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0個方法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交談者

Celeste Headlee成長在一個熱鬧非法的家庭:因為外公是名人,所以在她小的時候,也總是能遇見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但這些人看起來通常並不出眾,Celeste Headlee總是後來通過和父母的交談才得知,某個來訪的客人具有相當出色的背景。那段經歷在她心底埋下了“始終對人保持好奇的”的種子。

如今的Celeste Headlee已經成長為一名主持人,作為職業交談者,她曾採訪過諾貝爾獎獲得者、卡車司機、億萬富翁、幼兒園老師、州長、水管工。

她發現我們在交談中都急於抒發自己的觀點,並沒有好地傾聽彼此,為此她分享了10條交談的基本規則:

1.不要一心多用

2.不要好為人師

3.使用開放式問題

4.順其自然

5.如果你不知道,就說你不知道

6.不要拿自己的經歷和別人比較

7.盡量別重複

8.少說廢話

9.認真傾聽

10.簡明扼要

好,我想讓大家舉手示意一下,有多少人曾經在 Facebook 上拉黑過好友,因為他們發表過關於政治,宗教,兒童權益,或者食物等不恰當的言論,有多少人至少有一個不想見的人,因為你就是不想和對方說話?

要知道,在過去想要一段禮貌的交談我們只要遵循亨利﹒希金斯在《窈窕淑女》中的忠告:

隻談論氣象和你的健康狀況就行了。

但這些年隨著氣候變化以及反對疫苗運動的開展——這招不怎麽管用了。

因此,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這個每一次交談都有可能發展為爭論的世界,政客無法彼此交談,甚至為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都有一群人情緒激昂地讚成或者反對,這太不正常了。

皮尤研究中心對一萬名美國成年人做了一次調查,發現此刻我們的偏激程度,我們立場鮮明的程度,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高。

我們更不傾向於妥協,這意味著我們沒有傾聽彼此。我們做的各種決定,選擇生活在何處,與誰結婚甚至和誰交朋友,都隻基於我們已有的信念。再重複一遍,這隻說明我們沒有傾訴彼此。

交談需要平靜講述和傾聽,而不知怎麽的,我們卻偏偏失去了這種平衡。技術進步是部分原因,比如智能手機,現在就在你們手裡,或者就在旁邊,隨手就能拿到。

根據皮尤的研究,大約三分之一的美國青少年每天發送超過一百條短信。而這中間很多人、幾乎是所有人,更傾向於給朋友發短信而不是面對面的交談。

《大西洋》雜誌等過一篇很棒的文章,作者是高中教室保羅﹒巴恩維爾,他給自己的學生一項交流任務,希望教會他們如何不借助筆記針對某一話題發表演講。

然後他說:“我開始意識到…我開始意識到交流能力可能是最被我們忽視的、沒有好好教授的技能。孩子每天花費數小時通過螢幕接觸創意和其他夥伴,但很少有機會去發覺自己的人際交往技能。”

這聽起來很好笑,但我們必須問問自己:“21世紀有什麽技能會比維持一段連貫、自信的談話更為重要?”

現在,我的職業就是跟別人談話,比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卡車司機、億萬富翁、幼兒園老師、州長、水管工。我和我喜歡的人交談、也和我不喜歡的人交談。我和在個人層面非常不同的人交談、但我仍舊和他們有很好的交流。所以,我希望接下來的 10 分鐘教你們如何談話以及如何傾聽。

我相信你們一定有很多人已經聽過無數建議,比如:看著對方的眼睛、提前想好可以討論的有趣話題、注視、點頭並且微笑來表明你的專注,重複你剛才聽到的或者做總結。

我想讓你們忘掉所有這些,其實全部沒用。如果你確實很專心,其實根本沒有必要去學習如何表現你的很專心,現在,我其實是把在工作當中與人訪談的技巧用在了日常生活中。

所以,我要教你如何採訪別人,這實際上會幫助你學會如何成為更好的談話者。學會在談話中不浪費時間,不感到無聊,以及最重要的是不冒犯任何人。

其實,我們都曾有過很棒的交談,所以我們都知道那是什麽感覺,那種結束之後令你感到很享受、很受鼓舞的交談、或者令你覺得你和別人建立了真實的連接,或者讓你完全得到了他人的理解。沒有理由說,你大部分人際互動不會是這樣的。

所以我有 10 條基本規則,我將把它們一一介紹給你們,但說實話,如果你隻選擇其中之一並掌握它們,你就已經可以享受更愉快的交談了。

第一條:不要一心多用

我不是說單純放下你的手機、平板電腦、車鑰匙,或者隨便什麽握在手裡的東西。我的意思是:處在當下,進入那個情境中去,不要想著你之前和老闆的爭吵、不要想著你晚飯吃什麽、如果你想退出交談,就退出交談,但不要身在曹營心在漢。

