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先苦後甜的一碗涼茶,是仲夏夜的溫柔

文/小肥蝦

廣東的茶文化深厚。說到廣東的飲茶,人們更多想到的是廣式早茶。在廣東,人們早上見面相互問候的第一句話往往是「飲咗茶未?」

到了夏季,人們更加喜愛的是涼茶。陪伴人們度過夏季的不僅有糖水和甜品,還有地道的涼茶。

涼茶在廣東地區是一種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在功能上,和廣式煲湯一樣,每一款涼茶都有滋補和養生的功效。

涼茶涼而不寒,清熱祛濕,無病時可防病,有病時能治病,「秋冬防秋燥、春夏去暑濕」。

涼茶最早以茶葉為原料,「涼」指「寒涼」,「茶」指「茶葉」,「涼茶」就是指用茶葉製成的具有寒涼清熱、生津止渴的一種飲料。

人們為了增強茶葉清熱生津的作用,便在涼茶中添加了一些中草藥。後來,不少涼茶雖有「茶」之名,實際上基本由中草藥製成,這些中草藥大都是廣東的民間草藥,是野生的天然植物。所以說,「涼茶」就是指有清熱瀉火、解毒祛濕功效的中草藥,經過加工製成的純中藥飲品。

廣東人忌「葯」,所以把他稱為「涼茶」。時至今日,凡是能起到清熱解暑、祛濕消滯、生津止渴、提神醒腦或養顏護膚等作用的飲品,都被稱為「涼茶」。

在古代,嶺南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天濕地熱、溫高濕重是其基本的氣候特徵。濕熱病是嶺南的常見疾病。

公元306年,東晉道學醫藥家葛洪來到嶺南。由於當時瘴病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嶺南各種瘟病醫藥。葛洪所遺的醫學專著以及後世嶺南溫派醫家的醫學著作, 是構成涼茶深厚文化底蘊的根基,其配方、術語世代相傳。

後世的嶺南人通過與自然環境的不斷抗爭,積累了調理保健、防病治病的寶貴經驗,他們採集各種中草藥,預備身體不適時熬製飲用。後來便有人在繁華集市的路線旁出售熬製好的各種保健、防病的草藥煎劑,這就是早期的嶺南民間涼茶。

在眾多涼茶品牌中,著名的王老吉涼茶形成於清代嘉慶年間,由當時有「葯俠」 之稱的廣東鶴山人王澤邦所創。即王老吉。

很多人都認為廣西喝涼茶的習慣來自廣東,但事實上也是地理原因。這裡氣候濕熱,每逢季節變換,人們較容易上火。於是,人們就根據本地氣候、水土特性,以中醫養生理論為指導,以中草藥為基礎,研製出了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涼茶。

最初的涼茶鋪是一些中草藥鋪裡的藥師在店裡擺個小涼茶攤,根據藥理搭配出不同功效的涼茶。

後來製作涼茶的方法被普通百姓掌握,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南寧很多人家,常常自己煮涼茶。一年四季都有很多人買中草藥回家煲涼茶。

涼茶在南寧人的心中已不是消暑止渴的飲料,而是一種生活習慣,一種城市文化。和廣東的涼茶店不同的是,廣西的涼茶店並不只是單一地賣各種涼茶,還會有很多的甜品,像玉米糖水、八寶粥等。

涼茶品種甚多,功效各異。以清熱祛濕、疏風解暑、化痰止咳常見。如上火喝紅蘿竹蔗茅根水,濕熱飲「五花茶」,咳嗽飲羅漢果茶,發燒喝「蟬蛻煲冬瓜水」

廣東傳統涼茶的主要成分是仙草、茅根、紫蘇、薄荷、雞蛋花、夏枯草、冬桑葉、野菊花、崩大碗、車前草、金銀花、布渣葉、半邊蓮等等。

涼茶的品牌也很多,如王老吉,鄧老,清心堂,徐其修,廿四味等等

廣西的涼茶的種類有「生地」、「雷公根」、「菊花茶」、「羅漢果」、「茅根」、「竹蔗水」等等,光是「生地」就有「綠豆生地」和「茅菊生地」等好幾個品種,不同的藥材有各自不同的功效和味道。

香港的美食作家歐陽應霽說,自小被家裡老人家禁止隨便飲用的崩大碗,據說是太寒涼,不適合小朋友,而且當年販賣崩大碗的攤販,都用金屬臉盆,或者玻璃圓筒茶缸盛載,實在有欠衛生。現在碰上坊間鮮有出售的崩大碗,倒是大膽地一飲而盡,濃烈的煙草氣味衝擊著五臟六腑。

是時候來一碗涼茶的時候了。炎炎夏日,頂著頭上的花白毒大太陽,喝過那碗被視作救命水的涼茶,正所謂「腦中混沌的白翳漸漸消散,眼前豁然清亮起來,三魂七魄又慢悠悠地齊全歸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