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年人保健,還請擦亮心眼

東南網12月1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莊嚴)到「十三五」末,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左右,佔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隨著生活的日益富足,老年人越來越注重養生,紛紛通過購買各種補品來延年益壽。中國保健協會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約2000億元,其中,老年人消費佔了50%以上。

保健品市場的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商家入行。在利益的驅使下,市場亂象叢生。如何正確養生,已經成了全社會日益關注的問題。

保健館所增多防騙更須警惕

何謂保健品?福建工業食品協會副會長劉宜鋒介紹說,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通俗說法,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個種類,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調節人體的機能,適用於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花錢買健康」的觀念也日益強烈。近年來,不管在二線城市福州,還是在三線城市寧德,只要走進社區,都能見到大大小小的「保健館」「養生堂」。

近日,記者來到福州市福嶼社區,走進一所「保健館」,只見館內櫃檯上擺滿了各類保健品。一位老人正在拿著健康測試卡填寫自身健康狀況。健康卡上分布標註著「脾胃失調」等欄目,下面分別寫各種狀況,要老人自己選擇,如胃口差、噯氣、口臭等。勾選完畢後,店員根據老人填寫的狀況,熱情推介相關保健食品。這位店員的言語中,雖然沒有涉及保健品有「治療效果」之類的表述,但是拿很多人吃了保健品後吃得香、睡得好做例子,暗示這些保健品有療效。最終,這位老人掏出近千元,買了店員所推薦的保健品。

類似這樣的「保健館」「養生堂」,在寧德城市社區也很多。對於這樣的館所,人們褒貶不一。

寧德市消委會副秘書長陳裕來說,如今,在國內開辦一家養生保健會館十分容易。只要有申請,工商部門都會發給營業執照。但這種館所只能銷售保健品,不能宣傳諸如「中醫」「療效」「治療」等,否則就是違規,會由相關部門依法處理。現在,隨著執法力度的加大,商家推銷保健品用語越來越巧妙,在不經意間讓人覺得不吃保健品,疾病將永遠伴隨自己。

陳裕來接著說道,由於「同行」競爭激烈,一些養生保健會館為了將保健品賣出去,都會花樣百出地進行推銷,有的打感情牌,有的現身說法,誇大「葯食同源」的特效,老年人被騙問題五花八門。近年來,某些養生保健會館除了沿襲向老年人推薦保健品、保健醫療器械、凈水器、空氣凈化器等傳統套路外,欺騙手段也玩起了「互聯網 」。如某健康管理中心在組織老年人健康講座兜售保健品時,宣稱與阿里健康合作,買保健品贈送「阿里健康股票」「中國智能健康股票」,贈送的方式為代持,消費者手中留有代持協定和一份手寫出庫單,真假難辨。

監管有待加強養生要有智慧

一位業內人士說,目前對這些養生保健會館實行全面監管較難。因為醫療行為與保健行為界限模糊,養生保健會館屬於「服務類」領域,只需要工商、稅務的行政許可。養生保健會館不屬於醫療機構,不在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範疇內。非醫療機構及其人員在經營活動中開展中醫診療活動,必須有確鑿證據後,才能按照《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構。但問題是,養生保健會館為了逃避處罰,很多宣傳都是通過口頭或暗示性、引導性的語言來誘導、哄騙消費者,較少留下公開的印刷資料,造成取證難度較大。

同時,中醫養生保健從業人員多數不具有中醫執業醫師資格,有些持有人社部門頒發的職業技能從業證書,不屬於醫務人員,故國家衛生計生委目前對中醫養生保健從業人員尚無監管政策要求。而市場監管部門主要負責企業主體資格審核、經營行為規範及消費糾紛調處,很難對其經營項目的專業性進行有效監管。

閩東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郭進說,注重養生無可厚非,老年人容易受騙,除了商家方面的原因外,老人對養生文化缺乏起碼的辨別也是主要原因。我國的傳統醫學中,確實有「葯食同源」的說法,但是食療不可能代替葯療,食療只能治未病,是一種預防作用,但不少老年人嫌去醫院看病麻煩,卻輕信保健食品宣傳的功效,導致上當受騙。要避免養生受騙,老年人需要提高對保健品和保健器械的認識,系統了解中華養生知識,增強自身的辨別力,不要人雲亦雲,盲目從眾。

專家解惑釋疑妙解養生文化

老年人該如何樹立正確的養生觀?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採訪了福建中醫藥大學校長、博士生導師李燦東教授。李燦東說,如今,各種養生會所、健康管理機構、治未病中心大有井噴之勢。似乎燉鍋甲魚、煮點燕窩、練個瑜伽就是養生了,刮痧、推拿、針灸、泡腳就是治未病了。然而,哪一位百歲老人是按健康食譜吃出來的?長壽的都是「有錢人」嗎?沒有「知未病」,如何「治未病」?如何「養生」?很遺憾,大多數人的養生走進了一個誤區,似乎健康是可以「買」到的!

李燦東教授認為,健康沒有統一的方法或固定的模式,也不是生活條件越優越就越健康;健康不等於完美,不同人群的健康水準不一樣,十八歲的健康和八十歲的肯定不一樣。健康不只是身體上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四維健康概念: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道德健康。中醫對健康的認知是:陰陽自和、形與神俱、天人合一。所以要健康,首先要有正確的健康觀,時常保持心情愉悅,遇事時要有平靜的心態,有正常的情感表達和避免長時間持續的壓力。

要養生就不要迷信所謂的科普,現在的養生大多有知識卻沒有智慧。人們很輕易地就從電視、報紙、微信、百度……獲得很多「養生知識」,如,粗糧比細糧好;野生的、天然的食物就比較好;每天要定時鍛煉的人都會健康;每天要固定飲用一杯牛奶或一杯豆漿會更強壯……但是,養生始終面臨著如何選擇的智慧。殊不知,雜食是綜合營養的來源,身體是一個複雜的「加工廠」,食物之間可以互相糾偏的;鍛煉也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態。因而,過度診斷、過度治療,同質化的養生保健比比皆是。

因此,養生的原則就是要順應自然,從中醫的角度就是要有整體的觀念,因人因時因地製宜的方法。養生是健康管理的一個環節,是防患於未然的手段。一個人生命全過程中必然經歷不生病、快要生病以及生病相互交替的各個階段,古人稱之為「未病」「欲病」「已病」。如果沒有對人體當前狀態的把握,沒有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做出相應的風險預警,如何能夠做到真正的養生和治未病?因此,要真正實現養生、治未病,首先就要基於對當前狀態的辨識,把握當前是何種狀態。也就是說,要養生,就需要了解自己「是什麼狀態」「有什麼風險」「如何防範」「效果如何」,以實現對生命活動進行全程、動態、實時的把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