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四個科技爸爸談帶娃:親子陪伴需給彼此空間和選擇

傳統的教育理念中,陪伴常常被認為是母親的議題,父親的社會功能更多是“賺錢養家”。然而,如今許多研究表明,父親的缺位,會影響孩子健全的人格發展。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親更善於培育子女理性思考的能力、探索冒險和自立自強的精神、與社會交際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當代科技的急速發展之下,智能化產品這把酷炫卻又讓孩子成癮的雙刃劍該如何運用,也需父親們來指引。因為在家庭中,父親大都是離科技最近的那個人。

2019年的鈦媒體T-EDGE科技生活節,與去年探討“創業遇上媽媽”不同的是,鈦媒體聯合創始人,ITValue發起理事、作為父親的劉湘明,與另外三位創業與科技領域的爸爸——來自物界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兼CEO、前順豐科技CEO田民,略博管理谘詢公司創始人、跑哪兒科技聯合創始人田同生,和 DaDaCEO 技術特別助理張碩,共同碰撞了父親應如何如何培育子女的觀點。

孩子離不開父親的陪伴,需要與爸爸平等地相處,但是也需要親子之間尊重彼此,給對方選擇的權利、私人的空間。這是四位父親之間達成的高度共識。

物界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兼CEO、前順豐科技CEO田民

談到塑造孩子對科技的認知上,曾是順豐科技CEO的田民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作為踐行“AI+物流”理念的先導者,利用雲計算、大數據、智能倉儲與自動分揀推動物流的發展,都是他兩年前就和公眾分享過的探索。

然而,擁有多重身份的他,在父親的角色上秉承的是另一種理念:

世界不完全是以IT、科技組成,更多是自然、人類、文化組成,我刻意把科技淡化掉,孩子離科技遠一點,離他們本性的東西,比如說體育、運動、藝術接近一些

田民不會刻意強調科技的偉大,不會讓孩子對科技無孔不入的滲透感到恐懼,但也不會讓孩子認為人定能勝科技。

DaDaCEO 技術特別助理張碩

在對待科技成癮的問題上,DaDaCEO 技術特別助理張碩作為教育界大佬,有自己針對孩子的反成癮秘笈。張碩認為,對於孩子來講,如果沉迷於某一個不是特別健康的東西的話,比如遊戲,只可能是沒有找到更好玩的東西。

比起嚴禁孩子做某些愛做的事,張碩更傾向於引導:陪孩子一起看動畫片,給孩子講睡前故事,讓孩子發現更有趣的事,從而不再對科技產品沉溺。

作為創業的弄潮兒和科技領域的先鋒人物,田同生、田民和張碩,都常年在事業上馬不停蹄。如何平衡親子的陪伴與工作的忙碌,是這些爸爸常年面對的角色挑戰。

略博管理谘詢公司創始人、跑哪兒科技聯合創始人田同生

田同生如今已第三次創業,於2015年成立了“跑哪科技”。年過花甲的他,55歲開始自己的跑步人生,被諸多中國馬拉松愛好者視為精神教父。他辦的賽事還登上過CCTV9《活力中國》系列紀錄片。

在職場上,田同生無疑成績卓著;然而,在家庭中,他卻覺得自己欠缺作為父親應學的那門課程。田總因大女兒出生時沒能在身邊而感到十分遺憾,到小女兒生產時,他在實踐爸爸的角色中觀念改變了很多:“陪伴這件事,尤其我是第二次做父親,從不懂到懂,我覺得一定要把時間放在孩子身上,因為錢是賺不夠的,但是你少陪孩子一天,今後是會遺憾的。”

幾位科技界的大佬在交流與子女相處的關係時,也各有心得。在大多數人的教育觀念中已把陪伴當做親子之間不可缺少的紐帶時,全家有著美國的教育或工作經歷的田民,拋出了一個更引人深思的西式教育理念:

我們應該孩子空間,孩子給爸爸空間,太太給丈夫空間,先生給太太空間,空間的距離是家庭成長中很好的東西。

這或許是當代中國、包括亞洲親子教育中都應去反思的問題。“父母和孩子之間,彼此一定要給對方選擇的權利”,這也是田民分享時不斷強調的。

張碩談的最多的是平等。在他眼中,父子之間應該互相形成陪伴,讓孩子盡可能多地參與到他感興趣的事情中來,他也去感受孩子的興趣世界,樂彼此所樂,是陪伴中最重要的事。

一直堅持長跑的田同生則把言傳身教當作子女教育的核心理念。66歲的他在全世界跑了117場全程馬拉松,今年上半年訓練數量大概2000多公里,一年跑到4000多公里,這些都會對女兒參與體育運動有著持續的鼓舞作用。昔日作為記者的田同生,重新購買鋼筆、墨水,開始用原生態的方式寫作,也是他希望女兒不忘傳統文化之本的、身體力行的表率方式。

