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巧手繡娘 脫貧有方(脫貧故事)

“大家都會乾的手藝活兒也能賺錢?”3年前,當貴州省榕江縣婦聯幹部到家裡來動員楊勝敏參加合作社、告訴她一幅好的刺繡作品能賣到上千元時,她充滿疑慮。

將自己的繡品第一次交給合作社時,楊勝敏收到了200元。她從此決定不再外出打工,安心在家刺繡。靠著這門手藝,她一個月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

2013年,貴州省啟動“錦繡計劃”項目,致力於婦女手工產業脫貧,成立了1000多家婦女特色手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培訓繡娘6.5萬人(次)。目前貴州省從事手工產業及輔助行業的婦女近50萬人,婦女特色手工產業產值已達到60億元。

貴州省婦聯主席楊玲表示:“實施‘錦繡計劃’是家庭所願、婦女所長、大局所需。一根針、一雙手、一群人、一件事,繪就一幅脫貧致富的錦繡畫卷。”

過去是生活技能,如今成脫貧產業

裝著蜂蠟的杯子,在炭灰裡保持溫熱。伍德芬拿起蠟刀,蘸上蠟液,在一塊自織的白布上精心繪製起來。隨著蠟刀遊走,一筆一畫,一揮一勾,信手推拉,不經意間,幾朵盛開的花躍然紙上。

長久以來,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扁擔鄉流傳一句話:“三歲學搓麻,七歲學紡紗,九歲種棉學點蠟。”形象地反映了當地布依族女性蠟染技藝的普及。伍德芬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扁擔鄉,和她一樣靠蠟染技術走上致富路的婦女不在少數。

貴州有近2000萬女性人口,其中農村婦女人口佔65%左右。截至2017年底,全省還有貧困人口280.32萬人,貧困婦女佔貧困人口總數的45.2%。婦女既是脫貧攻堅的工作對象,也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同時,貴州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礎,苗繡、馬尾繡、蠟染等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數民族婦女從小就學習刺繡、蠟染等技能。“用好這筆技術寶藏,將原本家庭生活的基本技能培育成產業,給貴州的脫貧攻堅工作帶來巨大助力。”貴州省婦聯副主席肖勤說。

2013年,貴州省政府頒布了《關於實施婦女特色手工產業錦繡計劃的意見》,提出了培育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並給予每年1500萬元的專項資金保障,同時還成立了“錦繡計劃”聯席會議制度,通過提升婦女手工技能,促進婦女創業就業,壯大婦女特色手工產業規模,帶動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致富。

從鄉村走向工坊,再進軍國內國際市場

去年年底,在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的幫扶下,織金縣官寨鄉大寨村成立了“媽媽製造貴州苗族蠟染合作社”,並與電商企業簽訂協定,由企業聘請設計師對需要的產品進行設計,然後下訂單由合作社組織繡娘進行生產製作。

“主要是解決了產品的銷路問題,同時提升了產品的設計水準。”合作社負責人蔡群說。

2017年底,廣州電商企業唯品會與織金縣簽訂1000萬元的年度生產訂單,聯合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在織金捐建兩家蠟染合作社,依托基金會的“媽媽製造”項目對苗族繡娘們進行技能和知識培訓,提升傳統手工技能的適應性和品位。

織金縣婦聯主席黃英介紹,錦繡計劃的實施,打破了“一盤散沙”的落後生產模式,走上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發展路線。“把傳統產品打造成受市場歡迎的商品,才能拓展銷路,提升價值。”

石麗平,貴州松桃縣苗繡代表性傳承人,由她創立的松桃梵淨山苗族文化旅遊產品開發有限公司這些年生產的苗繡產品暢銷國內,出口美國、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等67個國家。

從鄉村走向工坊,從工坊進軍國內國際市場,採用“公司 合作社 繡娘”“公司 協會 繡娘”“能人 基地 繡娘”等模式,引導婦女手工從單打獨鬥向抱團發展轉變、從單一管道向多元模式轉變,實現婦女手工產業從分散生產轉向適度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2015年,貴州創新“錦繡計劃”培訓方式,將基層婦聯、企業、學校、協會等納入培訓承辦主體,把補習班開到鄉村、社區,開展校企結合、訂單式培訓,培訓成果直接進入產品市場。幾年來,“錦繡計劃”整合各成員部門資源,采取多種培訓方式培訓繡娘6.5萬人(次)。

“養在深閨”的傳統民族手工藝回溫了

“我每天送孫子去學校後,就可以打鞋底了。”羅甸縣斛興街道玉都家園易地移民安置點,73歲的李明琴一邊低頭打麻線鞋底一邊聊起了家常,家裡只有兒媳婦和3個孫子,一家人的收入全靠兒子在廣東打工。一年來,她重新拾起了手藝活,每打一雙麻線鞋底就可以拿到9塊錢,“既不累又能給家裡一些幫補。”

今年9月,淘寶一年一度線下集市淘寶造物節在杭州西子湖畔開幕。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宋水仙,帶著馬尾繡工藝品參展。

在水族村寨,“馬尾繡”曾經是水族農村婦女農閑時的手頭活,幾乎人人會繡。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婦女外出打工,技藝荒廢了,年輕人甚至完全不會,部分絕技瀕臨失傳,宋水仙曾憂心忡忡。“‘錦繡計劃’的開展,讓許多農村婦女又重新拾起了手藝,通過培訓,技術有所提升,民族傳統技藝得到了傳承。”

近年來,貴州省各級婦聯積極組織婦女手工企業參與省內外、國內外有關重大活動和展會。貴州省婦聯連續3年舉辦全省婦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賽,設錦繡專題展館,展示錦繡風采,促進國際國內交流合作。承辦“對話錦繡·巧手脫貧”系列活動,召開精準幫扶調研座談會,探索錦繡發展模式。

民族刺繡、蠟染、民族服裝、銀飾……這些曾經“養在深閨”的傳統民族手工藝正慢慢回溫。“大家有這麽好的刺繡手藝,得到這麽好的政策引導,不愁技藝傳不下去,不愁大家富不起來。”55歲的黔東南州苗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建紅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9日 11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