第二條:不要好為人師

如果你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又不想留下任何機會讓人回應、爭論、反駁或闡發,那就寫部落格去。有個很好的理由來說明我的談話裡為什麽不允許有“專家說教”,因為真的很無聊。如果對方是個保守派,那一定討厭奧巴馬、食品券和墮胎;如果對方是個自由派,那一定會討厭大銀行、石油公司和迪克·切尼。完全可以預測的,你肯定不想那樣。

你需要在進入每一次交流時都假定自己可以學習到一些東西。著名的治療師M.斯科特·派克說過,真正的傾聽需要把自己放在一邊,有時候這意味著把你的個人觀點放在一邊。他說:如果感受到這種接納,說話的人會變得越來越不脆弱敏感,因而越來越有可能打開自己的內心世界,呈現給傾聽者。

再強調一遍,假定你需要學習新東西。比爾·奈伊說:“每一個你將要見到的人都有你不知道的東西。”

我來複述一下:每個人都是某方面的專家。

第三條:使用開放式問題

關於這一點請參考記者採訪的提問方式。以“誰”、“ 什麽”、“ 何時”、“ 何地”、“ 為什麽”或“如何”開始提問。

如果你詢問一個複雜的問題將會得到一個簡單的回答。如果我問你:“你當時恐懼嗎?”你會回應那句話中最有力的詞,即“恐懼”,而答案將是 “是的”或者“不是”。“你當時氣憤嗎?”“是的,我當時氣得很。”

讓對方去描述,對方才是了解情境的人。 試著這樣問對方:“那是什麽樣子?”,“你感覺怎麽樣?”因為這樣一來,對方可能需要停下來想一想,而你會得到更有意思的回答。

第四條:順其自然

也就是說,想法會自然流入你的腦海中而你,需要將它們表達出來。我們常聽到採訪中嘉賓說了幾分鐘,然後主持人又回過來問題,而這問題好像不知道從何而來或者已經被回答過了,這說明主持人可能兩分鐘前就沒在聽,因為他想到了這個非常機智的問題,於是就心心念念想著問這個問題。我們同樣也會這麽乾,當我們和某人坐在一起交談時,我們突然想起那次和休·傑克曼在咖啡店的偶遇。

第五條:如果你不知道,就說你不知道

廣播節目裡的人尤其在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中,非常明白他們的談話會被播放出去,所以他們對自己聲稱專業的地方以及言之鑿鑿的東西會更加小心。要學著這樣做,謹言慎行,談話應該是負責任的行為。

第六條:不要拿自己的經歷和別人比較

如果對方談論失去了家人,不要就勢開始說你失去家人的事情。如果對方在說工作上的困擾,不要告訴他們你多麽討厭你的工作。這不一樣的,永遠不可能一樣。任何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不是在談論你的事。你不需要在此刻證明你多麽能乾,或者你經受了多少痛苦。

有人曾問史蒂芬·霍金他的智商是多少,他回答道:“我不知道。拿智商吹牛的人都是屌絲。”

第七條:盡量別重複自己的話

其實我們經常這樣做,但這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真的很無聊,尤其是在工作對話或與孩子的對話中,我們有自己的觀點,所以我們不斷地重複。不要這樣做!

第八條:少說廢話

坦白講,沒人在乎那些年份、名字、日期等等這些你努力試圖在腦中回想的種種細節。別人其實不在乎,他們關注的是你,對方關心你是什麽樣的人,和你有什麽共同點,所以忘掉細節吧,別管它們~

第九條:這不是最後一條,但是最重要的一條,認真傾聽

我無法告訴你,有多少真正重要的人說過傾聽可能是最重要的,並且是你可以培養的,最重要的技能。佛陀說,我轉述一下:“如果你嘴不停,你就沒有在學習。”卡爾文·柯立芝說過,“從沒有人是因為聽太多而被開除的。”

第十條:簡明扼要

“好的交談就像恰到好處的迷你裙:足夠短,能夠吸引人;又足夠長,能夠蓋住自己”這是來自我妹妹的比喻,所有這些都濃縮成同一個概念那就是:對他人產生興趣。

眾所周知,我在外公身邊長大,他是一個明星,我家裡賓客絡繹不絕,訪客會前來和我的外祖父母交談而那些人離開後,我母親會過來對我們說:“你們知道那是誰嗎?她是美國小姐的亞軍、他是薩克拉門托市長、她拿過普立茲獎、他是俄羅斯芭蕾舞蹈家。”

我在成長中默認了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精彩。說真的,我想是這一切讓我成為了更好的主持人。我盡量少說話,但開放自己的思想,永遠準備著大吃一驚而我從不會感到失望。你們也可以這樣,走出門去和別人交談,聽別人說,以及最重要的準備好大吃一驚。

本文來源 TED 官網,原標題:10 ways to have a better conversation,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