此外,一家出版社與田同生和其大女兒合作、把他們的故事創作成書的過程,也給了他深化與子女關係的新啟迪:“我和孩子可以共同創作、參與一個東西(比如一本書),這個東西能夠物化下來,有一天我不在了,本書可以拿出來閱讀,這是很珍貴的。”

三位爸爸的精彩分享後,劉湘明用一句近期書中看到的話對親子關係的理念進行了總結:“許多人認知存在巨大誤區,以為自己和父母關係是一成不變的,實際上這種關係進化與成長是推動個人成長最重要因素。

在田民看來,子女是自己和自己伴侶共同的作品,在孩子一生當中,在他的作品裡面有自己的形象和元素,這是很幸福的事。作為父母,要做的就是在給子女一定的選擇與私人空間的同時,通過科技陪伴、生活指引與精神鼓勵,讓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更健康地成長吧!

(本文首發鈦媒體,編輯陶淘整理)

以下為劉湘明與田民、田同生和張碩的對話實錄,經鈦媒體編輯:

劉湘明:我來介紹一下幾位爸爸,分別是物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CEO、前順豐科技CEO田民,略博管理谘詢公司創始人、跑哪兒科技聯合創始人田同生,DaDaCEO技術特別助理張碩。

因為是家長會,所以我們準備了一些小PPT,家長看一下PPT,介紹一下自己,也介紹一下這幾張照片的背景。

田民:一個是我兒子,他現在在紐約大學念電影導演系,他可能去過非洲。另外一個是我女兒,現在還在國內,今年暑假上高中。我介紹一下自己,我92年去了美國,10年的時候回到中國,那時候小孩很小。

我今天分享很多事情跟選擇有關,父母給了我選擇,讓我可以大學畢業以後不需要在中國找工作,可以去美國留學。在美國工作以後我有了想法,孩子又給我選擇跟我回到中國。我一生都是人家給我做選擇,我更多跟大家分享,做父母是不是應該給小孩有選擇,我們成長過程當中更應該給彼此選擇的機會。

田民與他的孩子們

田同生:左邊是我大女兒,她的同學裡面我已經是爺爺了,我已經66了,馬上70了,在舞台上我的身材是最好的,我今天早上在訓練21公里。

很多人說你跑半馬,半馬是我每天早課。這是我的小女兒,這是她5歲的時候我帶著他在韓國濟州島跑馬拉松。因為我在創業,創業得會玩,要不然沒有人會關注你。

田同生和他的孩子們

劉湘明:想著法做網紅。

田同生:我沒法炫富,沒有錢,沒有那麽多鏡頭,也沒有那麽多LV。我最多的就是獎牌。作為66歲的一個連續創業者,我現在是在第三次創業。5年的路上,我覺得生不如死,我常想著別人掙錢怎麽那麽容易,我怎麽就這麽難呢?我就找到了一個排解的方法——運動,讓難變成了不難。

這位田總說他是有選擇的。我的人生是沒有選擇的,像家裡面的蒼蠅一樣,它不知道門在哪。我來北京也沒有選擇,但是這裡面是有邏輯的,雖然你根本選不了,你只要不放棄不拋棄你就會找到東西的。

張碩:跟二位相比,我的孩子稍微小一點,今年5歲半,挑的這幾張照片基本上都是看著他長大的點點滴滴。今天的主題是陪伴,我這邊多講一些生活當中小的細節,這些小的事情其實才構成了我們的生活。

張碩和他的孩子

Part1:如何平衡親子的陪伴與工作的忙碌?

劉湘明:我特別想問一下大家,陪伴最重要的是時間,大家講一講你們平常有多忙?

