到高考錄取問題,我也這樣告訴他們,叫他們不要擔心。現在想想,那時我其實只看到了這個問題的第一層,還有第二層未被我考慮進去。

“停課不停學”對於高考成績的影響其實是有一系列的系統性偏差的,這一系列的系統性偏差有著高度相關性,因而造成了“錄取格局”這個結構的錯位。通俗來說,有的人受到的影響大,有的人受到的影響小,並且這不是少數幾個人的問題。

教師錄製網絡課程(資料圖/中新網)

三、影響排名的因素

學習就是運用一系列的“能力”與“資源”來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我們可以將之歸結為一種抽象的“能力”。“停課不停學”就是由於外部因素突然出現而在這個過程中增加的一個障礙,那麽在“停課不停學”的過程中學習的效果,則取決於衝破這個障礙的廣義的“力”,這帶有較濃的社會物理學分析的味道。通俗但不完全來說,這種能力就是我們的學習能力加上我們所享受的教育資源。

對於存在一系列系統性偏差的問題,可通過對以下兩點來分析證明:一個就是這種“力”下的各種“分力”,另一個就是這些分力在結構中的不平衡分布。

(一)教育資源——城鄉差異、階層差異與學校內部差異

在“停課不停學”期間,全國掀起了上網課的浪潮,一時之間多到連釘釘和超星的伺服器都崩潰了。

但是,教育資源本身不是完全平均分布的,且老師、學生對網課這一授課形式的掌握和運用也存在著差異,因此對於網課,不僅有“上還是不上”的問題,還有“優與劣”的差別。

對於網課而言,教育資源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城鄉之間、學校內部之間和階層之間。

城市學校具有較好的教育資源,一方面學校有相對充足的資金為網課提供創造條件,另一方面高素質、年輕化的教師團隊也能更好地適應網課教學方式。而在一些農村中學,存在資金不足導致相關硬體設備缺乏、教師隊伍老齡化以致於難適應網絡授課等問題。據我了解,有的老師家裡甚至都沒辦寬頻,以致於上不了網課。

如果學校不能讓所有人都享受高質量的網課,那麽學校會怎麽辦?基於經濟理性角度考慮,大部分面臨此困境的學校都會如它們在日常中所做的那樣,差別對待,將教育資源優先集中在成績“優等生”身上,而剩下的“中等生”和“後進生”往往較難接觸到網課。我的高中母校似乎就是這樣,那位一起聊天的高三同學屬於後兩者範疇。在得知這一點後,我給他講解了幾道高考歷史客觀題,雖然不一定能用上,但聊勝於無。

此外,身處不同社會階層的學生,所能獲得的教育資源也有極大的不同。中產及富裕家庭的家長往往具有較高的文化水準,能親自為孩子提供教學輔導,此外也有一定的經濟能力為孩子購買包括在線教育在內的教育服務。這兩點無疑是低收入階層家庭較難比擬的。

(二)學習能力——校風與家風

“停課不停學”,沒有了學校的有效監督,老師的悉心指導也變少了,這時候學生個人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就成了重要的影響因素。而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與校風、家風有關。

因留守等問題,農村的家庭教育長時間內是缺位的,加之其他客觀因素,農村的學生往往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較差,這就導致農村的學校要承擔一部分家庭教育的職責,農村學校的教師也要扮演一部分父母的角色。再者,由於農村教育資源的缺乏,農村學生只好“勤能補拙”。故而,農村學校的學風往往強調嚴厲、勤奮、認真、負責。

而在城市,家庭教育多具有很強的在場感,城市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遠非農村學生所能比,這就導致城裡的學校無需像農村學校那樣要承擔部分家庭教育責任,能更精於知識的傳授。加之城裡有較為豐富的教育資源,學生們有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因而城市學校的校風往往更為包容、開放、多元。

網絡授課作為“現代”的教學方式,本身就與城市的教育模式更為接近,因此城市學生更能適應這一模式,而農村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與習慣,容易顯得消極被動,最終鮮有收獲。

四、招生格局變化

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發現了“停課不停學”背景下分數下降的幾點系統性偏差。我們可以將這些系統性偏差總結為以下三點:

(1)城市學生的分數比農村學生的分數下降得少。

(2)中上階層出身的學生的分數比低收入階層出身的學生的分數下降少。

(3)優等生、中等生、後進生三者分數下降的概率/幅度依次遞減。

我們注意到,城鄉差異和階層差異雖為兩個不同的維度,但是隨著城鄉間生源流動的增多,其逐漸成了一種“一體兩面”的關係。城市學生往往是中間及以上階層出身,農村學生(指在農村學校讀書的學生)往往是中下階層出身——雖有例外,但是極少。

因而我們簡化分析,用城鄉和成績這兩個變量將學生分為六類,即城市優等生、城市中等生、城市後進生、農村優等生、農村中等生及農村後進生。根據上述的幾點歸納,勾勒這六類學生的成績變化,便能直觀地看出在不推遲高考的前提下招生格局的變化。結果如下圖所示:

值得指出的是,上圖所顯示的不過是一種可能呈現的形式,其具體表現如何,還需要更為嚴謹的討論才能得出。放在這裡只是為了產生一個直觀的印象,也希望能引起更多的討論。

五、結語

回到最初的問題:不推遲高考的話,會影響高考招生格局嗎?經過上文一系列分析,答案已然明顯。

其實可以說,這問題本質上還是教育公平問題。而在疫情這一特殊背景下,我們面對的是已有教育不公平表現的放大版。

經過幾十年的摸索,我們都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現存的高考錄取格局是當下最接近理想中教育公平的“最優解”。然而,現在,短時間內,它有滑向不公方向的態勢。雖然教育不公平問題非一朝一夕間形成,也無法短時間內解決,但仍希望網課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能被重視,乃至采取措施降低,盡可能地將各個學子推向同一起跑線。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