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朔從沒愛過父母:缺愛,是中國家庭的癌症

來源 | 艾小羊

ID | qingchangaixiaoyang

作家王朔在《致女兒書》裡寫到:

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

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

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

這段不長的文字,寫出了中國式親子關係的痛——缺愛。王朔成長於軍人家庭,父親給他留下的印象是嚴格與暴力。

接受《南方都市報》的採訪時,他說:「我父親打我的時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動。」

這是當年部隊大院流行的教育方式。部隊子弟馬未都在《圓桌派》上也聊過這個問題:那時候哪家不打孩子,都打!別人勸架不是說你別打了,而是「打兩下就行了。」

王朔把這種人們司空見慣的「教育方式」,稱為中國最普遍的「家庭暴力」。

對於母親,王朔認為她的字典裡根本沒有「愛」:「那是我媽理解範圍之外的事,要一個孩子永遠正確就是她的愛。」

王朔的《致女兒書》,某種意義上是父親寫給女兒的情書。有一部分專門談愛。他希望自己與女兒之間最重要的情緒,不是血緣、不是父慈女孝、不是養育與反哺,而是親密。

「特別怕像奶奶一樣,你也知道,她還活著,我也對她充滿感情,可我們在一起就像生人一樣。」

這句話,從「痞子文學」鼻祖王朔嘴裡說出來,可見缺愛是頑疾。你再成功,賺了再多的名與利,人到中年,念念不忘的還是你與父母之間,只有道義和責任,沒有親密與愛。

王朔說母親老了,最怕的是「我不管她」,但是「我最需要你對我好的時候 ,你在哪裡?」

可能有人要說,王朔一把年紀,功成名就,還把父母拿出來批判,是不是太計較了?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裡寫到: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傳統教育總以為無視孩子內心需要的嚴厲教育,能讓一個人更快成長,所謂棍棒底下出孝子。

事實恰恰相反。童年缺愛的人,更容易成為巨嬰和憤青,他們在潛意識裡拒絕長大,終其一生尋找的是,無條件的童年之愛。

父母與子女,慢慢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心裡有情,嘴上無話,是大多數中國家庭的常態。

因為我們奉行的不是親密,而是管教——教,多過愛;孝,多過愛。

一個讀者初三的時候,父親中風暈倒,她從小跟父親關係好,很想去醫院陪伴。母親逼她去上學,告訴她初三了,學業最重要。甚至父親住院期間,家人也不允許她去探望,怕分心、影響學習。

「學習真有那麽重要嗎,比親人的生離死別更重要?」

這個問題,一直伴隨著她。直到她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明白其實是大人怕麻煩,覺得小孩幫不上什麽忙,就不要添亂了,還不如去上學。

在傳統「我為你好」的管教中,父母的感受是主體,他們隻願意看到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孩子的情感常常被忽略。

一個朋友跟母親吵架,母親問:「如果我不是你媽,你是不是早就不理我了。」朋友回答:「是的。」

身為成年人的她,一直小心地選擇與認可自己的人相處,遠離像母親一樣,不斷打擊她的人。

血濃於水,對很多人而言,是一種無奈。真正塑造親密關係的,不是血緣,而是尊重與認可。

電視劇《都挺好》裡,蘇明玉與蒙總的關係,明顯比她與父母的關係親密。

在父親蘇大強面前,蘇明玉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母親趙美蘭;在蒙總面前,她才活成自己——那個堅強、果敢、有勇氣、有智慧的蘇明玉。

因為不被認可,蘇明玉在父母面前缺乏安全感;而蒙總,她的師傅,是看到她身上閃光點的人。在心理上,他更接近父親的角色,甚至雌雄同體,成了明玉心理上的雙親。

一個人活在愛裡,會越來越好;缺乏安全感,則會處處擰巴。

那些父母眼裡的壞孩子,不是天性頑劣,而是缺乏愛與認可。這常常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孩子越擰巴,父母越用力教育,然後孩子更擰巴了。

一個擁抱就能解決的問題,卻要用一萬句話去傷害,是父母最常犯的錯。

2007年,王朔與母親一起參加《心理訪談》。在訪談中,他一再問母親,如果我是一個殺人犯,你還愛我嗎。

母親回答:「我會舉報你。」

王朔當然不可能真去殺人,但這個無情的答案,讓他看到了父母之愛的勢利與涼薄。

很多人,雖然為人父母,卻從沒有搞清楚什麽是愛。

愛,不是正確、偉大、通往成功之路的學校,而是一片土壤、一個港灣。

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說,父母在家中最重要的責任是傾聽,以及在需要時給予(孩子)鼓勵。

當米歇爾對母親抱怨學校裡的老師,母親通常平靜地聽著,偶爾插一句「噢,天哪」和「噢,真的嗎」。

「她並不縱容我的怒火,卻會認真對待我的沮喪。」

「她告訴我,你有權利不喜歡你的老師,只是這位女士腦中的數學知識,你要掌握。」

沒錯,這就是愛。

愛是一個子宮,包容我們所有的陰暗、不堪、憤怒與失態。當一個人,處於這種強大的安全感中,成長是自然而然的事;成為一個幸福的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甚至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嚴歌苓說,所謂成功,就是知足。人心裡不缺愛、不自卑、不沮喪,不一定非去證明什麽,就容易知足,從而變得成功。

「這個世界上,永遠有人愛你,無論你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因為這份愛,你要變得更好」,這是優秀的人,之所以優秀的原因。

王朔的母親出過一本自傳《一家人》,在這本書的最後,這個在兒子眼裡不懂愛的母親寫到:在這裡,我想對兒子說:「媽媽永遠愛你。」

可惜,這份遲來的愛似乎沒有收到回音。

不是所有的傷害,最終的收尾都是原諒與放下。

正因為世上有很多「來不及」與「不原諒」,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才需要不斷反思、不斷進步,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如何去愛:尊重一個孩子成長中的錯;接納一個人生命中的殘缺。

人無完人,因為有愛,我們才變得完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