張碩:在我加入DaDa一年前,我做過谘詢。剛開始做谘詢的幾年當中,孩子剛剛出生,從那之後5年的時間,正好是孩子長大的時間,我用三年的時間飛出了國航的金卡,一年飛100次左右。當時離開谘詢行業來到新的公司,就想著是不是可以不出差,結果發現公司需要兩地跑,上海和北京,來到公司以後發現坐飛機次數下降了,坐高鐵的次數增多了。在過去6年當中,我基本上奔波在全國各地。

我有一個原則,除非發生一些重大的事件或者比較重要的會議,否則我永遠都會周五晚上回家,即使走的話,也是周日晚上坐最晚一班飛機奔往下一個工作地點。

田同生:因為我是兩個女兒,大女兒出生的時候我大概一周都不在現場,我在一個級別比較高的政府部門工作,跟領導出差。我怎麽可能把領導舍下,自己回家,一切都要服從組織的安排。

小女兒出生的時候,我就知道(改變)了,因為我這輩的人,做父親的時候稀裡糊塗都做了,什麽東西都有考級,唯一做老公、做老爸不需要考級。開始我不會做老爸,我小女兒出生的時候我想我一定要在現場,產期到了我就不出差了。儘管我客戶的兒子已經在深圳等我了。

我到今年為止有一個很重要的變化,不管再晚一定要回家,什麽錢都不賺、機票很貴也要回家。有的時候回到家都半夜兩三點鍾了,但是早晨能看到女兒醒來的感覺就很好。

我的工作比較麻煩,又要創業,周末需要工作。因為我的工作是做跟體育有關係的事,馬拉松比賽都是周六周日,孩子稍微大一點了,星期一到星期五她上學、我工作;她休息我更得工作。今天我們有一個比賽,我的同事正在70公里奔跑,人家讓我到現場,但我說不去了,因為今天還有一個陪伴的節目(更重要)。

陪伴這事,尤其我是第二次做父親,從不懂到懂,我覺得一定把時間放在孩子身上,因為錢是賺不夠的,但是你少陪孩子一天,今後是遺憾的。

我開始倒計時了,他們倆還年輕,我都66歲了,這兩天我朋友圈裡面有很多的訃告,還有一個跟我們一起做節目的才45歲。如果我能活100歲,也該進入倒計時了,我今天多陪伴我孩子一小時,我就成功了一小時。

我們不要總以為自己的時間有大把,我痛定思痛,有時間就陪孩子。

田民:我小孩出生在美國,在美國的時候比較幸福,太太生小孩的時候我都在邊上,做丈夫可以到產房裡面陪伴太太,出生的過程還可以拍一個視頻,小孩出生那一瞬間,太太沒有看見,我親眼看到了。

回到中國完全不一樣。我覺得最痛苦的一段時間,就是剛到中國來工作的時候,兒子剛剛初中,女兒還很小,那個時候,順豐工作地點在深圳,我本人住在上海,孩子在上海的國際學校讀書,不能經常見面。

差不多七年,從12年到今年上半年,我每個禮拜來回飛,星期五晚上從深圳飛上海,禮拜天晚上返回。這七年當中,雖然時間上沒有(足夠地)陪伴小孩,但是我覺得我努力堅持去做了。可能我的一份堅持,7年每個周末跟小孩待的時間並不長,但大家彼此比較珍惜。時長不是最重要的,價值在於能夠抓住時間和小孩在一起經營好一個家庭是最大的事業。

Part2: 如何陪伴孩子?

劉湘明:幾位嘉賓非常投入、很動感情,大家回答了自己有多忙、在很忙的情況下怎麽陪伴,囊括了兩個問題。下一個問題是,你們一般都陪著孩子們幹什麽呢?

田民:我4歲就被國家選去做游泳,13歲到18歲都是在中國國家訓練體制裡面進行專業體制運動,最早是游泳運動員,後來是排球運動員。因為這個原因,我對團體運動項目非常重視,很多場合要求我的小孩從小參加。

從打籃球、打排球、打羽毛球,到昨天她去打拳擊,一個小女孩雖然斯文,但潛力是很大的,不要因為她的外表,不要因為她今天跟你講她不行,你就駁回了她對自己的挖掘。

但與此同時,你要給孩子選擇。我的兒子最後選擇搞藝術和電影,我女兒也是搞藝術,可能是做畫畫,根本沒有按照我們的計劃,都是自己的訴求。父母的陪伴不是跟他耗時間,而是觀察他有什麽興趣愛好,鼓勵他、給他創造更多選擇的權利。

今天很多子女會跟父母黏在一起。但我兒子回美國讀書的時候,他跟我講了一句話,他說爸爸,我們家庭跟每個家庭不一樣,你不要指望家庭每個人天天在一起吃飯、禱告和分享,我們家庭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空間。

給小孩空間,小孩給爸爸空間,太太給丈夫空間,先生給太太空間,空間的距離是家庭成長中很好的東西。

我們跟小孩在一起的時候,應該跟他做玩伴,看著他成長,挖掘他的潛能。

劉湘明:你最推薦的運動是什麽呢?

