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時代開創者--記中國第一款圖形網遊《萬王之王》

  2017年,中國遊戲產業憑借2036億人民幣的產業規模成功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頭號的遊戲市場。和歐美、日本兩大以主機單人遊戲起家的遊戲市場不同,中國遊戲產業在規模上能夠後來居上乘的是互聯網和移動平台兩大東風,再裹著人口紅利和生活水準上升等社會福利,算得上是集天時地利人和而起的新興產業了。

  近二十年的時間裡,中國遊戲產業和網絡遊戲牢牢地綁在一起發展。中國人做的網絡遊戲可能不是最好玩的,但是論起對網絡遊戲的感情,國人可算是全世界獨一份了。從一個個逃課練級的玩家,到一眾樓起樓塌的廠商,有一個算一個,都在那個網絡遊戲初興的啟蒙年代留下了無數的回憶。

懵懂的年代

  “你是GG還是MM?”、“你也上網聊天啊?”、“我下了,886。”

  在2000年之前,這些如今流行的複古語和梗是那個年代最鮮明的特色。在那個網咖還叫電腦房的年代,能上網是一件很時髦、需要一定成本的事。不提90年代普通家庭還未普及電腦,即使是在提供電腦服務的電腦房,也不是每台電腦都可以上網的。一般的電腦房往往一半用來給人玩遊戲,《帝國時代》、《紅色警戒》、《三角洲特種部隊》是標配;而另一半則是沉迷於各種聊天室,每天都要發數十遍“你是GG還是MM?”的網友。

  就在一個個這樣的電腦房,對新事物永遠保持好奇心的年輕人體驗著互聯網時代的浪尖,憧憬著即將到來的新世界。而他們中最癡迷最核心的那部分人,已經開始嘗試讓互聯網與遊戲相結合,即使是在當時有限的條件之下,這兩者結合所碰撞出的火花依然絢爛。

遊民星空
那時候網咖還叫電腦房,因為不是每一台電腦都能上網

  MUD,全稱Multi-User Dungeon,國人稱為泥巴,是一種以文字為基礎的多人即使虛擬世界。MUD結合了角色扮演、玩家與玩家對戰、在線聊天等元素,是之後圖形網絡遊戲的最初雛形。中國的MUD起源於90年代初的台灣,從最初的全英文MUD到中文化,再到新技術的引用、代碼開源等等發展,到了90年代中期,中文MUD市場漸趨成熟,已經有了不小的用戶量。上網玩MUD已經成了很多年輕人無比沉迷的一件事。

  1996年,當時還是台灣清華大學研究生的陳光明就是MUD的狂熱愛好者,他還透過MUD認識了同樣對MUD無比狂熱的台灣交大資工系(相當於大陸的電腦工程系)“女網友”黃於真。兩人玩MUD玩到廢寢忘食,甚至有三天都不睡覺玩MUD的經歷。

遊民星空
北大俠客行MUD

  “就像玩音樂,最後常常變成製作人一樣,”陳光明和黃於真開始兩個MUD的狂熱者,開始自己嘗試製作MUD,名為《萬王之王MUD》。

  《萬王之王MUD》在設計之初其實更多的是一個學術實驗性的MUD,當時已經考進台灣清華資工所的黃於真並沒有把《萬王之王MUD》當作一個文字遊戲這麽簡單。“《萬王之王》最厲害的武器,就是分散式系統架構,是我和陳光明在清大成功湖畔散步時想出來的,”分散式系統架構是一種伺服器的構架理念,在當時採用傳統架構的伺服器只能容納1,2百人,多餘的玩家只能選擇其它伺服器。而黃於真研究的新架構可以讓不同伺服器間的數據實現互通,伺服器的數負載上限將得到大幅提高。

  經過兩年時間的設計和實驗,1998年黃於真完成了她關於分散式系統架構的論文,同時採用了新伺服器架構的《萬王之王MUD》在線的人數也首次突破了1000人,遠遠超過同期中文MUD大約250人左右的限制。而陳光明和黃於真並沒有因此滿足,他們為《萬王之王》制定了一個更巨集大的計劃:圖形化。

遊民星空

左右手

  突破了技術限制的《萬王之王MUD》在當時的台灣無疑是成功的,作為一個文字MUD,《萬王之王MUD》吸取了很多MUD的精華,玩家在《萬王之王MUD》可以自己選擇性別、職業、練級、PK、組成國家、發動戰爭等,一些虛擬的社交活動也一應俱全:結婚、收養、結拜等,可以說當時的像《萬王之王MUD》這樣的成熟MUD,已經具有了日後風靡華夏的MMORPG絕大部分的元素。

  《萬王之王MUD》在線人數的不斷飆升使其成為了台灣人氣最高的MUD,這對兩位開發者來說是即是幸福也是煩惱。陳光明和黃於真雖然熱情且聰慧,但是畢竟只有兩個人,面對越來越高昂的伺服器維護和網絡使用費用,人力和財力的缺口成為了他們最大的難題。為了解決《萬王之王》遇到的困境,也為了讓自己心愛的MUD能有更好的發展,陳光明和黃於真做了不少事。

遊民星空
華彩軟體是《萬王之王》最早的合作方

  首先是陳光明為《萬王之王MUD》做了一次眾籌,募集到了23萬新台幣(相當於當時5.5萬人民幣)的資金,順利解決了《萬王之王MUD》伺服器和網絡等運營的開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