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貧困縣山村女子10年修煉成繡娘,作品賣到香港

(黃勇丹 文/攝)桂林的龍勝各族自治縣,是全國貧困縣之一。其瓢裡鎮思隴村大寨組楊月英的家,放著各種樣式的侗族背帶、衣服、肚兜、繡花鞋成品。這可是一個嫻熟繡娘的純手工打造,要想成為這樣一個繡娘,需5至10年時間,但千嬌百媚的作品,有的可賣到上千元。

今年60歲的侗族老人楊月英在母親的影響下,她8歲開始學習侗繡技藝,12歲掌握侗繡的全套製作技藝。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創新,她將壯繡精華融入侗繡製作技藝中,創作作品頗為豐碩,吸引眾多當地婦女前來拜師學藝。

侗族刺繡,是侗鄉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在龍勝各族自治縣,侗族婦女世代傳承的古老手工藝侗繡以侗族土布為底版,手工施針,圖案精美,色彩斑斕。至今,侗繡一直是侗族婦女的背帶、衣服、肚兜等服飾的裝飾圖案和標誌,蘊含著深厚的民族風情。2011年,侗繡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楊月英的奶奶、媽媽也都是侗繡的傳統手藝人。“繡花就像做人一樣,要踏踏實實,一針一線都不能含糊,不會繡花的姑娘嫁都嫁不出去。”這是楊月英的母親常說的一句話。

楊月英的母親從小就教育兒女們,做事要細心、耐心,做人要誠實、真誠。生活在侗繡美的熏陶中,從小針和線就是她最喜歡的玩具。別的孩子在外面瘋玩,她就坐在家裡一針一線縫製自己喜歡的圖案,成家後,刺繡依然是她最大的愛好。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身邊會刺繡的人已經很少,年輕人穿著時尚的衣服,幾乎沒人對刺繡感興趣,就連繡了半輩子的老人也很少再拿起針線。“只要我的眼睛還看得見,我就會堅持繡下去。”眼看傳統的侗繡技藝就要瀕臨消亡,楊月英感到很焦急,她決心要將侗繡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要成為一個成熟的繡娘,需要5—10年的時間。”楊月英說,侗繡多用當地盛產的棉線、麻線,也有些用到蠶絲線。

繡娘先用繡花架將土布繃緊,然後用筆在紙上繪出圖案,並沿圖形剪下用米糊粘在綢緞上,之後再用各色絲線一針一針繡製。侗繡運用多種刺繡技法,如平繡、紙繡、插針繡、盤繡等,非多年苦功不足以出師。

正因為如此,剛開始來學侗繡的人並不多。近年來,隨著龍勝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傳統手工侗繡的工藝品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

“今年一位上海的客人買了我繡的一條背帶還有一些繡花鞋。” 學徒范秀麗一邊剪繡花圖紙一邊說。一把剪刀,一個香煙紙殼,幾分鐘之後一個繡花鞋的花樣就被她剪出來了,之所以會用硬紙殼,是因為把花樣繡到鞋面的的時候不容易變形。

“像這樣的兒童‘老虎帽’可以賣到1000多塊錢,一雙繡花鞋能賣200多塊,香港的客人比較喜歡買。”楊月英說,隨著侗繡工藝品在市場上開始走俏,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向她學藝,現在她的徒弟多達60多人。

一個個靈巧的侗族繡娘,素手纖纖,以針為筆、線為色,在綢緞棉麻上撰繡了一幅幅日光星芒、繁花茂草、鳥獸魚蟲精美畫面。

“我們將不定期舉辦侗繡補習班,並將把侗繡引入學校課堂,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繡娘的隊伍中來。”瓢裡鎮黨委委員蒙柳潔說,通過培訓更多的繡娘,讓她們在傳承指尖上“非遺"的同時可以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收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