田民:排球,大家都知道中國女排,排球是非常難的體育項目,六個人技巧不一樣,位置不一樣,你不能說你是強項,永遠站在4號位扣球,這裡面培養了你從強位置轉到弱位置在強位置理解弱位置的相互照顧和體諒的能力我讓女兒做這個運動,在運動當中提前學會進入成年期的技能。

在職業生涯當中,我帶了很多團隊,我的一個小夥伴很優秀,這跟他從小的訓練有關。

小孩童年開始讓他訓練起來,讓他跟小朋友在比賽當中產生爭執,爭吵後怎麽解決問題、下台的時候怎麽承受板凳隊員的角色,這些都很重要。小時候有了這樣的訓練,自然而然地,未來職業生涯中也會表達出來。

劉湘明:非常有哲理。

田同生:我大女兒職業是畫畫,我跟她合作了四本漫畫書,大概畫了1000多幅畫。她實際上學了工科,但她根本不喜歡;不能說學了什麽就要做什麽,還要找她喜歡的點,她找到了一個繪畫藝術。小女兒她現在在拉小提琴,好像還可以。

我們家裡有一個全職媽媽,媽媽不上班,她主要的工作就是把我們家閨女帶好,我們家的閨女真的不容易帶。作為父親,尤其是做管理谘詢的父親,20年來,我跟中國很優秀的企業家、包括他們的團隊做了很多的互動。儘管我不夠優秀,但是我認識很多優秀的人,從他們的身上,我知道孩子的優秀是可以訓練、可以培養的。

怎麽讓我們的孩子變成一個優秀的人呢?我覺得能吃苦很重要。我從小沒有接受過特別嚴苛的訓練,但我到現在特別癡迷體育。我55歲開始跑步,在全世界跑了117場全程馬拉松,今年上半年訓練數量大概2000多公里,一年跑到4000多公里。刻苦的訓練對於進入職場很有意義。

那麽孩子該怎麽訓練呢?最好的方法是讓她掌握一門到兩門體育技能。我女兒打過跆拳道,後來打棒球,現在跟著我跑步,這些方面她經常參加比賽。游泳這塊她也訓練得挺刻苦,包括到國外的訓練。有的時候爸爸媽媽還要幫她,因為畢竟她年級小,不知道怎麽把運動串到一起。

為什麽要女兒跑步呢?跑步很簡單,一雙鞋就可以做,給我女兒選擇一個隨時隨地可以做的訓練,這樣可以持久。

我怎麽陪伴她呢?我要求她不如我做給她看,馬上她就知道怎麽訓練,15公里、20公里,我做出樣子來,比告訴她怎麽做更重要。再一個就是閱讀和寫作,我年紀大了,我特別想寫本文學方面的書,我也做過記者,但是畢竟記者寫的稿文學性還是不夠的。

我以前用電腦寫,但現在我發現我不會寫字了、也不會用墨水了,我就重新買了支鋼筆,用鋼筆在本上面寫字,做給女兒看。我也讓女兒寫字,中國人不會寫漢字是不行的。我女兒不知道墨水和鋼筆,因為她用的筆都是自動的。

我的觀點歸納一下,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是最好的陪伴。

張碩:剛才說到每周末雷打不動回家,周末兩天時間交給老婆孩子,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是籃球、攝影、做飯,我也很努力想讓我兒子在這幾方面能陪我。

比如說上周日晚上,我問兒子想吃什麽,他說我想吃蔥爆羊肉,我說行,你準備肉,5歲的兒子到冰箱裡翻肉,終於找到了羊肉片,我說你把這個化開了,待會兒我來炒。整個過程當中,讓他參與其中,我在掌杓的時候,我把圍裙系上,他說爸爸我也要系圍裙,給他也系圍裙;他站在旁邊看我炒菜,整個過程當中完全是他在陪伴我。

之前嘗試給他報過籃球班,發現他不是非常感興趣,我家附近有NBA主題公園,有很多藍筐和球星相關的活動,到裡面他自己可以找他自己感興趣的玩。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點,讓他非常有參與感——我跟我兒子之間有一個同盟。他最近一段時間學鋼琴,網上有那麽一句話,“不讀書的時候母慈子孝,讀書的時候雞飛狗跳。”有時候學琴時,他和媽媽之間會起一些爭執,下來之後我都會跟他有一些私下裡的小秘密,有時候會做一些對媽媽來說沒有傷害的惡作劇。準備惡作劇、實施惡作劇、以及媽媽發現惡作劇的過程,到這之後我們倆被整的過程,都是我們倆全身心投入在內,跟他是同一個戰壕裡的戰友一樣。

我跟他在家裡玩的相對比較開,我們倆互相形成陪伴,讓他盡可能參與到我感興趣事情當中來,我也去玩他想玩的東西,讓他感覺所有事情是彼此分享的。

Part3:如何塑造孩子與科技產品的關係?

劉湘明:幾位講的非常好,張總談怎麽形成參與感,田總提到怎麽樣形成空間。今天說的主題是科技和陪伴,你們怎麽來處理孩子和高科技產品之間的關係?包括玩遊戲的事情、手機和iPad的問題,你們是怎麽看待的?從田總開始。

田民:我沒有刻意在我兒子和女兒面前炫耀科技偉大,或是人的智慧遠勝科技的偉大。

科技這件事情跟我的事業有關,但是跟他們成長過程沒有太多關係,也不必要有太多畏懼感、恐懼感。我刻意把科技淡化掉,孩子離科技遠一點,離他們本性的東西,比如說體育、運動、藝術接近一些

劉湘明:讓他們用體育對衝他們用電腦和手機的時間。

田民:也沒有刻意,小孩成長過程當中應該更加接觸自然的東西。我這輩子一直搞科技,很多東西都是生活當中有了問題以後,才想象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更多帶小孩去旅行,每年都會去,比如說接觸不知道的世界,有機會的話父母可以帶小孩去非洲,了解一下非洲,孩子會對世界有不一樣的了解。

家庭全家的旅行,早期是我安排小孩,後面讓小孩安排旅行,這就是一個過程。世界不完全是以IT、科技組成,更多是自然、人類、文化組成。

田同生:剛才說陪伴科技的東西,先從遊歷開始說。有了女兒,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把她帶到了賽場。

好多人說她根本不懂,我覺得她應該陪著我把全世界馬拉松跑一圈,讓她看到爸爸跑步。我在外面參加馬拉松比賽,為了讓我女兒看到他爸爸跑步,我們一直在賽道邊上租一個酒店,專門去看了房間,從上面可以看到賽道,實際上只能看到密密麻麻螻蟻一樣的人,但是她知道裡面有爸爸。

這些年還帶著女兒去了很多的地方,因為遊歷過程當中孩子會觀察和懂得很多事情。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在一個不發達國家的機場滯留,外邊傾盆大雨,三個人周圍都是外國人,孩子就有了恐懼感。但是,她能感受到和爸爸如何一起戰勝困難,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一家人把不確定變成確定

我也做過科技類的記者,而且我創業跟科技有關係。孩子玩IT科技的東西,比我玩的好。我們家兩套系統,我是用華為和聯想筆電,我太太和我女兒在用蘋果,很多東西我要問我女兒,她從小學就開始學英語,她和我在一起,是她陪伴父親學習。

我現在更多講別的科技,不是IT科技,我今天想穿一雙鞋來,在跑步裡面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雙鞋,2000多人民幣一雙,因為裡面有碳合金、有減震、支撐等等技術。人類走到今天,體育離不開科技,尤其我跑了馬拉松以後關注如何跑的更快,光靠人的肌肉力量還是不行的,還要靠大腦。

如何幫助你奔跑更快,還要靠其他的科技。比如說營養方面的科技,怎麽來吃,我每天做力量訓練,以前基本不吃碳水化合物,除了早餐,更多吃魚類和蛋白質,這些東西我也在學習,學習過程當中和女兒分享。我們是鈦媒體,可以跳出IT,科技是互聯互通的,尤其在其他方面的東西,對於整個孩子成長、家庭的成長更重要。

我會買特別好的鞋給我女兒,給她買特別好的衣服,上次給她買一個T恤,不僅是排汗,而且是仿造蜘蛛網的結構進行編織。

劉湘明:有什麽好處嗎?

田同生:比如說保暖,通過你的能量進行保暖,通過你的能量進行散熱,有的時候單向透氣,當你溫度到一定程度時候蜘蛛網就打開了,溫度出去了,等溫度低的時候,溫度關閉了,就暖了。

張碩:對於我兒子來說,14年出生的10後,對於他們這一代人來講,對於觸屏、對於互聯網他們是原住民。他們認為世界上原本就應該有在線直播互動,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也在回想,我小時候沉迷過籃球、足球,我初二期末考試前一天還被老師從操場上拽回來,因為帶著一大幫人在那踢足球。那個時候也會有一點機會就想著出去踢球、打球。再後來想到踢球打球不好玩,也沉迷於遊戲,玩了一段時間遊戲之後,因為之前也是工程師,在工作裡面解題,解決了一些問題,覺得這個事更好玩,基本上又放棄了遊戲。

所以,基本上對於孩子來講,孩子如果沉迷於某一個不是特別健康的東西的話比如沉迷於遊戲,只可能是沒有找到更好玩的東西。

如何讓他覺得另外一個東西更加好玩?對於我來講,跟兒子在一起看動畫片就可以,有時間限制地跟他看一集、兩集,到最後給他一些提示,一定讓他自己停下來。在睡前也要給他講故事,只要在他要入睡的時候我已經到家了,我就會讓他每天晚上挑一本書給他讀,我兒子特別喜歡聽《不一樣的卡梅拉》。

我來給他講,這個過程我非常細致地表現出來,讓他覺得講故事這件事情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想盡任何辦法扮演故事書中的人物,讓他覺得聽這個故事是一件更好玩的事情。

我兒子現在5歲半,未來會碰到什麽更好玩的事,也許以後他會告訴我,我也會保持學習的心態。

他們這一代人,作為數字化或者高科技原住民,對於人工智能、人機互動方面都有很深的觀點或者理念、知覺,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包括之前看到很多的智能音箱,對於我來講就是一個放首歌和調節燈光的東西,但是我兒子能玩出花來,很多用法、互動、想法超出我自己的認知範圍。我堅信一點,科技這個東西對於他們這一代原住民來講,可能有比我們更深的理解,我未來從他身上可以學習的東西非常多。

Part4:如何處理與孩子間的衝突?

劉湘明:把簡單的問題問完了,我特別想問兩位成年孩子的爸爸,孩子成長會面臨很多的衝突和矛盾,尤其進入青春期之後,你們是怎麽跟他們把這個矛盾和衝突處理好的?

田民:從小,父母讓我有自由的選擇。最大幸福就是可以自己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最大的自私就是你剝奪他人的選擇,不管作為父母、子女也好都不應有借口剝奪他人的幸福

跟小孩最大的溝通問題是父母對子女選擇的干涉。今天很多父母為了一些所謂的標準、行為會和孩子產生很多衝突。原來我女兒說,你是最不管孩子的爸爸,她有時候玩、看,我不用命令式的口吻,用啟發式的東西、比較委婉的說法。你要說孩子不夠自律,就可能跟孩子“結仇”;但是你也可以選擇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讓小孩明白事情的道理,跟孩子講明白一件事情是很難的。

每個家庭不一樣,每一個小孩情況不太一樣,我比較放任小孩。我覺得我給選擇,其實孩子也給我選擇,讓我選擇怎麽做一個更好的父親,我們更多是彼此平等地交流。

我的小孩沒有上過任何補習班,我也沒有為他的分數罵過他,不要刻意給小孩特別的壓力。因為我成長過程當中我父母也沒有給我壓力,今天我也活的好好的,我何必強求我的小孩呢。今天小孩都比我們那時候聰明,今天孩子的選擇比我們那時候要多得多。

做父母的應該努力工作、努力生活,讓孩子可以做他們喜歡的事情。小孩是非常善解人意的,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不懂事的人。其實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是有潛移默化影響的。我覺得跟孩子要做朋友,而不是把父母的夢想和憧憬強加給他。

童年的過程會影響人一輩子,童年和孩子在一起的這個時間最關鍵,可以幫助孩子處理職業生涯中的關卡。

劉湘明:有的時候他們必須面對一些選擇,比如跟您回國對孩子有影響,這就是一個小衝突,這種衝突怎麽怎麽應對呢?

田民:小孩剛回來的時候,我兒子說爸爸你是一個最自私的爸爸,你為了自己的事業和夢想把我們全家帶回了中國。但是我回中國的事,太太說我們必須全家一起回來,不能你一個人回來,這也是對家庭的承諾。

2012年回國的時候,整個生活條件、環境、氛圍對小孩的衝擊很大,那兩年跟我兒子的爭吵很多,我兒子家裡面家具都砸過,他罵我是最自私的父親。但是,今年暑假他回來,他非常感恩,他說謝謝爸爸你帶我回來,不光讓我知道這個世界是由好和壞組成的,也謝謝你帶我回到了中國一段時間。

他後來回到美國後,很多時間會到非洲。他之所以會去非洲,是因為他覺得種族歧視不能忍受,他想要幫助這些窮苦的小孩。今天我對小孩要求不高,小孩價值觀要正確。你帶給孩子更多的不是讓他做什麽創始人、賺多少錢,而是讓他變成一個地球人,並且對這個世界的環境有自己的認知。

大多數的時候,今天的孩子不是會從事很賺錢的行業,像我的孩子,一個拍攝電影,一個搞其他東西。但是我很開心並不是因為小孩成績優秀進入名校而開心而是他們的價值觀,他們對未來世界和平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遠遠超過我們這一代,這是我們最幸福的事情。

劉湘明:您兒子罵您是最自私的父親的時候,您是怎麽反應的?

田民:我當時好像被他震撼到了,我說我回國不是為了一份事業,是為了更好養這個家庭,為了家庭有更好的空間,讓你以後有更好的成長條件。其實這個邏輯是錯的,後來覺得我有一點自私。

我真的跟我兒子賠禮道歉了,我說我愛物流、愛科技所以我回來了,我覺得我可以幫助到中國,所以回到中國。先承認事實,表達歉意,用很好的方式跟小孩解釋。這件事情一年、兩年解釋不清楚,他成長過程當中慢慢解釋。我兒子現在會拍肩膀說爸爸謝謝你,不用刻意解釋和刻意辯解。

劉湘明:您剛才講的是平等和溝通。田老師,講講您跟大女兒的故事。

田同生:大女兒在很小的時候就不住在一起了,我覺得這個女兒已經丟了。很多離異的家庭都這樣,她跟著媽媽長大,我那個時候感覺到很正常。

後來感謝一個出版社,告訴她你爸爸有故事,能不能把你爸爸的故事通過畫畫出來。後來我們共同創作了四本書,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如何來和你的孩子共同創作一個東西,共同參與一個東西,這個東西能夠物化下來,有一天我不在了,那本書可以拿出來閱讀,這個對我來說是蠻大的啟發。做父母的和孩子可以一起創作一個共同的作品,這是我和大女兒在這個過程當中獲益的很重要的東西。

劉湘明:我最近看了一本書,裡面有一句話讓我特別有感慨:“許多人認知存在巨大誤區,以為自己和父母關係是一成不變的,實際上這種關係進化與成長是推動個人成長最重要因素。我給三位嘉賓的問題就是,你們是怎麽來看待這種關係的進化和成長的?用這個問題做一個總結。

張碩:我孩子比較小,就講一下我跟我父母之間的關係。我小的時候表面上是一個特別聽話的孩子,但是內心並不是,我的父母在小時候我管的非常嚴厲,考試的時候分數不盡如人意,基本上會管教,包括十幾歲上高中的時間,這種憤怒的心情和反抗的意識還是極其強烈。

但是到了現在,他們歲數也大了,我現在在家裡挑起家裡大梁,我理解他們的不容易,也能夠體會到他們在我現在這個歲數的想法以及身上的重擔和壓力,現在對於我的父母來說,我多了更多的理解,也多了一些互相之間體量。

劉湘明:他們對你的看法有變法嗎?

張碩:好像並沒有,我在他們眼裡仍然是孩子。包括現在也偶爾會以小時候方式管教我。

田同生:開一個公司可以破產,做父母沒有辦法破產,你說你宣告破產也沒有用,做父母是一個一輩子學習的過程。今天參加這個活動,我從其他幾位嘉賓身上學習了很多東西,畢竟我們國家還沒有父母課程,這門課一輩子也不能畢業。

田民:孩子是你跟你伴侶一個作品,在孩子一生當中,在他的作品裡面有你的形象和元素這是很幸福的事

劉湘明:非常精彩,幾位嘉賓特別走心,這個環節大家特別用心地交流和思考了,我相信在座觀眾可以感受到。

特別感謝在座三位嘉賓真誠的分享,謝謝大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